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神经失用型面神经麻痹的推拿手法治疗及机制探讨*

2019-02-12闫学晶张巧德郁灵娟

关键词:组织液指腹腮腺

闫学晶 张巧德 郁灵娟 李 硕

1.山东力明科技职业学院,山东 济南 250116; 2.解放军第九六0医院,山东 济南 250031

“面神经麻痹”中医学称“面瘫”,为了与中风所引起的面瘫即中枢性面瘫相区别故采用西医学病名[1]。面神经麻痹是面神经茎乳孔内外段的非化脓性炎症,其临床表现主要以病侧面部肌肉运动障碍,口眼歪斜为主要特征,发病急速,以一侧面部发病多见[2]。面神经麻痹出现的面神经损伤按病理类型主要可分为功能失用型、轴索溃变型和神经离断型[3]。目前对于面神经的传统推拿治疗侧重于经络和穴位,多以面部保健推拿手法治疗。我们根据面神经麻痹的发病机制、面神经的位置走行和支配的面肌、现代康复理论与传统推拿手法结合创建面神经麻痹的经络与神经联合促通推拿手法。经临床应用,取得明显的治疗效果,现以神经失用型面神经麻痹推拿治疗案例探讨该手法的作用机制,总结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典型病例

2015年8月21日,刘某,女,58岁,工人,开空调受凉后出现左侧面部僵硬、不能皱额、口眼歪斜等症状,发病1天后就诊,体检发现患者左侧额纹消失、不能皱额,闭眼时左侧眼睑不能完全闭合,左侧鼻唇沟消失,闭眼时露白达0.5 cm,口角歪向右侧,鼓腮时漏气,不能吸颊。

1.2 推拿手法

步骤一:点穴。根据穴位的近治作用原理,先点按面神经干及面神经网处的穴位(风池、翳风、耳门、听宫、听会),再按面神经5大分支及面肌表面的穴位(上关、太阳、阳白、攒竹、印堂,下关、颧髎、四白,承泣、迎香、地仓,口禾髎、牵正、颊车、夹承浆,大迎等),由腮腺边缘向5大分支末端、由上而下(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颈支)的顺序点按相对应的穴位;点穴时间:每穴位点20~30 s,共5 min左右[4]。点按穴位时可一手点按多个穴位,如:耳门、上关、太阳穴,听宫、颧髎、四白穴,听会、下关、地仓穴,翳风、牵正、夹承浆穴等。手法要轻柔,勿用重力。

步骤二:揉按患侧乳突区、腮腺区并推揉患侧面肌(枕额肌、眼轮匝肌、颧大肌、颧小肌、鼻肌、口轮匝肌、颊肌等)。根据血管神经伴行及躯体交感反射原理设计,使面部及面神经血流增快,改善面神经的血液循环。方法:用拇指指腹或鱼际按揉乳突区和腮腺区各2~3 min,用拇指指腹和手掌心推揉各面肌,操作时间5~8 min。

步骤三:推揉、疏导患侧面神经的5大分支。通过促进该神经纤维生长及防止神经纤维髓鞘溃变原理设计受损神经的疏导手法。面神经经面神经管、茎乳孔出颅,再穿腮腺交织成网,在腮腺前缘发出颞支、颧支、颊支、下颌缘支和颈支5个分支。疏导方法:用拇指指腹或小鱼际由腮腺前缘沿面神经的5个分支向其末端,由上而下的进行推揉,操作时间:3~5 min。

步骤四:点按合谷、外关、足三里等穴位。根据经络穴位的远端取穴治病作用原理设计该手法。用拇指指腹点颤法点按合谷(大肠经)、外关(三焦经)、足三里(胃经)、三阴交(脾经)、内关(心包经)等穴位。每穴点颤30 s,共点按3 min左右。

步骤五:面神经麻痹康复的消肿手法。按组织液循环原理及淋巴管走向设计该手法。做完上述治疗后,将手掌心分别贴于乳突区、腮腺区、额区、眶区、颊区,用贴压法、微颤法和向按摩区血管(静脉、动脉)的近心端揉推三步手法消除上述部位的肿胀;再用拇指指腹或五指掌侧面由面神经5大分支末端向腮腺前缘方向,用揉、颤、推手法按摩面神经的5个分支;最后在面神经周围组织沿淋巴管向淋巴结(颏下淋巴结、下颌下淋巴结、腮腺淋巴结)的走行方向,由上而下推揉。治疗时间3~5 min。

1.3 结 果

采用上述5步按摩手法,手法侧重消肿和面神经5大分支疏导为主,每日1次,治疗7天后额纹、鼻唇沟出现,能够闭眼,鼓腮不漏气,齿颊间隙无积食。

2 讨 论

《灵枢·经筋》载:“足之阳明,手之太阳,筋急则目口为僻,眦急不能卒视。”认为面神经麻痹的病位在足阳明经及手足太阳经筋。病机主要是风寒、风热外邪侵袭面颊部经筋,致使面部气血阻滞,筋肉失养,引起口眼歪斜。按头面部循行的胃经、大肠经、三焦经、胆经、膀胱经及经外奇穴在面神经干、面神经网及面神经5大分支和面肌对应皮肤表面分布的位置进行取穴,手法中利用点穴手法疏通经络、活血化瘀;患者发病1日后就诊尚属急性期,风寒之邪侵袭颜面部,通过躯体交感反射导致面部及面神经血管痉挛收缩,使面神经缺氧及酸性代谢产物聚集,导致面神经内部渗出、肿胀,或由病毒感染直接诱发面神经炎症;炎性渗出使得面神经管段的面神经压力升高,缺氧、水肿和压迫共同作用引起面神经纤维溃变或功能失用,最终导致面神经支配的表情肌瘫痪。利用组织液循环原理设计了按揉、颤压、推揉消肿推拿手法。推法:向近心端推揉面部及面神经,该手法可同时降低面神经内微循环的微动脉和微静脉的压力,从而降低了组织液的生成压和增加组织液的回流压,使组织液生成减少和回流加快,有利于消除面部及面神经的肿胀[5]。按揉、颤压手法:按揉和颤压手法增加了组织内压,将组织液挤压至毛细血管和毛细淋巴管内,从而使面部及面神经内组织液回流增快,消除其肿胀,肿胀的消退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6];通过面神经表面穴位的点按激活功能失用型的面神经纤维,通过按摩面神经干、面神经网、面神经5大分支,改善了面神经的血液循环、促进了组织液回流,消除肿胀,使其恢复神经传导功能。

本案例只有神经传导阻滞没有轴索断离,属于神经传导失用型面神经麻痹,经经络神经联合促通手法治疗,去除病因,消除了面神经肿胀,恢复了失用型神经纤维的传导功能,使该型面神经麻痹快速治愈。对于面神经麻痹的治疗,具备可直接刺激治疗患病部位、迅速改善症状、无毒副作用、无创无痛等优势,深受广大患者的认可并易于推广。

猜你喜欢

组织液指腹腮腺
指腹泡水起皱的奥秘
趾腓侧皮瓣修复手指指腹皮肤软组织缺损的疗效分析
穴位注射人胎盘组织液配合针刺治疗面神经炎的临床观察
组织液动脉渗出说
腮腺木村病的DWI和动态增强MR表现
超声检查对腮腺肿大的诊断价值
人体内环境稳态调节复习策略研究
腮腺脂肪瘤:1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指腹缺损修复方法的研究进展
两种皮瓣修复食中指中节以远指腹缺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