职业技能大赛对行业发展影响探究
——以扬州首届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为例
2019-02-12孙建芳
孙建芳
(江苏旅游职业学院,江苏 扬州 225127)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们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人们在追求物质生活水平提高的同时,也越来越重视精神生活的满足。在此市场需求的推动下,近年来各行各业都重视文化的挖掘和创新。茶文化作为旅游文化的组成部分,在旅游业的发展中被开发成特色旅游项目,茶还被旅游目的地开发成为极具实用价值的特色旅游商品。在此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多的人通过对茶文化的学习,获得了精神上的享受,并渴望能通过一些平台进行交流。在此背景下,2019年6月扬州举办了首届茶艺职业技能大赛。
一、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参赛人员及项目情况
(一)参赛对象
扬州首届茶艺职业技能大赛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发布比赛信息的,仅通过微信朋友圈转发就吸引了100多名选手报名参赛。报名参赛的选手既有来自院校的师生,又有来自茶行业一线的从业人员,此外还包括一些茶艺爱好者。参赛者如具有茶艺师高级工及以上职业资格者可以直接晋级决赛,如不具备直接晋级资格则需参加初赛选拔,前20名获得晋级决赛的资格。
(二)比赛赛制
扬州首届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属于市级比赛,参赛人员资格未作限定,为保证比赛水平,比赛分初赛和决赛两部分进行。初赛主要针对无茶艺师高级职业资格的人员进行理论和技能的初步筛选,决赛则要求参赛者既有理论基础、操作技能还要具有茶席主题创意和讲解能力。初赛是按茶艺师高级工要求进行评比,如理论知识和实践能力均达到高级工测试要求可获得扬州市职业技能鉴定中心颁发的茶艺师高级工证。
(三)参赛人数及比赛项目
初赛最终参赛人员有109人,要求从六大茶类中自选一种进行茶艺表演。其中,选白茶项目的有8人,选黑茶项目的有10人,选乌龙茶(青茶类)项目的有11人,选绿茶项目的27人,选红茶项目的有53人。通过初赛晋级的20人中,白茶项目2人、黑茶项目4人、乌龙茶(青茶类)项目无人晋级、绿茶项目和红茶项目各7人。
图1 初赛各茶类项目比赛人数
图2 初赛各茶类项目晋级人数比例
(四)初赛结果分析
从参赛项目的人数来看,参加红茶项目的人数最多,占总人数的48.62%,选择白茶项目的最少,占总人数的7.33%。但是从晋级人数上来看,黑茶组晋级人数比例达40%,乌龙茶晋级人数最低,无人晋级。影响初赛结果的因素主要如下:
1.初赛方案对比赛结果的影响
初赛方案要求参赛人员表演一整套泡茶技艺,并用艺术的手法表现茶的冲泡过程,强调技能和艺术的展示。目前,泡茶动作有相对固定的手法,所以大部分选手的差距并不明显。泡茶的茶具是选手自备,这视选手对比赛的重视程度,繁简不一,但初赛主要考察茶汤,其他只要不涉及原则性问题,选手分值差异并不大。从各项目参赛人数及晋级比例来看,绿茶与红茶在扬州及周边城市普及面较广,黑茶虽然参赛人数少,但冲泡水平总体相对较高。
2.设备对初赛结果的影响
由于各类茶在冲泡时对水温要求不同,茶艺初赛是在赛场外准备了烧水壶,由选手自备冲泡的热水,但是部分选手准备的提梁壶保温效果不是太好,而选手又要提前备好开水等候入场,这导致部分选手所备的开水在正式比赛时,水温已经不符合冲泡的温度要求,冲泡出来的茶汤淡而无味,这对选手的最终成绩影响非常大。
3.茶叶对初赛结果的影响
比赛茶叶由选手自备,大赛未提供统一的茶叶,茶叶等级不同,茶汤出汤效果也不一样,这就无法设立统一标准对茶汤进行品评,这样所得出的评判分只能做到相对客观。
二、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决赛茶艺参赛作品分析
扬州首届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初赛与决赛仅相隔一周时间。比赛内容除了茶席布置、冲泡演示、奉茶、收具等内容外,还增加了才艺展示和茶艺演说环节。
(一)才艺展示
才艺展示环节,大部分选手都作了充分准备。才艺展示的内容包括舞蹈、朗诵、插花、情景剧、乐器演奏、童谣等形式。其中,舞蹈和朗诵类作品居多,但才艺部分弃权的选手占比最大,高达33%。究其原因主要有两个:一是本次大赛是扬州首次举办的茶艺大赛,很多选手也是第一次接触这类大赛,对才艺展示环节还不了解其要求,也没有向主办方详细咨询的意识,仅是抱着交流和学习的心态去参赛;二是大赛从初赛到决赛间隔时间仅有一周,很多选手因为不知道是否能晋级决赛,所以准备得不够充分,进入决赛之后又因时间仓促,无法准备成熟的作品。
从才艺展示与茶席主题设计的契合度来看,大部分选手未能抓住两者之间的关联,但也有比较成熟的作品。例如,以端午节为主题的参赛选手,手持艾草介绍端午节的习俗,再以龙舟型香板为花器进行插花展示,才艺表演与茶席主题设计取得高度一致。
(二)主题环境营造
大部分选手在主题环境营造方面仅依赖茶具和茶席,但在茶艺比赛中,因为评委、嘉宾并非坐于茶席之前,这就使得茶具和茶席对主题表达的效果大打折扣。最终获奖的前三名选手都非常注重对主题整体环境的营造就足以证明此点的重要性。例如,其中将攀登与茶席设计结合的选手,在主题环境营造时使用了帐篷,舍弃了传统的茶桌、茶椅,采取席地而坐,就地铺席,并用登山专用的茶具进行现场烹茶、奉茶,虽器具简陋,但参赛者对茶的热爱却展露无遗。
(三)茶艺展示环节
茶艺冲泡展示是参赛选手应该具有的基本能力,大部分选手都能稳定发挥,冲泡手法正确,但有的参赛者能够将茶艺演说与茶艺冲泡展示进行融合,讲解能突出冲泡环节的特点和特色,操作能做到眼随手动,操作动作自然流畅、熟练优雅、富有韵律,并能时时关注听众。但有的参赛者仅能专注于茶艺冲泡,茶艺演讲仅偶有一句,不成体系。不关心环境专注于泡茶是娱己,但茶艺师作为一个职业是为客人服务的,有时需要为客人进行茶艺讲解,这也是比赛设置茶艺演讲环节的意义所在。
图3 茶艺大赛决赛各才艺展示形式人数及所占比例
三、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对行业发展的影响
(一)搭建茶艺师交流平台
扬州茶艺职业技能大赛作为市级比赛,报名的选手除了扬州本地及省内周边地区的茶人,也有福建、安徽等地的选手。虽然整个比赛选手的技能水平及创作水平差距悬殊,但通过茶艺职业技能大赛这个交流平台,可以使参赛选手开阔眼界,了解差距,从而促进茶艺师提高技能水平和学习的意识。
(二)完善茶艺职业技能评价标准
扬州首届茶艺大赛选手自选茶类进行茶艺展示。除黄茶无人选择外,其余茶类均有覆盖,但是各茶类选手参与人数差距较大,比赛过程中虽然将茶汤作为初赛筛选选手的主要评价依据,但是有时同一组选手展示的茶类不同,茶汤难以进行横向比较,甚至品味不同茶汤的口感滋味会相互干扰,所得出的评分结果很难做到客观公正。知不足,然后才能改进,通过技能比赛可以更好地检验评价标准是否适用,为进一步完善茶艺职业技能评价标准提供依据。
(三)引导学生职业发展方向
本次茶艺比赛有19名来自院校的学生获得茶艺师高级工资格,她们接受学校系统教学,有良好的理论基础和实践经验。在本次茶艺比赛中,学生基本采取的是团队作战方式,有老师为她们进行策划,选手可以心无旁骛地练习。从比赛结果来看,学生极占优势,前三名选手中,仅有一人来自行业,前两名均为在校学生。这些学生是指导老师通过选拔挑选出来的具有一定的茶艺表演天赋,热爱茶文化,有良好的文化素养的选手。很多学生之前可能仅仅是喜欢茶艺表演,但并未打算以此为职业,通过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可以使他们对行业现状有更多的了解,便于引导他们更好地对未来职业发展方向进行选择。
(四)推动地方茶经济发展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越来越重视对精神文化的追求。茶文化作为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内涵非常丰富,饮茶不仅能促进人的身体健康,饮茶过程中对茶文化的研究还能使人修身养性。当下,人们对茶的需求也由之前的物质层面向精神层面转化,这也带动了与茶相关的经济的发展。例如,近两年扬州开展茶艺培训的机构如雨后春笋般出现,这从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对茶感兴趣的人非常多,意味着茶有着非常广阔的经济发展空间。人们通过饮茶,研究茶文化,获得精神享受的同时,也带动了与茶相关的经济的发展。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将爱好茶艺的人聚集到一起,在进行茶艺交流的同时,也有一些选手将大赛作为营销茶叶的平台,这都有利于推动地方茶经济的发展。
(五)促进茶文化研究
中国是最先发现和利用茶的国家。最早茶是作为食物和药物来使用的,后来才作为饮料进行饮用,并在饮茶过程中产生了一些与茶密切相关的文化现象和社会现象。广义的茶文化中包含了物态文化、制度文化、精神文化、行为文化几个部分,而对于饮茶爱好者则更加关注有关茶的“精神文化”部分,尤其是茶道和茶艺。在茶艺技能大赛的茶艺交流和切磋过程中,激发了参赛者更加深入地去了解和研究茶文化。
四、扬州茶艺职业技能大赛需改进的方面
(一)大赛赛制需进一步完善
扬州茶协会因首次举办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其组织大赛的经验不多,对行业的影响力也尚未形成,很难吸引足够多的参赛人员根据茶类分组竞赛,但是分组比赛应是未来趋势。另外,对比赛赛制方面需要提供更加详细的信息,对比赛场地、设备要求应做到详细介绍,需要会务组统一配备或是选手自备器具物品应明确说明,并且在评比时,应严格根据赛制评分。对于比赛赛制,需提前一定的时间量公布,保证选手有公平的准备时间。对于比赛结果点评,可以更加详实,这是参赛选手能够从比赛中获得成长的重要环节。
(二)比赛基础设施配备需更专业
扬州茶艺职业技能大赛在初赛选拔时提供的茶桌是用课桌替代的,并且在比赛前一天才告诉选手准确尺寸,这对选手准备的茶席展示效果及现场操作演示都会造成一些影响,这或许是因缺乏筹备茶艺比赛的经验所致,但赛场配备专业化基础设施有利于提升比赛的严肃性和影响力。
(三)评审需实施多维度评价机制
扬州首届茶艺技能大赛在评价机制上主要抓住两个核心,一是要求泡出的茶汤必须能凸显该类茶汤的特点,二是要求茶艺展示必须紧扣主题。这对比赛择优是非常行之有效的评价方法,但很多参赛者希望在茶艺比赛中能够学到更多知识和技能,希望在了解作品优点的同时,也期待评委对不足之处给予指导。所以,对大赛评审应该实施多维度评价机制,对一个作品,既要有专家负责任地指出典型的问题,也要有专家找出作品的优点,使更多作品能够更加市场化,也使评审更加科学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