头孢克肟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对于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的疗效
2019-02-12
(开封市中医院,河南 开封 475000)
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起病急,为儿科常见病之一,多是由于小儿机体免疫功能发育不全,大肠埃希菌、空肠弯曲菌等革兰阴性入侵并大量繁殖,导致患儿腹泻、发热等,严重影响患儿的健康成长,甚至因为严重脱水而威胁生命安全,必须得到临床的广泛重视[1]。目前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的治疗以控制细菌感染为主,多选用头孢菌素类,例如头孢呋辛钠、头孢西丁钠和头孢克洛等,为了缩短病程,本次研究选用第三代头孢菌素类药物头孢克肟联合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以90例患儿为研究对象,经过3 d的治疗,治疗有效率明显提高,得到了广大医生和患儿家属的认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应用。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开封市中医院儿科2014年6月~2015年12月入住的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患者90例,患儿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腹泻,大便次数为5~12次不等,10次以上的有12例,便培养呈细菌阳性,其中有56例患儿有不同程度的发热,年龄范围为6个月~3岁,将其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患儿平均年龄(1.3±2.8)岁,平均病程(4.2±1.9)天;治疗组患儿平均年龄(1.2±3.1)岁,平均病程(4.5±1.3)d;所有患儿均排除其他严重疾病或先天性疾病,患儿家长知情同意并积极配合。
1.2 方法
1.2.1 给药方法 除了常规补液、纠正电解质紊乱治疗外,对照组患儿给予头孢克肟颗粒,剂量为2.0 mg/(kg·d),2次/d,口服,连续给药3 d;治疗组同法给予患儿头孢克肟颗粒,同时按照给予患儿蒲地蓝消炎口服液,剂量为:0~1岁,3 mL/次,3次/d,1~3岁,5 mL/次,3次/d,连续给药3 d,护士监督两组患儿按时服药并嘱患儿多休息、注意饮食结构与卫生。
1.2.2 观察指标 治疗3 d后复查便常规,计算大便转阴率;分别记录对照组和治疗组痊愈病例数,即大便完全恢复正常、发热等临床症状完全消失;记录对照组和治疗组显效病例数,即大便次数减少、临床症状得到缓解;计算总有效率,即(痊愈+显效)/总病例数。
1.3 统计学方法
数据采用SPSS18.0进行分析,计数资料用%表示,比较用χ2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复查便常规结果显示对照组45例患儿中有21例细菌培养转阴,转阴率为46.7%,其中痊愈病例数为9例,显效病例数为15例,总有效率为53.3%;治疗组45例患儿中有39例细菌培养转阴,转阴率为86.7%,其中痊愈病例数为21例,显效病例数为20例,总有效率为91.1%。两组转阴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6.2,P<0.05),两组总有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4.18,P<0.05)。
3 讨论
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为儿科常见消化道疾病之一,这是由于小儿对于外界抵抗力差,饮食稍有不慎即有可能引发。它多是由革兰氏阴性菌引起,以大肠杆菌最常见,患儿表现为腹泻,重者每天可达10次以上,便呈黄色或黄绿色,可伴有少量粘液,可有发热,随着病程的延长,多数患儿表现出精神不振,将严重影响小儿的健康成长,甚至因为严重脱水而危及生命安全[2]。对于患儿首先行便培养,48 h后结果显示全部为沙门菌和空肠弯曲菌感染,已经明确诊断为细菌感染。药敏实验结果显示对阿奇霉素、头孢菌素类敏感。为了控制感染,本研究首选抗生素对症治疗,首先给予经验治疗,选用了头孢克肟,由于抗生素的滥用,耐药菌株的不断产生,针对于革兰氏阴性菌的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在临床上的应用明显受到限制,选用的头孢克肟为第三代头孢类,具有抗菌谱广、抗菌活性高、起效快等特点,而且对细菌产生的β-内酰胺酶稳定,口服给药更是增加了小儿用药的安全性,降低不良反应的发生率,这一点已被大量文献所证实[3,4]。便培养结果证实我们选用的药物无误,但是头孢克肟单独用于小儿急性细菌性肠炎并不能达到理想效果,起效慢,为了缩短病程,本研究联合口服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蒲地蓝消炎口服液中主要成分为蒲公英、地丁、板蓝根、黄芩,具有清热解毒,抗炎作用,因其安全性高,在儿科被广泛应用,在小儿上呼吸道感染、支气管炎等疾病中疗效显著[5],但是蒲地兰消炎口服也用于小儿急性肠炎尚未见报道。本次研究将头孢克肟与蒲地蓝消炎口服液联合应用,采用中西药联合的方式,研究结果理想,联合用药明显提高了治疗有效率,缩短了病程,得到医生及患儿家长的认可,值得临床开展进一步的研究和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