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如何引导学生形成语文学习的智慧
2016-12-23许广大
许广大
摘 要:学生学习语文 需要阅读感悟的个性化。学生阅读感悟的个性化,需要学生老老实实地读,也需要学生具有一定的智慧,更需要学生能够形成一定的智慧。
关键词:引领学生 智慧学习 策略思考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C 文章编号:1672-1578(2016)12-0056-01
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学生能否实现阅读感悟的个性化,是教学课堂能否活力四射的标志所在。让学生进行个性化阅读,就要让其生成属于自己之理想的智慧。为了学生智慧的生成,作为教师需要去认真思考和努力实践。
1 老老实实的读,形成学生智慧
初中学生的语文学习,学生对读存有一定的缺失,一般都不大喜好于读了。他们不像小学生那样比较卖劲地读着一篇篇脍炙人口的作品,这与初中学生的身理和心理发展有着比较直接的联系。他们虽然已经有了一定默读的速度和能力,但往往都是那样的一目十行,或者就是完全意义上的偷工减料,获取不到理想的读文效果,当然也就不可能生成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智慧生成效果来,一般也就不可能去比较正确、快速形成对教材文本之个性化的阅读感悟,严重造成课堂感悟交流的冷场。从如此之意义上讲,形成初中学生阅读感悟的智慧也还需要学生去读。对学生的读,可以从朗读向诵读去发展,对那些相关的散文,尤其是那些古诗文,还也完全可以引领学生去进行一些吟读和唱读的尝试。学生读的形式多了,读的兴趣也就比较强烈了;学生读得比较多了,那阅读感悟的智慧也就自然而然地生成起来。如和学生一起学习汉乐府的《木兰诗》,让学生去老老实实地读,与简简单单地读,其智慧生成就绝不一样。学生在比较自主而又愉悦地读中,读出花木兰“唧唧复唧唧”的惆怅,读出花木兰“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的意志和决心,读出花木兰“将军百战死,壮士十年归”的英勇顽强,读出花木兰“可汗问所欲,木兰不用尚书郎”的柔情,读出“脱我战时袍,穿我旧时裳”的兴奋。在让学生去老老实实地读时,也不仅仅就是学生的素读,还根据情节的发展,依据作品变化着的情感基调,配置以相适应的曲调,一个个学生便在那样津津有味地读着,也就在那样兴趣盎然地读着,更在那样颇有收获地读着,完全意义上生成智慧地读着。这样,学生就会对木兰之雄壮和柔情产生比较完整的认识和感悟。
2 踏踏实实的悟,形成学生智慧
感悟需要阅读,阅读也需要感悟,阅读感悟是相辅相成和相互促进的。初中学生学习语文在阅读感悟上是不能完全令人乐观的。虽然在平时人们都在践行着以学生为主体,将以学生为主体的理想智育贯穿于课堂教学的全过程,但学生还是不那么去比较深入地进行阅读感悟,往往也产生不出比较深刻的阅读感悟。学生没有深入深刻的阅读感悟,何谈智慧学习?又何谈生成智慧?所以,初中学生语文学习的阅读感悟,不能老是那样的浮面,需要形成学生由浅入深的阅读感悟,需要形成学生阅读感悟的螺旋式上升。让学生去智慧学习,首先必须做好学生踏踏实实去悟的工作,学生比较踏踏实实的悟,需要由表及里。平时学生的阅读多在浅表层面的语言文字上进行,学生也很少比较主动而又自觉地向着文本的深处进行探求,漠不关心教材文本的内层之文学意义,也置之不理于文本深层的文化意义。作为教师,必须从学生阅读智慧的生成上去关注学生智慧性的阅读感悟。因此,在平时的语文教学中,多让学生去比较踏踏实实地悟着,也要在多让学生建立踏踏实实地感悟的硬功夫上做实文章。如教学诸葛亮的《出师表》,不仅仅就比较简单地让学生感到诸葛亮的赤忱辅佐两朝,而让学生通过《出师表》的语言文字,去挖掘作品的文学和文化意义。教学时,让学生在解决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去阅读着杜甫的《蜀相》,去阅读着陆游的《书愤》,还去阅读着相关《出师表》的文学评论性的文章,学生所获取的不仅仅就是《出师表》的以内,更为理想的是《出师表》的以外。
3 真真实实的辩,形成学生智慧
在相关语文教学的阅读感悟中,人们对学生之间的小组合作学习都是那样的不以为然,也很少让学生进行合作意义上的学习。人们似乎都有这样的感觉,学生过多的合作讨论会影响学生的个性化阅读感悟,这也应当就是现实所存在的。但如果进行比较科学的处理,也不完全就是这样,反而会让学生在合作讨论中产生不尽的阅读感悟之智慧来。对此,人们在学生阅读感悟的生成上必须做出这样的思考:形成学生的智慧需要学生去真真实实的辩,学生比较真真实实的辩,可以生成智慧。因此,在平时的教学中,多思考着学生辩的需要问题,多思考学生辩的可能问题,多思考学生辩的策略问题,那学生也就可以辩出智慧来,辩出成效来。如教学莫泊桑的《我的叔叔于勒》,人们一般对作品人物于勒都是这样理解的,说于勒就是个十足的败家子,还提出这样的种种假设:于勒不是十足的败家子,那于勒本身就不会发展到如此穷困潦倒的境地;于勒不是十足的败家子,那于勒的亲哥和亲嫂乃至亲侄女就是那样的置之不理。于勒就是十足的败家子?教学时让学生围绕这样的问题进行着充分意义上的辩论。课堂上学生的辩论比较激烈,学生的辩论也比较有效。学生越是辩论,也越是让学生丰富起阅读感悟于勒人物形象的智慧。如有学生通过辩论,比较有据地以为于勒不就是一个败家子,且应当值得人们去同情。理由何在?学生在争辩中的语言表述还是那样的有理有据的。学生的假设都是不无道理的,他们以为,如果菲利普夫妇不是把金钱看得那样的重,多帮助于勒,那于勒会怎么样?如果整个社会对于勒这样的弱势群体进行着实实在在的关注、关心和关怀,而且关怀就是那样的无微不至,那于勒还可能就是如此意义上的穷困潦倒?此时学生便生成出正确认识资本主义社会形态特征之智慧来,学会运用辩证眼光去看待一切的智慧来。
参考文献:
[1] 叶澜.让课堂焕发出生命活力——论中小学课程改革深化[J].教育研究,1998.
[2] 教育部.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M].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12.
[3] 肖川.教育的使命与责任[M].岳麓书社,20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