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川字号”农业产业发展路径分析
——基于科技支撑的视角

2019-03-01吕火明赵颖文刘宗敏

四川农业科技 2019年12期
关键词:字号农业产业科技成果

蔡 臣,吕火明,胡 旭,赵颖文,刘宗敏,赵 剑*

(1.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农业信息与农村经济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66;2.四川省农业科学院,四川 成都 610066)

四川作为中西部地区最具代表性的农业大省,也是人口和资源大省,农业生产在全国占有重要地位[1]。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四川农业大省这块金字招牌不能丢,要带头做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篇大文章,推进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近年来,四川坚定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指示精神和中央各项重大决策部署,统筹推进各项重点工作,农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成就,但相比江苏、浙江、山东等省份,四川农业大而不强的问题十分突出。因此,推动四川农业农村发展的本质是推动实现科技兴农,切实发挥科技创新支撑作用,优化四川农业产业结构,推进四川农业高质量发展。

1 “川字号”农业产业发展必要性分析

1.1 四川大力发展“川字号”农业产业背景

早在2007年,四川省就出台《优势特色效益农业发展规划》,明确提出要大力发展马铃薯、茶叶、柑橘、油菜、蔬菜(含食用菌)、蚕桑、特色水果、中药材、烟叶、花卉等十大优势特色产业[2]。党的十八大以来,四川进一步审视和梳理自身优势产业,综合国内产业经济形势和消费需求变化,确定了“10+3”具有重要战略地位、产业基础独特、主导地位突出、区域优势明显且发展潜力巨大的“川字号”农业产业。2017年四川省委1号文件中明确提出,发展“川字号”农业产业是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事关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促进实现四川由农业大省向农业强省跨越。这不仅仅是四川自身需要和地方性战略,更是事关全国农业农村宏观布局的国家需求和重要行动。

1.2 发展“川字号”农业产业是农业市场化、国际化的必然趋势

近年来,四川农民收入保持较快增速,但相对全国农民平均收入水平而言,四川农民可支配收入还是明显偏低(见表1)。此种情况下,通过大力发展“川字号”农业产业对于推动农民持续快速增收和减小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具有重要意义。农业 “走出去”步伐不断加快,四川农业农村发展的市场环境发生了根本性变化。特别是“一带一路”倡议在给四川农业发展注入巨大活力和动力的同时,也使四川农业农村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竞争压力[3]。以粮(油)、生猪等为代表的相对优势产业在国内外市场冲击下发展渐露疲态,亟需科学配置资源,走特色农业发展路径,通过优化提升“川字号”农产品品质来提升四川农业产业市场竞争力。

1.3 发展“川字号”农业产业是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

发展“川字号”农业产业是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的必要选择,并事关全省现代化建设全局。一方面,四川农业农村发展滞后于工业化、城镇化进程。2017年四川省非农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88.4%,常住人口城镇化率为50.79%,城镇化率滞后于非农化率近38%,若按户籍人口城镇化率来算则差距更大;第一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下降到11.6%,

表1 2013~2017 年四川农民收入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 单位:元

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及《四川统计年鉴》。

然而,第一产业从业人员占社会从业人员的比重高达39.5%,尽管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偏差有所缓和,但仍然高达27.9%[4]。农业与非农产业两大部门之间的全员劳动生产率比值依然高达4以上,表明经济结构二元性较强(见图1)。另一方面,四川城镇与非农产业的现代化离不开农业农村现代化,而且必须以农业和农村现代化为基础。四川城乡发展不平衡、农村发展不充分现象十分突出。其重要原因是长期以来城乡分割二元经济体制的束缚,这不仅导致了工业化、城镇化对农业农村劳动力吸纳不足,大量农村劳动力难以向非农产业转移,影响了非农产业发展和城镇化推进。因此,推动“川字号”农业产业发展,有利于充分挖掘市场经济条件下的农业农村潜能,在积极培育农业高素质劳动力的同时,让农业中的富余劳动力有效转移,这也成为四川农业农村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必然选择。

图1 2000~2017年四川省农业劳动生产率与非农劳动生产率及二者比值变动

1.4 发展“川字号”农业产业是四川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施力点

进入新世纪以来,四川农民收入有了较大提升,但与城镇居民相比还有很大差距,加之农民收入基数低、增速趋缓,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难以得到根本性改变。2013年四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22228和8381元,绝对额相差13847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65∶1。2017年四川城乡居民可支配收入分别是30727元和12227元,绝对差额18500元,城乡居民收入比为2.51∶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仍然较为固化,一定程度上反映四川农业产业发展不充分的问题较为突出[5]。如果农业不能成为有奔头的产业,真正能够从事农业生产的人员就会持续向非农产业部门转移,农村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农能也就难以有效激活,城乡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依旧难以切实缩小。发展“川字号”农业产业就是要紧扣乡村振兴战略要求,依托资源禀赋,因地制宜、扬长避短,通过着力打造结构优化、布局合理、特色鲜明、效益显著的现代农业产业,增强产业带动农民增收的能力。

2 科技支撑“川字号”农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2.1 农业科技创新能力不强

四川农业科研多数属于“跟踪式”“模仿式”或“转化式”研究,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原创性成果不足;重成果研究、轻技术集成,品种、栽培、病虫害防控、加工等研究缺乏有效衔接与配合,产前、产中、产后技术集成配套等研究不够。审定品种多,实际推广种植品种少;理论成果多,能够在农业生产中解决实际问题的成果严重不足;综合性、配套系列技术成果少,单项技术成果多;农业技术创新的靶向型不强,基于用户导向的技术成果偏少,成果不接地气;农业高新技术、基础研究和应用技术研究水平不高,前瞻性技术储备不够,解决瓶颈问题的核心技术不强。

2.2 农业科技有效供给不足

农业科技有效供给和有效需求的严重不协调,供需双方因信息不对称而出现的逆向选择现象最终造成农业技术的最优交易无法实现,导致四川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率较低、产业化水平滞后及农业科技资源闲置、浪费严重等深层次问题,无法实现“市场—科研—开发—市场”的良性循环。加之,四川省户均耕地面积仅0.20hm2,生产经营规模过小阻滞了农业科技成果的有效推广。土地规模小、地块分散耕种致使农户不具备增加农业科技的内在动力,农村大部分青壮年外出务工,留守农民素质较低,难以承担起对传统农业进行现代物质技术装备的任务。

2.3 农业科技推广机制不灵活

基层农业技术推广服务体系是为农民提供种植业、畜牧业、渔业、林业、农业机械、水利等科研成果和实用技术服务的组织,是实施科教兴农战略的重要载体。推广体系是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中间环节,也是主体部分。从2017年四川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58%),明显低于江苏(67%)、山东(63.3%)、浙江(63%)等农业强省。一直以来,政府主导型的农业技术推广模式在农业技术推广体系中占据主导地位,但随着经济市场化推进,政府主导型的农技推广体系趋于弱化,但又尚未形成政府主导的公益性与多元主体参与的市场性有机结合的运作机制,容易造成科技供给与实际生产需求相脱节,导致农业科技成果转化的艰难性增加。同时,当前农业技术推广多以单一农业生产环节的技术为主,没有形成产业链式的系统服务,农技推广人才队伍结构不合理,且缺乏专业培训,知识老化严重,导致农技推广体系产业环节不力、发展后劲不足。此外,长期忽视对农技推广服务体系的绩效评价和标准化考核,体系内缺乏竞争机制,使得农技推广与服务工作缺少活力。

3 科技支撑“川字号”农业产业发展对策分析

3.1 坚持技术链与产业链有机统一

3.1.1 围绕构建“川字号”特色产业链,着力突破核心技术和共性技术 针对制约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关键因素和核心技术,以延伸农业产业链和促进产业融合为目标,增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技术储备能力。优先考虑对结构调整、农民增收、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高有重要作用的技术,重点攻克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及其配套技术。围绕“川字号”特色产业,突出“现代生物育种、精深加工智造、生态休闲农业”三大领域,攻克绿色、安全、高效种养殖及深加工关键共性技术,形成一批自主知识产权的农业科技成果。突出优质、高产、抗逆动植物新品种定向培育,畜禽水产健康养殖与重大动物疫病防控,农产品深加工、储运和物流,农产品安全生产与清洁农业,农村特色资源开发,现代农业装备与设施,水土资源高效利用与地力培育等内容。发展农业科技园区等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加速现代农业技术的扩散。加强关键技术创新研究工作和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工作,跟踪农业生产的各个环节,推进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应用,延伸拓宽农业产业链。

3.1.2 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引导建立多种类型的农业科技示范园区 以农业产业链为主线,强化农业基础和装备设施建设、优化产业结构布局、推广应用先进适用技术、创新经营管理机制等途径,集中力量建设一批规划布局合理、生产要素集聚、科技和设施装备先进、经营机制完善、经济效益和示范带动效应明显的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园区,使之成为农业主导产业集聚的功能区、先进科技转化的核心区、生态循环农业的样板区、体制机制创新的试验区。加强农田水利、机耕道、排灌渠道、泵站、电网、库房等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园区生产配套设施。大力发展农业机械化,加快发展农产品贮藏保鲜和冷链运输设施装备,完善土壤地力、生态环境及产品质量等检验检测管理服务设施,全面提高农业园区基础设施装备水平。

3.1.3 围绕延长农业产业链,培育多种形式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围绕农业产业链的关键环节,重点培养一批农村科技型复合型人才,带动金融、管理、信息等要素向农村流动,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实现农业生产由数量型向质量型转变。要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选择一批经营水平好、经济效益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龙头企业予以重点扶持。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建立现代企业运行机制和管理体系,引导重点龙头企业实行跨所有制、跨行业、跨区域的资产重组,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效应。要强化农民专业合作社组织带动能力,广泛开展示范社建设行动,加强规范化管理,开展标准化生产,实施品牌化经营。加大合作社经营管理人员培训培养力度,加强职业经理人队伍建设。支持农民专业合作社参加农产品展示展销活动,与批发市场、大型连锁超市以及学校、酒店、大企业等直接对接,建立稳定的产销关系。

3.2 高效构建农业科技创新转化体系

3.2.1 打造新型农业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加快推动农业科技创新服务平台建设。联合中国农科院,整合省内现有科技资源加快建设国家成都农业科技中心,加强重大共性关键技术和产品研发与应用示范,建设农业科技资源开放共享与服务平台。建设现代农业科技集成示范区,建立30个左右农业科技服务示范区,辐射带动全川现代农业科技创新和成果转化应用。在国家农业科技创新联盟框架内,与中国农科院等合作共建西南地区农业科技创新联盟,聚集国内外高端科技力量,建立共建共享机制和实施实体化运作项目,开展技术集成、落地示范、推广应用、技术服务咨询等协同创新任务。二是进一步完善农业科技园区体系。突出“农、高、科”定位,新建一批国家级农业科技园。引导农业科技型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向农业科技园区聚集,支持涉农科研院所和高校与企业联合建立农业科技研究中心,重点培育对产业发展引领作用显著的国家级或省级示范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全面提升四川农业科技创新能力和核心竞争力。

3.2.2 促进农业科技成果转化应用 构建农业科技成果交易转化机制。构建具有“川字号”特色的农业科技成果转移转化平台,建设“全国农业科技成果转移服务中心四川分中心”“国家种业科技成果产权交易中心四川分中心”,并实现与以上两个国家中心的资讯共享、信息互通。通过引入社会工商资本组建产业基金的方式,建设“科技人员创业孵化与科技产业加速中心”,推动科研成果快速转化推广。实施提质增效绿色发展技术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行动。面对绿色兴农和构建四川“精而强”优势特色农业产业体系的需求,与中国农科院合作开展绿色集成模式研究与示范推广,在现有水稻、油菜、茶叶3个产业的基础上,进一步增加产业类型,新建一批试验示范区、试验示范基地,研发出一批适合四川自然条件的综合技术模式,并通过与新型经营主体的合作,强化技术模式的集成应用和示范推广。完善农技推广服务体系。构建农业技术推广人员和新型经营主体的联动机制,探索建立“创新团队+基层农技推广体系+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的新型农业科技服务模式,鼓励农业科研人员、农技推广人员通过下乡指导、技术培训、定向服务等方式,向农业生产者集成示范推广先进适用技术。

3.3 加大政府对农业科技投入力度

科技兴农,谁兴科技。在市场经济条件下,虽然企业是推进科技进步与技术创新的主体,但农业无疑还是一个弱质产业,政府必须给予大力扶持,尤其是应该注重发挥其引导农业生产经营的作用。实践证明,增加财政对农业科技的投入比单独依靠增加农业物质投入会产生更高的产出。由此,财政应提高农业科研投入力度,适度提高农业科研经费在总科研经费中的比重。通过构建利益联结机制,引导企业、金融机构向农业科研领域投资,多渠道拓展农业科研经费来源。通过健全科技创新管理体制,完善利益激励机制,使科技推广成效与科技人员利益挂钩,切实打通围绕市场需求进行农业科研选题立项的“最初一公里”和科技成果上山下乡的“最后一公里”

猜你喜欢

字号农业产业科技成果
实施农产品质量提升行动 擦亮晋字号特优农业品牌
为何中国的战斗机都是 “歼”字号?
打通科技成果转化“最后一公里”
以“党建”推进特色农业产业发展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甘肃省农业产业联合会会员单位
关于企业字号权及其保护的法律思考
科技成果
科技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