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萝卜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及防治措施
2019-02-12徐波袁伟
徐 波 袁 伟
(山东省东平县接山镇农业技术推广站,山东 东平271502)
胡萝卜菌核病是胡萝卜种植过程中或贮藏阶段常见的真菌性病害,我国各地均有发生,保护地栽培重于露地栽培。胡萝卜植株染病后,叶片出现坏死斑点,病斑上有菌核物,苗期发病植株茎基部呈水渍状腐烂引起猝倒,严重影响了胡萝卜的产量和种植效益。现将胡萝卜菌核病的发病症状、发病规律及防治措施介绍如下。
1 发病症状
胡萝卜菌核病发病初期,肉质根表面产生污垢状斑点,随着病程延长斑点扩展成不规则形、水浸状、褐色病斑。病斑多在肉质根的上半部出现,向上扩展至叶柄基部,使叶柄基部呈褐色立枯状。空气湿度较大时,病斑上出现污白色蛛丝状菌丝,病斑也软化腐烂。胡萝卜生育期发病,植株地下肉质根受害,顶部或向阳面初现水渍状斑,后期变成褐色湿腐,稍凹陷。病斑表面长出白色菌丝体,后期形成不规则菌核,继而肉质根软化、腐烂。潮湿环境下,肉质根表面出现白色绵状菌丝体和鼠粪状菌核。贮藏期胡萝卜菌核病可继续发生,造成烂窖。
2 发病条件
胡萝卜菌核病属土传病害,以菌丝体为初侵染源,发病适温20 ℃,潮湿条件下易发病。环境条件适宜时,菌核萌发产生子囊盘,子囊盘散放出的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蔓延,穿过寄主表皮角质层直接侵入,引起初次侵染。翌年春季借风雨或通过病健株接触摩擦进行多次侵染,危害严重。棚内病株、病果软腐后落下接触到植株健部亦可致病,成为再侵染的另一条途径。此外,种植密度过大也易引发菌核病。
3 防治措施
3.1 物理防治
3.1.1 种子处理
避免用发病植株的果实留种;菌核可混在种子内进行远距离传播,播种前种子应过筛,除去混于其中的菌核;浸种前将种子晾晒4~6 h,然后浸泡于8%的盐水溶液中,除去上浮的菌核和杂物,用清水洗净种子表面的盐水后才能播种,以免影响发芽;覆膜栽培,防止子囊盘出土。
3.1.2 倒茬轮作
与禾本科作物实行2~3年轮作或实行水旱轮作;秋冬季深翻土壤,将菌核深埋入土下,阻止其萌发;春季多中耕,阻止子囊盘的产生,防止子囊孢子借气流传播。
3.1.3 清理病株
初见零星病株时应及时拔除;清理田园,将病株残体及时带到棚外深埋或集中烧毁,减少田间病源。
3.1.4 加强管理
胡萝卜保护地栽培时,应保证大棚内有足够的通风时间和通风量,以降低空气湿度;浇水时,切忌大水漫灌;合理施肥,避免偏施氮肥,防止植株徒长,提高植株抗病力;合理密植,植株间距合理;雨季及时排水,适当灌溉,降低田间湿度。露地栽培时,选地势较高、排水良好的地块种植;深耕细耙,施足充分腐熟粪肥,筑高畦或高垄栽培;春播胡萝卜应适时早播;种植密度不宜过高,及早间苗、定苗并及时除草。
3.2 化学防治
3.2.1 烟熏法
发病初期,可选用15%速克灵烟剂、10%腐霉利烟剂、45%百菌清烟剂,每667 m2用25 g烟剂熏烟防治,每7 d熏1次,连熏3~4次。
3.2.2 粉尘法
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500 倍液、50%甲托可湿性粉剂500 倍液、50%扑海因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防治,每周喷1 次,连续喷3~4次。
3.2.3 喷雾法
发病初期,可选用40%菌核净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氯硝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500倍液、70%菌普力800倍液、50%速克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5%井冈霉素水剂1 500倍液、20%甲基立枯磷乳油1 500 倍液、50%腐霉利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扑海因1 000 倍液、50%异菌脲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50%乙烯菌核利可湿性粉剂1 000 倍液、70%甲基硫菌灵可湿性粉剂800 倍液、50%托布津500倍液、70%艾菌托800倍液、40%速克灵500倍液喷雾或灌根防治,每5~7 d喷1次,连喷2~3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