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信息化2.0背景下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构建

2019-02-11黄霞春文立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2019年18期
关键词:智慧学习层次分析评价标准

黄霞春 文立

摘  要 结合高职院校学生发展和能力特点,设计出信息意识和知识、信息技能、智慧学习和信息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一级指标、19个二级指标的信息素养指标框架;应用层次分析法、专家访谈法对指标权重进行计算,应用李克特计分法设计出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应用数理统计法设计出信息素养评价模型。该文设计的教育信息化2.0下高职学生信息素養评价指标体系,将会在提升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能力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关键词 高职院校;信息素养;评价标准;智慧学习;层次分析

法;教育信息化;创客空间;创新创业;评价指标体系

中图分类号:G715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9)18-0049-04

Construction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for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 Background of Educational

Informatization 2.0//HUANG Xiachun, WEN Li

Abstract Based on the characteristics of students development and

ability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this paper designs four first-

level indicators of information awareness and knowledge, informa-tion skills, intelligent learning and information innovation, informa-

tion social responsibility and 19 second-level indicators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pply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AHP)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 to calculate the weight of indicators, applying Lickett scoring method to design the evaluation criteria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and applying mathematical statistics method to design the evaluation model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The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of information literac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designed

in this paper will play an important role in improving the informa-tion literacy ability of higher vocational students under the 2.0 edu-

cation informatization.

Key words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information literacy; evalua-tion criteria; intelligence learning; 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 educa-

tional informationization; maker space; innovation and entrepreneur-ship; evaluation index system

1 背景

2018年4月,教育部颁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其目的主要是推动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从而实现教育教学的深入改革以及教育教学信息化发展。教育信息化从1.0升级到2.0版本,通过比较发现其变化的主要内容是师生信息化素养从能力应用向能力提升转变、从应用向智慧创新型发展转变,资源从教育专用向开放资源的应用转变,数据从小容量数据向大数据发展转变。很显然,前人开展的关于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方面的研究已不适应教育信息化2.0的发展转变。随着国家教育信息化2.0的推进,以及大数据、人工智能、“互联网+”、物联网等新型信息技术的出现,各行各业大量需求信息化和各专业融合复合型、创新型、终身学习型人才。作为培养企业一线技术技能型人才的高职院校更需关注信息化对人才培养的重要性。高职院校亟待构建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促进学生信息素养养成的评价指标体系。

2001年,陈文勇[1]等人开创性地提出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2006年[2],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教育研究会通过层次分析法,建立了北京地区高校学生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2011年,仇诚诚[3]从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角度构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估体系;2013

年,喻玲[4]从信息知识、意识、能力、品质角度构建了大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2017年,张长亮[5]等人从信息、信息技术、信息环境三个方面构建了新媒体信息素养评价指标。

通过上述梳理发现,我国目前还没有一套适应教育信息化2.0发展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尤其对于高职院校学生而言,制定一套适应时代发展的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以促进学生信息素养能力的提升,成为当务之急。

2 影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因素的调查与分析

为提升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水平,有针对性地制定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以网络问卷调查等形式,项目团队对湘潭地区七所高职院校的学生进行了信息素养水平调查,共发放问卷700份,回收682份,有效问卷578份。问卷主要从调查对象属性、信息意识、信息知识、信息能力、信息創新、信息法律与道德等方面进行设计。

调查分析结果为:信息素养水平高低与学生性别、所在专业关联性不是很大,但与学生生源地、年级有较强的关系;高职学生进行实训技能练习和毕业设计遇到问题时,只有23.4%的学生去图书馆或通过网络查找所需资料;大部分高职生对Office、多媒体等比较熟悉,但对病毒等信息安全、信息检索不了解;尽管98.6%的高职生从网络上获取资料,但对所获取信息的鉴别能力不强,62.8%的学生不能鉴别有用健康信息;97.4%的学生能对信息进行加工,但只有12.6%的学生能对图像、声音、数据进行加工;只有3.8%的学生能利用创客空间进行软件或产品方面的开发创新,只有10%的学生参加创新创业大赛;只有34%的学生在引用他人版权信息时给出引用出处。

从调研的数据可以看出,高职学生的信息素养呈现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道德不强,信息知识不全面,信息创新偏弱等特点,因此得出影响高职学生信息素养的主要因素,可以概括为信息意识、信息能力、信息知识、信息创新、信息道德。

3 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构建思路  如图1所示,该文构建思路是通过大量的文献查阅和七所高职院校的问卷调查,得出影响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的因素;然后根据影响因素结合专家访谈,得出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框架;再利用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得出各个指标的权重;再利用李克特计分法,制定出信息素养评价标准;再利用回归分析法,构建出信息素养评价模型;最终根据评价标准、信息素养等级、信息素养评价模型,得出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结果。

信息素养评价指标框架设计  针对高职院校学生,通过文献查阅、问卷调查、专家访谈设计出学生信息素养指标体系框架,包括信息意识和知识、信息技能、智慧学习和信息创新、信息社会责任四个一级指标,信息敏感性、信息应用意识、信息基础理论知识、现代信息技术、信息获取与识别等19个二级指标,如图2所示。

为对19个信息素养评价二级指标能进行有效评判,需分别对每个二级指标制定相应的评价参考准则。细则为:

为评价高职院校学生对信息敏感性的程度,主要考查学生能否敏锐感知信息的变化,是否具备从信息技术角度分析和解决问题的意识;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应用意识,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有利用掌握的信息技术为自己的学习、生活服务的意识,是否认为掌握现代信息技术和知识是自己学习和生活的必备技能之一;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基础理论知识掌握程度,主要考查学生是否会用一些常用的信息技术工具或软件解决日常生活或学习中的问题,考查学生对信息技术在自己本专业的发展是否有一定的见解;

为评价学生对现代信息技术知识的掌握程度,需考查学生是否熟悉或了解常见智能终端设备、智慧教室、智能感知设备等新设备的原理,对大数据、人工智能、VR等新技术的认知如何;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获取与识别能力,主要考查学生是否掌握信息获取的途径,能否对信息的来源、时效性、价值等进行鉴别和评价;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加工与处理能力,主要考查学生能否结合专业背景对信息进行重组和加工,或在信息加工过程中创新出新信息;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存储与管理能力,需考查学生能否对信息进行分类管理,能否选择不同媒介或途径存储信息;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挖掘与分析能力,需考查学生能否利用大数据评价实现个性化学习;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发布与交流能力,需考查学生能否利用信息媒介发布消息,与他人进行交流互动,能否在网络上欣赏别人的作品并能对其进行评价。

为评价学生对数字资源的掌握程度,需考查学生能否智能化使用数字图书资源,能否有效参与MOOC、VR等网络开放资源的建设、开发及应用;

为评价学生是否拥有个人网络学习空间,需考查学生在网络上是否开辟有自己的学习空间,或者创建了自己的创客空间;

为评价学生的在线学习和阅读能力,需考查学生能否对公共和文化素质类课程实现在线学习和阅读,能否利用MOOC等网络课程开展专业方面的课程选修或自修;

为评价学生对智能环境和设备掌握程度,需考查学生能否利用智能终端设备实现支付、导航、交流、购物等功能,能否有效利用智慧教室、智慧食堂、智慧寝室等改进自己的学习或生活质量;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服务创新能力,需考查学生能否自主研发信息应用平台或扩展学校服务平台某些功能,能否利用自己掌握的信息化知识和技能为学校其他师生开展维护、维修等服务性工作;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产品创新能力,需考查学生能否融合专业和信息知识,形成创新性的方案或创意,并开发出相应的专利或产品,能否利用创客空间等平台协同提出新技术、新方法或发表高级别论文;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创业创新能力,需考查学生能否在创业园区开办信息类服务公司,是否愿意参加教育行政部门举办的“互联网+”创新创业大赛;

为评价学生的信息道德程度,需考查学生在信息使用或获取过程中,能否自觉尊重和维护信息时代的公序良俗;

为评价学生对信息法律的掌握程度,需考查学生是否了解信息获取和使用过程中的法律法规,能否尊重版权和他人隐私,合理合法使用各种学习资源;

为评价学生对信息安全的掌握程度,需考查学生对信息是否有一定的安全防范意识和措施,能健康地运用信息技术。

指标权重计算  为保证高职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更加科学合理,需用科学方法对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中的一级指标和二级指标进行合理赋值。该文采用相关文献中提出的层次分析法和专家问卷法[6-7],计算出该评价体系中一、二级指标的权重,其结果如下:

评价标准的设计  利用李克特计分法,依据评价体系中的评价参考标准,对每个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项进行评分等级划分。每项考核指标要素分成五个等级,根据符合评价参考标准程度,分别赋予5、4、3、2、1的权重分。评价标准框架如表1所示。

信息素养等级的设计  为更好地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管理,促进学生信息素养水平的提升,需对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进行等级划分。将学生的信息素养水平分成五个等级,分别是一级信息素养、二级信息素养、三级信息素养、四级信息素养、五级信息素养。其内涵分别是:

若几乎没有证据显示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和能有效利用信息化技术,或者没有开展创新创业的活动轨迹以及体现学生的信息社会责任感等特征,可被评定为一级信息素养;

若有证据显示学生有一定的信息意识,在某些领域具有信息应用的技能,但不具备信息创新能力和信息安全责任感等特征,可被评定为二级信息素养;

若有证据显示学生的信息意识强,信息技能在自己的专业领域应用非常广泛,有一定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但缺乏信息创新能力等特征,可被评定为三级信息素养;

若有证据显示学生信息素养意识强,信息技能应用领域体现非常广泛,有非常强烈的信息社会责任感,但表现出信息创新能力不足等特征,可被评定为四级信息素养;

若有证据显示学生信息素养意识非常强,信息技能应用领域体现非常广泛,信息创新能力强,有非常强烈的信息社会责任感等特征,可被评定为五级信息素养。

信息素养等级如表2所示。

评价模型的设计  为能对高职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进行定量的评定,通过数理统计法,设计出信息素养评价模型公式:

公式(1)中L表示评价主体的数量,表示一级指标的权重,表示二级指标的权重,表示评价等级。

当I=1时,M=1且N=4;

当I=2时,M=5且N=9;

当I=3时,M=10且N=16;

当I=4时,M=17且N=19。

4 结语

高职院校学生作为企业一线技术技能人才的主力军,其信息素养水平的高低决定了未来我国工农业智能化程度和职业教育信息化发展水平的高低。如果高职院校能根据教育信息化2.0发展变化要求建立一套比较完善的学生信息素养评价体系,配套相应的实施方案与评价队伍、合适的评价方法和反馈机制,并采取措施将信息素养考核结果纳入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就能及时了解学生的信息素养状况,制定出符合学生成长的信息素养课程体系,将大大加快提升高職院校学生信息素养水平,满足目前我国各行各业大数据化、智能化发展的需要。

参考文献

[1]陈文勇,杨晓光.高等院校学生信息素养能力标准再探[J].情报科学,2001(2):147-148,156.

[2]曾晓牧,孙平,王梦丽,等.北京地区高校信息素质能力指标体系研究[J].大学图书馆学报,2006(3):64-67.

[3]仇诚诚.大学生信息素养及评估标准研究[J].图书情报论坛,2011(Z1):38-41.

[4]喻玲.构建高校学生信息素养评价指标体系[J].中国成人教育,2013(21):89-91.

[5]张长亮,王晰巍,贾若男,等.信息生态视角下新媒体信息素养评价指标及评价方法研究[J].情报资料工作,

2017(4):23-29.

[6]乔维德.基于AHP的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教学能力评价[J].远程教育杂志,2007(5):42-44.

[7]文立,黄霞春.高职院校理工实践类星级课堂评价标准的构建[J].中国现代教育装备,2018(17):57-60.

猜你喜欢

智慧学习层次分析评价标准
“智慧学习”提升党员教育的科学性与信息化水平
在教育教学中使用云班课实现智慧学习
智慧学习
智能电网风险评价研究
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遵循惯例写好自己的作文
小学英语教学的普遍现状及对策
浅谈广告摄影的创意与发展
浅析聚类分析在郫县烟草卷烟营销方面的应用
高职软件技术实训考核评价标准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