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思政”视野下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2015-05-28蒋先立
蒋先立
摘 要:高职院校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还不成体系,生态文明习惯还不均衡,有必要通过“大思政”育人模式加强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在“大思政”教育机制保障下,高职院校要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教育主体要形成合力,创新学校治理体制和治理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要利用产教深度融合的契机,提升学生把握生态文明的能力,走一条具有高职特色的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道路。
关键词: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
中共中央国务院【2004】16号文件《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工作的意见》和教育部《关于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促使高职院校研究人员和思政教育工作者提出“大思政”工作模式。所谓“大思政”,就是打破课堂局限,实现课堂与课外、理论与实践、学校与企业、学校与社会、理性与感性的有效对接,以达到全面育人的目的。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培养,贯穿于高职院校“以就业为导向”的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的全过程。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是学生素质教育的突破口。在“大思政”视野下,教育主体要根据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基本目标,采用各种途径和手段,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有系统地促进学生自觉遵循生态规律,积极通过生态实践活动为社会发展服务。
依托思想政治理论课,提升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认知和情感
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认知是整个生态文明观体系的基础。生态文明认知是对生态环境客观状况的认识,是有关生态环境的基本常识。高职院校大学生基本了解当前存在的环境问题和环境问题产生的原因,具有一定的生态文明忧患意识,但是他们学习习惯不佳、自控能力较差、理论学习能力不强,导致学生对生态文明政策了解较少,对中国传统文化中关于生态文明的思想了解不多,对生态文明制度把握不到位,对生态文明理论体系认识不全面。当前,高职院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主要开设“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形势与政策”课程。三门课程要在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认知现状的基础上,设计蕴含生态文明观教育的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内容。“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从思想道德和法律方面确立了生态文明观的教学内容,教师可以从关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想信念、中国精神、科学对待人生环境、道德理论和规范、法律精神和体系等章节内容中提炼人与自然的关系、生态文明史、中国传统文化中生态文明智慧、人类面临的生态危机、西方生态文明理论、国际环境教育现状、环境保护法律法规等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也具有完整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内容。教师可以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等章节,从理论、制度和道路等视角传授生态文明知识,让学生把握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的总要求、总目标,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和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了解我国生态文明建设制度体系和相关法律规定;“形势与政策”课程要抓住时事热点,开设专门的生态文明形势政策讲座,让学生了解当前的生态问题及生态文明研究现状。通过思想政治理论课中生态文明知识的讲授,使学生形成系统的生态文明理论和制度认知。同时,教师要结合学生专业,通过贴近学生实际的图片、案例、视频、美文欣赏等方法,创设情境,设计结合学生实际的课堂讨论、辩论专题,促使学生把外在的客观环境与内在的自我建设相联系,引导学生在生态文明认知的基础上形成热爱生命、热爱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情感。
创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促进高职学生生态文明习惯的养成
生态文明是国家走向现代化的标志,也是高职院校走向现代化的标志。高职院校要创新学校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将学生的生态文明认知和生态文明情感通过实践不断强化,最后固化成自己的行为模式,从而养成生态文明习惯。当代高职学生的生活和工作习惯还较少考虑低碳、生态因素,生态保护责任心还不强,生态文明意识还不均衡。在日常行为表现上,学生认为水电是自己付费购买的,节约用水、用电的习惯还没有普遍养成;宿舍楼卫生状况比较差,乱扔垃圾的现象时有发生,未形成垃圾分类的意识和习惯;食堂饭菜浪费的现象比较严重,随意丢弃生活用品和衣物的现象比较常见;无纸化学习和工作的习惯仍未养成。
“大思政”视野下,要激发教育活力,要形成高职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合力,大学思政部可以结合教材内容,配合学校团委、社团、院系支部设计思想政治理论课生态文明观教育实践专题活动,营造良好的生态文明建设氛围。在“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中,设计“节能环保,我们一起行动”的校园活动;由社团发起,在学校倡导“垃圾不落地,校园更美丽”的宣传标语、口号和行动;思政部、学校团委和社团,要占领网络阵地,抓住机遇,在每年与生态保护相关的日子,如植树节、世界环境日、世界节水日、世界地球日、地球一小时等时期,举办生态知识专题讲座、生态知识竞赛、自然摄影、美术和书法展等活动,开展生态文明宣传和活动;可以发现和挖掘校园中的环境保护主义者和生态伦理主义者,塑造典型,广泛宣传,形成“以保护环境、低碳节俭为荣,以破坏环境、骄奢浪费为耻”的良好氛围,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大思政”视野下,学校学生处、后勤管理处等部门要创新学校治理机制,改变学生不良的学习生活习惯。高职院校制定了比较完备的、科学的关于学生宿舍、食堂用餐、校园环境、课堂环境等管理制度,是学校保持正常秩序所必不可少的机制,是校园生态文化建设的重要保障。有关部门要指派专门的组织机构和学生队伍对学生的生态文明状况进行检查和监督,用制度约束学生的行为,对违反规定的行为采取必要的惩处措施。学校要建设低碳校园,创新设施建设,要采用低碳建筑,减少化石能源的使用,降低二氧化碳排放量;在采暖、制冷、电力等方面的能源使用上考虑太阳能、地热能等可再生能源;校园建筑使用的光源尽量选用节能灯、LED灯等低耗能产品,有些建筑采用光导管照明技术以满足建筑物对自然采光要求;学校建筑屋面、墙体周围、外窗设施要与周围的生态环境相融合,减少对大自然的侵扰。另外,学校要逐步推进无纸化办公,在管理上,要限制塑料袋、一次性筷子、餐盒的使用;在开关位置提醒学生节约用水和用电,在用餐地点提醒学生节约粮食、杜绝浪费;学校在宿舍楼层或教学楼可少设或不设垃圾箱,要求学生将垃圾习惯性提至指定地点;要设置分类的生活垃圾箱、厨余分类垃圾桶,强制学生将垃圾倒至指定地点并分类安放。在有效的安排和长期的引导下,学生的行为可以固化成特定的模式和养成良好的习惯。
创新高职院校治理体制,在于“大思政”教育工作者要最广泛地动员和组织高职学生积极投身生态文明观自我教育之中。大学生作为生态文明观教育的主要对象,是一个具有主观能动性的群体,如果大学生不主动接受教育信息,那么生态文明观教育活动就不能取得预期成果。因此,必须充分发挥大学生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使他们不断地进行自我教育。“内省”是大学生进行自我教育的一个重要方法,大学生应积极关注生态方面的知识,通过认识当前生态现状、了解生态环境建设所取得的成就、走访生态基地等方式审视自己对生态方面知识的掌握情况,及时主动地进行查漏补缺并加以消化吸收,以此不断地反省自己,提高自我生态文明观教育能力。[4]另外,学生之间相互监督是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的另一个重要方法。在学生的学习、生活等各项活动和实践中,学生都要与自然进行物质、信息和能量的交换,其中具有生态文明观的学生行为会影响生态保护意识不强的学生,通过交流和整合,能逐渐摒弃学生过度消费、追求享乐和拜金的现象,促使学生自觉养成良好的生态文明习惯。
产教深度融合,引导高职学生初步掌握生态文明能力
生态文明能力是对生态文明的知识消化、吸收、运用和发展的能力,具体包括生态文明研究能力、生态文明参与能力和生态文明实践能力。它是生态文明观的落脚点,是对认知学习、情感体验和习惯养成等阶段的发展。生态认知多少、情感丰富程度以及习惯坚守,都是生态文明能力得以形成的基础。对高职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教育,使学生形成生态文明行为能力,并将这种能力服务、作用于社会生产和生活实践,是高职人才培养的重要内容,产教深度融合为高职学生掌握生态文明能力提供有效的平台。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加快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建设,深化产教融合、校企合作,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能型人才”。国务院颁布的《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明确指出,我国职业教育改革的重点在于产教深度融合。要“坚持产教融合、校企合作” “要走校企结合、产教融合、突出实战和应用的办学路子”。各高职院校在国家政策指导下,加快了产教深度融合的步伐。
企业的生态文明能力是企业发展必须把握的重要能力。在党的十八大后,为了增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后劲,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态幸福感,我国更加注重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健全相关法律法规和制度体系,促进各企业推行循环经济、清洁生产、绿色经济,增强生态产品生产能力,提升企业的形象。当前,企业和公司热衷提供或生产清洁产品、能满足健康生活要求的食品、有利于人们身心健康发展的生态服务等,以获得丰厚的经济效益。此外,治理污染的设施及其施工、环境监测仪器、环境保护设计、治理污染的化学药剂、生态修复工程等成了所有企业必备或生产的项目。产教深度融合后,高职学生在现代学徒制培养模式引导下,可以提升自己的生态文明能力。
一方面,企业生态文化引领高职学生重视生态文明能力。企业生态文化是以生态文化为企业经营的指导思想,以促进企业开展清洁生产、绿色营销为目的,以满足需求为动力,形成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的价值观念和行为规则,最终实现员工、企业、生态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经营文化。在产教深度融合的基础上,高职学生首先接触的是该企业的文化,而现代企业文化脱离不开企业的生态文化。学生在企业学习的过程中,能领悟到企业生态文化带给企业的实际经济效益。例如:引导企业降低能耗,循环利用带来的利益;引导企业提供绿色产品和服务带来的收益;促使企业清洁生产、创建良好形象带来的社会效益。在企业生态文化的引领下,学生自然会关注生态文明,期待能掌握让企业可持续发展的生态技术。
另一方面,现代学徒制带领高职学生初步掌握生态文明技术,从而提高学生的生态文明能力,产教深度融合的显著特征是实行现代学徒制。现代学徒制是通过学校、企业的深度合作与教师、师傅的联合传授,对学生以技能培养为主的现代人才培养模式。现代学徒制催生高职院校对学生进行订单培养,其学生毕业后可以顺利进入企业工作,并能胜任企业的工作岗位。在产教深度融合的背景下,学校与企业、 课程内容与职业标准、教学过程与生产过程紧密对接。企业师傅和学校教师共同指导学生掌握生产、管理和服务技能,其中必然指导学生接触和初步掌握生态技术:一是替代技术,即开发新资源、新材料、新工艺、新产品,替代原来所用的资源、材料、工艺和产品,提高资源利用效率,减轻生产过程中环境压力的技术;二是减量技术,即在生产源头节约资源和减少污染的技术;三是再利用技术,即延长原料或产品使用周期,通过反复使用来减少资源消耗的技术;四是资源化技术,即在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废弃物变为有用的资源或产品的技术。学生在接触和学习企业技能,特别是接触和学习企业生态技术的过程中,生态文明能力得以逐步提高。
高职学生只有把握了生态文明认知、形成生态文明情感、养成生态文明习惯、掌握生态文明能力,才能形成稳定的生态文明观。高职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是解决当前严峻环境问题的要求,是高职学生未来适应社会岗位、获得就业创业能力的要求,是高职学生全面发展的要求。“大思政”是高职院校育人模式的必然选择,在各育人主体的共同努力下,大学生的生态文明观教育将会获得显著成效。
本文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校企合作课程开发项目:“高职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实践课”的成果
参考文献:
[1]张慧青. 创新“大思政”教育体系 开创“思政课”教育改革新局面—济南工程职业技术学院探索“大思政”教育观下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改革与建设[N],中国教育报,2011:5.
[2]张美弟.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探析[D]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政治学系,2009.
[3]王瑞林.大学生生态文明观教育研究[D]辽宁大学,2013.
[4]徐杰.面向生态文明的企业文化建设[D]东北林业大学,2005.
(作者系厦门城市职业学院党委书记)
[责任编辑:卜 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