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现状、挑战与建议

2019-02-12杜兴端吕火明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四川农产品农业

杜兴端,吕火明

(1.西南财经大学博士后流动站,四川 成都 611130;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乡村振兴研究中心,四川 成都 610066)

擦亮四川农业发生金字招牌,推进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是当前和今后一段时期四川农业发展的一项重要任务。必须准确把握当前四川农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认清新形势,把握新要求,加快推进农业发展的提质增效,实现农业高质量发展。

1 当前四川农业发展主要特征

1.1 农业经济总量逐年递增,但生产成本不断攀升

2012年至2018年,四川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由5433.1亿元增长到7195.6亿元,总量增加32.4%,年均增长4.8%。其中农业增加50.2%,林业增加53.1%,畜牧业增加3.2%,渔业增加51.3%。随着农业投入品、土地租金、劳动力等生产成本快速攀升,生产成本的增加快于产出的增加,农业生产收益逐步下降,农业已进入生产高成本时代。一是土地租金过高,涨幅过快。二是人工成本快速上涨。由于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农业劳动力日工价不断上涨,农业雇工成本攀升较快。四川三大粮食作物人工成本均占总成本的50%以上,小麦人工成本连年高居全国首位,玉米人工成本高出全国平均水平200多元。

1.2 重要农产品生产保持稳定,但保障压力日益增大

四川是全国粮油、生猪等农产品大省,是全国重要的优势农产品生产基地,川菜、川酒闻名天下,川果、川茶、川药等名优特产众多,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2018年,全省粮食总产量3493.7万t,居全国第9位;油料产量362.5万t,居全国第2位;生猪出栏量6638.3万头,稳居全国首位。尽管近年来四川农业生产一直保持着稳定发展的态势,但供需矛盾始终存在。首先是粮食自求平衡压力较大。四川是13个粮食主产省之一,但近年省外调入粮食已经成为常态,主要是优质稻谷和加工转化用粮。2018年从省外净调入粮食1700多万t。其次是近年来肉类、水产品也面临较大缺口。近年四川从湖南、湖北、河南等多地调运入川的猪肉量不断提增,基本维系在800万头以上的年缺口调入量,全省猪肉市场供求关系十分紧张。兔肉消费占全国六成,1/3依靠外调。水产品年均需从省外购入50万t左右,占消费总量1/4。

1.3 农产品加工业稳步发展,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

农产品加工业是延伸农业产业链、提升价值链的重要途径。2018年,全省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4192家,主营业务收入突破9800亿元,其中规模以上农产品精深加工业企业1947家,主营业务收入4271.3亿元。尽管四川农产品加工业发展较快,但总体水平仍然偏低,与河南、山东等农产品加工业强省相比还有较大差距。一是农产品加工转化率和增值率低。2017年,四川农产品加工业产值与农业产值比为1.9∶1,低于全国2.2∶1的平均水平;全省农产品商品率不足60%。二是农产品加工企业不强。《2018年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500强排行榜》中,四川仅19家企业入围,远远低于山东(59家)、河南(29家)。

1.4 农业品牌建设加速推进,但品牌市场影响力小

近年来,四川大力推进农产品品牌建设,逐步解决“有品无牌”的问题,但“有牌不响”问题依然较为突出。目前全省已经建设27个省级农产品地理标志核心保护区,“三品一标”产品总数达5320个,农产品地理标志产品数量位居全国第2。尽管品牌数量越来越多但是知名品牌不多、竞争力不强、市场占有率不高。以茶业为例,四川是全国茶产业大省,2018年茶园面积37.54万hm2,排名全国第3,茶叶产量30.1万t,全国排名第4。但是四川茶产业原料茶较多,精深加工少,品牌价值较低。《2018中国茶叶区域公用品牌价值评估研究报告》显示,四川品牌价值最高的普洱茶,品牌价值不及排名前两位的普洱茶和信阳毛尖的一半[1]。

1.5 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但活力不强带动力弱

四川农业新型经营主体发展迅速,至2018年末,四川家庭农场超过5万家,农民合作社达到9.5万个、联合社达到300个,农业经营性服务主体达到9957家。尽管四川农业新型经营主体数量庞大,但整体却呈现出实力不强、规模较小、技能不优特征。首先,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自身发展实力偏弱。合作社、龙头企业、家庭农场经济效益普遍不高,可持续发展能力还不强,难以适应现代农业的发展要求。其次,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与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不强。新型经营主体与农户间“有组织无合作”现象普遍,部分合作社、家庭农场甚至“空壳化”,农业企业与农民利益“弱连接”问题突出,小生产与大市场、分散化与社会化矛盾仍然难以化解。

1.6 新动能新业态加快形成,但尚需继续提升水平

2018年,四川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接待游客3.5亿多人次,综合经营性收入1500亿元,规模效益继续领跑全国,带动1290万农民就业。四川累计创建全国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示范市县19个,入选中国美丽休闲乡村19个,中国重要农业文化遗产5个,建成农业主题公园440个、美丽休闲乡村1400个,认定省级示范休闲农庄300个、省级示范农业主题公园80个。四川农旅融合的快速发展,乡村新产业、新业态成绩斐然,农业“新六产”框架布局基本形成,为全国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做出了示范引领。但农产品新型流通业态发展迟滞,批发市场和传统农贸市场依然是农产品流通的主渠道,承担着近80%的流通份额,连锁超市与生鲜食品专卖店市场份额较低,而借力“互联网+”的农产品电商模式仍然总体上处于起步阶段,有待进一步规范和推进标准化建设。

1.7 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薄弱,资源环境压力较大

由于历史欠账较多,加之现代农业发展对基础设施建设的需求提升,四川农业基础设施总体上面临较大的缺口。一是农田水利设施保障能力不足。以农田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普遍老旧化,四川有效灌溉面积仅292.6万hm2,有效灌溉率还不足50%,蓄引提水能力占水资源总量不到30%。随着近年来农业极端气候增加,农业抗灾能力趋于变弱。二是农业机械化短板明显。农机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农机企业生产规模小、农机科技创新动力不足等问题是四川现代农业发展短板中的短板。全省没有一家农机龙头企业,急需的机械80%以上由省外引进。全省农机智能终端设备不足2000台,不到湖北省的1/6,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低于全国平均水平9%,排名倒数第8,与农业大省的地位不相称。三是冷链物流设施严重不足。冷链设施布局不合理,冷链物流水平较低,2018年全省果蔬、肉类、水产品冷链流通率仅为18%、33%和30%,流通腐损率分别为18%、11%、10%,远高于发达国家流通腐损率5%的水平。

四川省的耕地质量等别程度不高,中低产田面积较大,中低产田与高产田比例为7∶3,且6°~25°耕地面积较多,占全省耕地面积的近70%。尽管农药使用量连续3年负增长,化肥使用量继续保持“零增长”,但是单位面积化肥农药施用强度依然超过发达国家安全施用量上限。过量施用化肥、缺施有机肥,造成土壤板结、有机质土层厚度下降。2017年,四川盆地农林区有机质、有效磷、速效钾、缓效钾平均含量均低于西南区和全国平均水平[2]。

2 四川农业发展面临的主要挑战

2.1 种粮不赚钱的挑战

对于四川这样的粮食生产大省和消费大省,稳粮是农业发展的首要任务。粮食生产成本持续上升,粮食价格下调,种粮收益微博,粮食生产积极性受到较大冲击,耕地“非农化”和“非粮化”现象日益严重。近年来四川粮食作物种植收益水平持续走低,除了水稻种植略有盈利外,小麦和玉米都处于较为严重的亏损状态。2018年四川小麦、玉米平均净亏损480元/667m2、355元/667m2。2018年,四川家庭承包耕地流转面积中用于种植粮食作物的面积仅占流转总量的31.1%,比2015年下降了1.1%。在粮食生产比较效益低下的情况下,如何采取措施确保农业生产者收益?在种粮不赚钱的情况下,如何通过种植模式的改进、精准化的粮食补贴政策,实现粮食生产基本有利可图。

2.2 资源环境的挑战

四川人地矛盾突出,人均耕地面积比全国平均水平低26.7%。水资源时空分布不均,区域性缺水和季节性缺水问题较为明显。快速工业化和城镇化与农业争夺资源的矛盾将日趋激烈,对转变农业资源利用方式、提高农业资源利用水平的要求不断提高,农业发展的资源、要素成本和机会成本迅速抬高。相比全国其他地区,四川农作物病虫害呈多发、频发、重发态势,由此导致农民对化肥、农药、除草剂、杀虫剂、农膜等化学投入品的过度依赖和不合理使用,造成农业生态资源环境负荷增加[3]。近年来四川耕地质量退化、环境污染加重、重金属污染等与农业相关的生态环境问题日趋突出。目前四川粮食单产提高极为缓慢,单产突破极为艰难。2018年四川粮食单产仅仅提高了2.1kg/667m2。在单产不能实现较大突破的情况下,要保证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就必须保证播种面积,从而难以降低土地利用强度,实现土地的休养生息极为困难。

2.3 谁来种田的挑战

四川是劳动力输出大省,也是农村劳动力结构性短缺大省。2018年四川农村劳动力转移输出2512万人,大量劳动力外出务工导致农业劳动力“低质化、弱质化”问题特别严重。第三次全国农业普查数据显示,全省农业经营人员中,大专以上学历仅占0.9%,35岁以下的仅占14.6%。发展现代农业需要培育“爱农业懂技术善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就地培养更多新型职业农民”进程中面临着无人可培的尴尬局面,传统的散户快速分化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发育不足的矛盾十分突出。

2.4 区域分工协作的挑战

农业生产既受到自然条件适宜性的约束,也要受区域经济发展水平、地理位置、市场条件等诸多外在因素的影响。四川省区五大经济区之间、各个市州甚至不同县区之间,都存在农业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以及主体功能区划分等差异。必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既差异化发展,又要在区域间分工合作协调生产。省上确立了发展现代农业“10+3”产业体系,但是要具体落地落实,必须要坚决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决定性作用,避免人为垒规模、仿特色。特别是对于个别规模过大、品种过于单一、市场风险累积较大的产品,要合理引导,适度预警。要在生产基地、加工基地和营销市场之间合理衔接,根据不同区域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空间,正确定位,合理分工,避免同质化竞争。

3 推进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的几点建议

3.1 以高标准农田建设为核心推进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耕地是农业生产的根本性基础。建设一批稳定的具有明显优势、抗灾能力较强和农业生产基础良好的高标准农田是提高农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基础措施。要按照“扩面提质”的思路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首先是要继续扩大高标准农田面积。四川目前累计建成高标准农田226万hm2在,只占全省耕地面积的33.6%,远远不能满足现代农业高质量发展的需求。二是要保证高标准农田建设质量。特别是要针对当前四川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弱质化严重和农业生产成本中人工成本快速上涨的问题,更加注重对农业规模化经营和机械化操作需求的满足,在田形调整、田间作业道路配置、田间机械化作业辅助设施配置等方面科学规划设计。要根据平原、丘陵、山区不同地理条件和建设成本差异,因地制宜,合理制定差异化补助标准,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

3.2 以家庭农场和合作社培育为核心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

在坚持和完善农村基本经营制度的基础上,着力构建适应乡村产业发展需求的现代农业经营体系。要加快培育家庭农场和农民合作社等新型经营主体。要充分认识到家庭农场农业生产中的本土优势和经营灵活性特征,在生产端大力扶持家庭农场发展。要发挥合作社内部人监督的优势,在组织农户、联结农户、服务农户上,更多依靠合作社来完成。要坚持合作社发展的合作本质,将规范化运营作为合作社建设的第一要务。尊重客观规律和基本弄情,正视小农户将长期存在的客观现实,通过新型经营主体带动小农户发展。各类新型经营主体要明晰定位,合理分工,在农业产业链的各个部分各自发挥比较优势,通过合作延长价值链,提升总体经营效益,实现共赢。针对土地细碎化、承包权分散化对适度规模经营的制约以及农业生产劳动力缺乏、省人省力需求突出的现实,加大农业社会化服务的发展,以服务带动适度规模经营。

3.3 以培育职业农民为核心建设高素质农业经营队伍

要想解决“谁来种田”的问题,根本上是要建立一支职业农民队伍。一是要规范职业农民认定。认真落实《四川新型职业农民认定管理暂行办法》,深化新型职业农民制度试点,及时总结和推广经验。关键是要做到认定精准,宁缺毋滥,建立农业经营核心队伍。二是要做好职业农民政策配套。如果没有配套政策的支持,职业农民的认定最终将流于形式。要真正发挥职业农民的作用,就必要将相关配套支持政策与职业农民认定衔接起来,既要精准认定,更要精准扶持。相关的农业支持保护政策要做适当调整,特别是农业补贴增量上要向职业农民倾斜。三是要做好职业农民的教育培训。农民职业化,意味着技能专业化,必须要通过持续的教育培训,保持和提升职业农民队伍的职业技能。要根据不同年龄段、不同产业、不同类型、不同等级的职业农民,制定差异化的培训内容,关键是要“接地气”,强化实践性。

3.4 以建立绿色发展体系为核心推进农业高质量发展

绿色发展是农业高质量发展的根本路径。一是要建立农业绿色发展的技术体系。要实现绿色发展,必须依靠科技,夯实农业绿色发展的科技支撑。重点突破优质绿色机械化生产技术、绿色健康现代节水农业技术、农业面源污染治理技术、重金属污染耕地修复治理与安全利用技术、重大自然和生物灾害绿色防控等生产核心关键技术。加快绿色生产技术的转化推广,通过试点、示范,让农业生产者切实掌握绿色生产技术。二是要建立绿色产业模式。大力发展生态农业、循环农业,推广轮作休耕、间作套作、种养循环等发展模式。加强对农业投入品管理,通过对农业生产经营人员合理施用化肥农药的技术培训,促进化肥农药的减量化施用。

猜你喜欢

四川农产品农业
A gift I treasure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国内农业
农产品网店遭“打假”敲诈 价值19.9元农产品竟被敲诈千元
四川移动
擦亮“国”字招牌 发挥农业领跑作用
打通农产品出村“最先一公里”
各地农产品滞销卖难信息(二)
农产品争奇斗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