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网络话语建构三重逻辑下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探析

2019-02-11李朗

青年与社会 2019年35期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

摘 要: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状况关系着国家意识形态阵地的稳固,关系着高校立德树人的成效,关系着其自身的纯洁性和大学生的成长成人成才。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理论逻辑是指其本身蕴含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根基、意义系统;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实践逻辑是指问题意识的时代声音、人民群众的主体力量、社会实践;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历史逻辑是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精神滋养以及以史为鉴。

关键词: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三重逻辑;高校党员干部

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指导下,高校党员干部作为社会中的高知群体,代表着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是推动和繁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主力军,承担着巩固高校意识形态阵地稳固的职责,是高校立德树人的主体力量。加强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是价值观教育的重要内容,是思想政治教育不可或缺之义。在新时代,我国领导人非常重视理想信念教育。2012年11月17日,在党的十八届中央政治局第一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指出:“坚定理想信念,坚守共产党人精神追求,始终是共产党人安身立命的根本。” 2013年5月4日,在同各界优秀青年代表座谈时,习近平强调:“广大青年一定要坚定理想信念”,“中国梦是全国各族人民的共同理想,也是青年一代应该牢固树立的远大理想”。2014年8月20日,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座谈会上,习近平指出:“我们共产党人锤炼党性,首要的就是坚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 2015年9月11日,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六次集体学习时,习近平强调:“我们共产党人的根本,就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对共产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信念,对党和人民的忠诚。”在党的十九届一中全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理想信念是事业和人生的灯塔,决定我们的方向和立场,也决定我们的言论和行动”。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又一次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理想信念教育承载了国家意识形态的价值体系,隐喻了民众对于生活空间的想象和建构, 确证了意义世界,是对执政者意识形态的书写。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大背景下,网络改变了高校党员干部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隐匿了个体的主体性和时空序差,变成了一种可供主体消费的存在,也改变了进行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目前,进行网络话语建构,契合了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设置,是时代所需。

一、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理论逻辑

网络话语在日常发展中融合了谐音、日常生活中的经典案例、习俗俚语、热点事件等,具有形象性、鲜活性、生动性、接地气等特征,同时隐匿了实体的存在,其内容更容易被人们阅读和消费。高校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契合了新时代理想信念教育产生发展的时空场域。汤因比在《历史研究》中就曾指出:“一个社会的内部引进了一种新力量,就会提出一种不可忽视的挑战。在新情况造成的新形势下,只有维持原有的生活方式,使之适应新因素,才能维持社会的健康发展。”理想信念教育内容要取得实效,需要借助于网络话语这一既定工具,回应其时代命题。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理论逻辑着力关注其内蕴的意识形态属性、文化根基、意义系统。

(一)意识形态: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解释框架

马克思、恩格斯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曾这样写道:“统治阶级的思想在每一时代都是占统治地位的思想。这就是说,一个阶级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力量,同时也是社会上占统治地位的精神力量。”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中国共产党是我们的领导核心,在阶级还未消亡的情况下,理想信念教育打上了意识形态的烙印。要做好理想信念教育,首先需要回答的问题就是“理想信念教育是什么”、“理想信念教育为谁服务”、“为什么要进行理想信念教育”。

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是一个动态的过程,是一种非强制权力意识形态阵地的争夺。在理想信念教育網络话语建构之初,就有着明确的意义导向,通过某种话语建构过程,达到某种效果、实现某种权力。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立足于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的生活世界和现实关切,用网络话语表达出来,融合了声色光影等技术,不是将统治阶级的意志以“大棒政策”或“糖的诱惑”等形式表达出来,而是立足于高校党员干部的心理事实,以高校党员干部欢迎的网络话语方式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渗透于无形,并内化为高校党员干部心理结构的一部分。

(二)文化: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理论之源

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的建构不能脱离产生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的文化根基。当前,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很多都流于形式化、简单化、教条化,有时候是直接进行政治话语的嫁接,用文件来宣读文件,喊口号、念标语的时候较多,不能区分教育客体不同的文化层次和生活经验,难以关照教育客体的心理需求。对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进行网络话语的建构,文化是其底色。文化是隐匿在一个社会生活中的深层次的要素。在进行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时,不能脱离中国的传统文化、革命文化、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国传统文化中的许多优秀资源为理想信念教育提供了丰富滋养,如传统文化主张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家国情怀、“内圣外王”的道德境界、“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道远”的人生追求、“慎独”的自律风范、“天下为公,世界大同”的道德理想都为我们在今天坚定理想信念提供了借鉴。革命文化中中国革命道路的艰险、革命过程中无数革命前辈为了革命理想抛头颅洒热血、舍生取义的事迹又为我们坚定理想信念建立了情感认同。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中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又为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了方向性指引。

(三)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的统一: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意义系统

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指向于一定的意义系统。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借助于网络话语的中介表征出来,以高校党员干部喜闻乐见的网络话语的方式唤醒对理想信念的无意识,从而确定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的历史轨迹和意义。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具备较强的包容性,融合了所处社会形态的政治、经济、文化需求,导向于一定的价值体系。

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是一种工具和手段,服务于个体理想信念的成长和发展。在当前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高校党员干部作为高校立德树人的主体,坚定理想信念是维护国家稳定和高校稳定的重要基石。 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将理想信念教育内容嵌入到其话语体系中,不管主体“在场”间或“离席”,都契合了网络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移动阅读快餐化、浅层化的特征,潜移默化地为人们所接受。另一方面,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一旦为高校党员干部所接受,会引导人们摆脱狭隘世俗纷繁事务的局限,在精神上进入一个广阔空间,激发个体生机和活力,促使其在行动中实现个人价值和社会价值,满足人们对“有用性”的追求。

二、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实践逻辑

2019年2月28日,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第43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报告显示,截止2018年12月,我国网民规模为8.29亿,其中手机网民占比达98.6%,互联网普及率达59.6%。网络的发展,改变了传统话语存在的方式,也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网络的存在让社会权力呈现出弥散化的状态,网络话语作为一种社会存在,是微权力的表达。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本身有其张力,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实践逻辑主要表现在社会实践提供了动力之源、人民群众提供了主体力量、问题意识提供了时代声音。

(一)社会实践: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动力之源

社会实践是连接理想信念观念和理想信念教育成效的重要环节,社会实践促成了理想信念从“应然”状态向“实然”状态的转变,解答了理想信念教育价值实现的问题。社会技术的发展推动了媒介形态的更新,在使用传统媒介的时代,人们进行理想信念教育更多依赖的是灌输法、口口相传地进行,甚至依赖了神话、传说、宗教等对人们形成的心灵震撼和规制,教育主体相对于教育客体处在绝对威权的地位,教育主体本身就是一种权力的象征,教育客体对教育主体传授的内容接受度较高。在信息技术发展的情况下,发展到网络社会,信息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发布信息主体的多样性消解了理想信念教育主体的权威性,尤其当各种自媒体信息扑面而来的时候,人们很难辨识事物的真实面相。面对新形势新变化,躲避网络社会的现实无异于“掩耳盗铃”,我们必须直面现实,结合社会实践的发展创新理想信念教育的方式。

“思想、观念、意识的生产最初是直接与人们的物质活动,与人们的物质交往,与现实生活的语言交织在一起的”。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的建构回应了社会实践的发展,是时代声音的回响,能解决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话语温度不够、信度不够、效度不够的问题。

(二)人民群众: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主体力量

习近平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就是为中国人民谋幸福,为中华民族谋复兴。这个初心和使命是激励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前进的根本动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推动历史前进的主体力量。在中国革命中,人民群众为了实现“站起来”的理想进行了顽强的斗争;在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中,人民群众努力拼搏,实现了“富起来”的理想;进入新时代,人民群众又在“强起来”的路途中不断向前迈进。人民群众的社会实践丰富了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主体力量,为网络话语的建构提供了主体遵循。

在进行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时,需要以人民群众的需求为现实观照,针对网络语言的变化和发展,结合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采用大家听得懂、乐于听的方式表达出来,区分不同的群体,进行分类指导,实现理想信念教育功能与个体需求的结合。

(三)问题意识: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时代声音

“问题就是公开的、无畏的、左右一切个人的时代声音。问题就是时代的口号,是它表现自己精神状态的最实际的呼声。”进入新时代,我国进入全面深化改革期,虽然在经济方面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同时也面临着各种利益矛盾纵横交错,西方社会思潮对人们的思想产生冲击,党内部分党员干部崇尚“关系学、官场术、潜规则、圈子文化”,认为理想信念与现实生活“两张皮”,受不住糖衣炮弹的诱惑,存在贪污腐败行为等现象。这些问题表明现阶段理想信念教育的成效仍然有待加强。马克思指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在信息技术迅猛发展的情况下,高校作为高素质人才的聚集地,网络成为了人们行动和思维的基本手段。网络话语所裹挟的理想信念教育内容以一种“润物细无声”的姿态悄然进入人们的心灵世界,这种传播和生产将理想信念教育的内容嵌入个体内心,希冀于党员干部真学真信真用,成为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行为的基本遵循。

三、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历史逻辑

(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精神滋养

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指出,中国共产党是用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政党,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人理想信念的灵魂。从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开始,马克思主义就因其批判性、革命性、科学性成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并指导中国人民实现了“站起来”、“富起来”、“强起来”。在新时代,进行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不能脱离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的现实土壤相结合, 是结合中国国情的现实表达。进入网络社会,网络话语因其主体的隐匿性、分散性,致使网络话语的表达也呈现分散的特征。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的建构,所要解决的不仅是对马克思主义的信仰,而且是“知行合一”。高校党员干部不仅要“在马言马”,而且要理直气壮践行马克思主义。

(二)以史为鉴: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的经验教训

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是一种生产力。它只有掌握了高校党员干部,才能转化成高校党员干部行为上的指引。理想信念是高校党员干部精神上的“钙”,是中国共产党安身立命的根本。只有高校党员干部在理想信念理论上的清醒,才能赢来高校党员干部政治上的坚定。然而,历史的教训告诉我们,话语若不能掌握人民群众,就不能发挥其功效,有可能导致亡党亡国的命运。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执政党的话语不再能掌握人民群众。在我们党内,也存在党员干部在党面前耍滑头、知行不一,带着“入党为做官,做官为发财”的心态混进党员干部的队伍,极大消解了党员干部队伍的纯洁性,这部分党员干部的行为也破坏了人们对于理想信念的信仰。新时代高校党员干部理想信念教育网络话语建构,是掌握人民群眾的一个重要方面。只有赢得了人民群众,理想信念教育才能取得实效。

参考文献

[1]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0,116,117.

[2] 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中)[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6:676,40.

[3] 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在京举行[N].人民日报.2018-05-05.

[4] 汤因比.历史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0:374.

基金项目:2018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改革开放40周年党建工作研究项目(2018JKDJ075)。

作者简介:李朗(1986- ),女,湖北荆门人,广州民航职业技术学院辅导员,主要研究方向:学校思想政治教育。

猜你喜欢

理想信念教育
高职辅导员在学生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探究
关于少数民族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调查研究
对当前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反思与改进
高职辅导员在理想信念教育中的作用及其实施途径
多元文化背景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的思考
网络环境下大学生理想信念教育策略
“中国梦”与高校党员理想信念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