心肌梗死患者并发心力衰竭的循证护理要点分析
2019-02-12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476100刘雪君
河南省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476100)刘雪君
1 一般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我院2017年2月~2018年2月收治的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120例作为本次研究对象,按照患者的入院顺序先后,平均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中包含60例。纳入标准:①所有患者均符合临床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的诊断标准[1];②患者及其家属在知情同意书上签字。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34例,女性患者26例,年龄43~72岁,平均年龄(57.82±2.31)岁,病程1~12d,平均病程(4.2±1.2)d;观察组中,有男性患者33例,女性患者27例,年龄42~73岁,平均年龄(57.62±2.43)岁,病程1~13d,平均病程(4.1±1.3)d。将患者的年龄、性别等一般资料加以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2.1 对照组60例患者给予常规护理,主要包括环境护理、病情观察、给药护理等内容。
1.2.2 观察组60例患者在对照组的基础上给予循证护理:①成立循证小组。以科室的具体环境,创建对应的循证小组。小组人员需要结合当前存在的文献以及临床工作经验,提出循证问题。并且根据护理人员的经验、医生意见以及患者的需求等内容来进行问题的解决,从而制定对应的循证护理内容。②落实循证护理。首先,需要对患者进行心理护理。在患者入院后,护理人员必须要及时对患者的心理状态加以观测,针对其存在的心理问题,采取合理的疏导策略。其次,保证患者的营养。根据患者的实际状况,确保其营养摄入的充分。一般来说,需要以低糖,低盐以及低热量为主,同时少吃多餐,尽可能降低患者心脏与肠胃的负担,保证营养的吸收。最后,病情观察。护理人员必须要对患者的基本状况进行积极的观察,一旦存在异常,必须要以心电图检测为主来确定其机体状况。同时观察患者的呼吸、脉搏、体温等基本体征,然后及时将掌握到的信息对医生进行通报,制定合理的干预措施,以最大程度地保证患者的健康。③循证效果评估。在循证护理实施后,对应的监督人员与医师必须要对该种护理措施的有效性进行评价,并针对提出的循证问题解决情况进行合理的建议。在已经实施的循证护理基础上,提出新的循证问题,以确保护理措施的不断优化。
1.3 评价指标 对两组患者的抢救成功率、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护理满意度进行统计。其中,护理满意度以我院自制的患者满意度调查表来进行调研,分为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三个层次。
1.4 统计学分析 数据以统计学软件SPSS18.0分析,以(±s)表示计量资料,经t检验;以率(%)表示计数资料,经χ2检验,P<0.05则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观察组患者的护理满意度(96.67%)与抢救成功率(95.00%)均高于对照组(80.00%)、(70.0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6.67%)低于对照组(2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当前,临床心肌梗死的发病率不断提高,这主要是因为患者的血液及流动持续性的存在供应不良,或者冠装动脉存在闭塞的现象,进而使得心肌存在缺氧缺血所致的坏死现象[2]。临床症状以胸部疼痛、心电图波动、心肌酶活性增高等为主。目前,针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已经有了相对可靠的治疗方案,而在治疗的过程中,对其给予科学的护理措施,能够最大程度保证治疗的效果,提高患者的满意度与抢救的成功率。循证护理作为一种新型的护理方案,其结合了先进的文献、既往的临床工作经验、患者的具体状况、医院的实际条件等多种因素,对提出的问题来进行解决措施的提出,从而保证护理措施的有效性与全面性。从本次研究结果上来看,观察组患者运用循证护理的临床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运用常规护理的临床效果。
综上所述,对心肌梗死并发心力衰竭患者给予循证护理干预,能够有效地提高抢救成功率与患者满意度,降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和运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