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整合路径研究

2019-02-11黄硕韩旭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大思政整合

黄硕 韩旭

摘 要:文章首先对“大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内涵作出分析,而后从四个方面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最后提出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整合路径: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作用、挖掘革命文化的激励教育作用、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教育作用、开发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关键词:大思政;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資源;整合;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上强调:“要坚持把立德树人作为中心环节,把思想政治工作贯穿教育教学全过程,实现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努力开创我国高等教育事业发展新局面。”这对高校“大思政”育人格局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教育部党组于2017年12月印发了《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将“大思政”格局进一步扩展为“十大”育人体系,提出“充分发挥课程、科研、实践、文化、网络、心理、管理、服务、资助、组织等方面工作的育人功能,挖掘育人要素,完善育人机制,优化评价激励,强化实施保障,切实构建‘十大育人体系。”。在此“大思政”背景下,有效地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资源,能够大力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工作质量,有助于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格局。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要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激发全民族文化创新创造活力,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可见,文化育人已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时代使命和有效途径。作为“十大”育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文化育人也是“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政工作开展的重要着力点。综上所述,有效地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对于开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着力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具有极其深远的意义。

一、“大思政”和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内涵

(一)“大思政”的内涵

所谓“大思政”,是指将诸多具有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因素通过特定的形式和有效的机制有机整合起来,构建形成全员、全过程、全方位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育人格局。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内涵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是指可供教育者开发利用的、承载一定思想政治教育信息并且具备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和价值,对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开展具有积极推动作用的文化要素。

具体来说,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第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历经几千年历史所沉定下来的宝贵精神财富,蕴含着中华民族世代积累和形成的思想智慧、文化基因,是中华民族在世界文化舞台中站稳脚跟的根基。重视国家利益,强调奉献精神,推崇“仁爱”精神,主张与人为善,倡导亲仁善邻、团结协作,重视修身自律、追求理想人格,倡导诚实守信、注重道德践行等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集中表现。

第二、革命文化。革命文化是指中国共产党自成立以来,在革命、建设和改革过程中,领导人民在斗争中培育和形成的文化,是红色基因的传承和体现,承载着中国共产党人的坚定理想和可贵品质,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宝贵精神力量。中国革命道德是革命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指中国共产党人、人民军队、一切先进分子和人民群众在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中形成的优秀道德。具体表现为:为实现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想而奋斗,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始终把革命利益放在首位,树立社会新风,建立新型人际关系,修身自律,保持节操。

第三、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与新中国成立后的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成熟与改革开放以来的时代变革,完善与党的十八大以来的伟大实践,是我党在思想和精神层面的鲜明旗帜,是不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强大动力,是中华民族坚定文化自信的可靠保障,是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精神支撑。

第四、校园文化。高校校园文化是高校师生在长期的学习、生活等过程中形成的,被师生们共同认可和遵循的价值取向、思维方式、行为规范、精神气质的总和。校园文化是一所高校物质文化、精神文化、制度文化建设和教学管理水平的集中表现。高校校园文化对于大学生的道德品质培养、文化修养提升、思想观念进步有着不可忽视的影响。

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整合的必要性。

(一)构建“十大”育人体系的现实需要

教育部党组在2017年12月印发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中,明确提出“一体化构建内容完善、标准健全、运行科学、保障有力、成效显著的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体系”,并提出构建“十大”育人体系。文化育人质量提升体系是该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这就要求各高校,有效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使各类有意义的文化资源相辅相成,更有效地被应用于高校文化育人的大环境中,使文化育人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体系中发挥最优作用。

(二)大学生坚定文化自信、提升文化素养的需要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肩负着培养担当民族复兴大任的时代新人的历史使命。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深入有效的文化自信教育,引导其树立坚定的文化自信,帮助其提升自身的文化素养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重点任务之一。若要提升文化自信教育效果,必然要求高校将思政教育文化资源有效整合,在保证文化资源作用最大化发挥的基础上,实现文化育人质量提升。

(三)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需要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深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生成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集中体现着伟大中国精神的深刻内涵。青年人的价值取向对于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起着决定作用。在全社会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需要大学生始终走在时代前列,成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坚定信仰者、积极传播者、模范践行者。高校在大学生中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必然需要文化育人为其提供助力,文化资源整合在此就显得尤为重要了。

(四)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质量提升的需求

整合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可以极大丰富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和实践内容,创新并拓展文化育人的有效模式,提高文化育人的系统性和针对性,从而进一步提升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质量和效果,促进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局面的开创。

三、“大思政”背景下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整合路徑

(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作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历史是一面镜子,从历史中,我们能够更好看清世界、参透生活、认识自己;历史也是一位智者,同历史对话,我们能够更好认识过去、把握当下、面对未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源头。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综上所述,在整合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基础教育作用,通过多种有效途径带动大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建立深刻认识,进而产生情感共鸣,最终形成继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自觉意识。

第一,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课程体系。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与此同时其也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在高校展开的重要渠道。在该类课堂中,教师应在课本原有的内容基础上,积极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内容的教学,将传统文化教育与课程教育完美融合,丰富传统文化教学内容。除了理论讲授以外,也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实践教学环节。在高校各门专业课中,教师也要积极寻找本专业内容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可紧密结合之关键点,指导学生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专业知识相结合,在未来的职业道路上继承弘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基因。另外,高校亦可开设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公选课,定期举办专题讲座,为学生了解学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提供更多样的途径。

第二,建立校外实践教育基地。高校应适当选择周边的历史文化古迹、民间艺术发祥地、非物质文化遗产产生地、博物馆、艺术馆等,将其建设成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校外实践教育基地,利用思政课实践教学、暑期社会实践、校外活动等途径,为同学们尽可能多的提供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亲密接触的机会,使其通过耳濡目染深刻感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从而激发其对民族文化的热爱之情。

第三,建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学习交流展示平台。鼓励学生建立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社团,鼓励生活艺术才能和传统技能的优秀学生代表在社团中发挥影响力和号召作用,吸引更多的同学投入到传统艺术和技艺的学习中。学校、学院定期举办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相关的艺术展示活动、文艺演出活动、技艺竞赛活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热情和动力,在学校中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使每位大学生都成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坚定继承者和积极践行者。

(二)挖掘革命文化的激励教育作用

革命文化具有跨越时空的超强感染力和震撼力,是永远激励我们前进的宝贵精神财富。将革命文化资源整合,应用于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大学生继承和弘扬伟大的中国精神,激励大学生,在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践中砥砺前行。

第一,将革命文化资源融入高校课堂。高校应当积极整合和运用革命文化资源,结合现代化的教学手段,将其适时有效地运用于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过程,对大学生进行系统的革命文化教育,引导学生深入了解革命文化的形成、发展、主要内容与巨大价值,从而提高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效果。此外,充分发挥高校党课对革命文化的宣传教育作用,引导学生中的积极分子努力提高自身思想觉悟和先进性,从而在同学中发挥榜样带头作用。专业课教师也要将本专业领域积极弘扬革命文化、革命道德的先进典型人物事迹引入课堂,从而配合思政课、党课的开展,形成资源整合、教育合力。

第二,积极利用革命文化资源开展实践教育活动。各地高校应结合当地实际,充分利用当地的革命文化资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建立有效的实践教育途径。高校可将当地的红色教育基地和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发展成大学生革命文化教育的另一课堂,为高校思政教育拓展实践空间。同时,可以通过在教育基地开展各类体验式教学,使大学生从直观的方式中接受革命文化教育。

第三,加强校园革命文化建设。在高校开展文化活动的过程中,将革命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结合,使革命文化在大学校园里随处可见、可感、可学,使大学生在深入了解学习革命文化的过程中,自觉用革命文化浸润自己的心灵、提升自己的思想。例如:在校内建立革命文化教育园地,在学生中成立革命文化宣讲团、举办革命文化展览、定期举办校院两级革命文化主题活动、鼓励各自然班定期举办主题班会等。

(三)注重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示范教育作用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始终坚持弘扬社会正气和正能量,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强大精神动力。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便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生动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生成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同当今中国最鲜明的时代主题相适应,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规定的价值表达。引导大学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

第一,将中国精神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贯穿高校教育教学全过程。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关内容本就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中的重要构成部分,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政课这一重要平台,深入挖掘这些文化资源的深刻内涵和教育价值,提高思政类课程的教学效果。同时,高校应在资源整合的基础上,将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教育贯穿于高等教育全过程,贯穿于专业课中,贯穿于实践类课程中,贯穿于日常的思想品德教育中,使其走进学生的生活,内化于学生的心中,外化于学生的行动。

第二,发挥先进榜样的模范带头作用。在高校中寻找中国精神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积极践行者,深入挖掘他们的优秀事迹,为大学生树立身边的榜样,使其在榜样示范作用的带动下,在榜样精神的引领下,进一步坚定崇德向善的决心,深入领会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崇高力量,自觉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三,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依托,建立高校德育园地。高校应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指导和依托,整合校内外资源,加强部门联动,建立校园德育园地,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宣传和师生在修德方面的相互学习交流提供平台,为大学生进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理论学习和实践训练提供有效指导和广阔空间。

(四)开发高校校园文化的引导教育作用

高校校园文化建设是通过开展一系列的文化活动来潜移默化的提升同学们的思想境界和道德情操。可见,校园文化建设具有一定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校园文化资源可以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开展提供可靠助力。加强校园文化建设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第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校园文化建设,以此为基础营造充满正能量的校园氛围,为大学生提供正确的价值导向。

第二,以自身历史发展为背景,以学科特色为参考,以未来发展目标为动力,本着既体现历史传承、又结合时代特色的原则,培育大学精神。将大学精神作为高校极为宝贵的文化资源融入学生的日常生活和学习,引导学生深刻领会大学精神的含义,用大学精神灌溉自身思想、指引自身行为,激励自身不断前行、开拓创新。

第三,高校应定期在校内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主题可以围绕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弘扬中国革命道德等,例如:红歌合唱比赛、书法比赛、茶艺比赛、中华传统礼仪大赛等活动,活动目的是让学生在亲身实践中感受文化的力量,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和道德情操,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提升自身的思想政治水平。

第四、积极加强校园网络文化建设,发挥网络文化的思想政治教育功能,借助新媒体的力量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具体来说,高校可以通过建立弘扬正能量的微信公眾号,制作弘扬正能量的微电影、动漫视频等网络文化产品,进一步发展校园网络文化建设。

四、结语

高校承担着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培养合格建设者和接班人的历史使命,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顺利有效开展关乎国家社会发展。在“大思政”背景下,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文化资源进行有效整合,是提升思想政治教育整体质量的有效途径,必将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提供强大助力。

参考文献

[1]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76.

[2] 高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提升工程实施纲要.2017.12.

[3] 本书编写组.党的十九大报告辅导读本.[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10:40.

[4]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100-103.

[5] 毛奎.论新时代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文化自信[J].实事求是,2018(4):53-56.

[6] 刘哲,罗先奎.构建高校校园文化建设与思想政治教育互动机制应把握的原则[J].淮海工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10):19-23.

[7]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84.

[8]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51.

[9] 习近平.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二卷[M].北京:外文出版社,2017.11:340.

[10] 王玲,陈昱霖.红色文化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中的价值和实现[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8(6):86-88.

[11] 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4:81.

基金项目:2018年度河北农业大学社科基金项目“高校思政教育资源整合路径研究”,编号:SK201804-4。

作者简介:黄硕(1988- ),女,讲师,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韩旭(1988- ),男,中级,硕士,研究方向:高校党建。

猜你喜欢

大思政整合
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教辅联动”育人机制探赜
谈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中学生创新能力培养
浅析信息技术与小学数学教学整合
高校思想政治教学的“大思政”式探索
记初中英语词汇教学的一次归类、整合改革及反思
“大思政”视野下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