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联合针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
2019-02-11隋华章萧峰马金玲张明飞赵钦寿光市中医医院山东潍坊262700
隋华章,萧峰,马金玲,张明飞,赵钦(寿光市中医医院,山东潍坊 262700)
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复发性、慢性、黏膜损伤以及非特异性肠道炎的特点,是炎肠性疾病中较为多发的一个临床亚型,主要发病于结肠和直肠中,近年来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率越来越高,并且呈现年轻化趋势,其发病机制较为复杂,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免疫系统紊乱以及环境因素均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现阶段西医领域大多采用抗炎药和免疫抑制剂等药物治疗溃疡性结肠炎,西医治疗具有较强的反复性,还可能会产生呕吐、恶心等不良症状[1]。近年来随着中医在治疗肠胃疾病的应用越来越广泛,中医治疗在缓解症状、不良反应小、治疗彻底等方面显现出越来越大的优势,成为治疗溃疡性结肠炎的重要选择,另外针单独使用中药治疗的见效慢,辅以针灸治疗可促进治疗进程。该次研究通过对溃疡性结肠炎患者实施中药联合针刺治疗,取得了较为满意的效果,从2018年3月—2019年3月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该院所收治的80例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患者纳入:(1)均符合该院中医和西医对于溃疡性结肠炎的诊断标准;(2)胃肠镜检查后未见器质性病理变化;(3)两组患者及家属对于该次试验过程有全面的认识和了解,签署同意书。排除:(1)对该次研究所用药物过敏;(2)存在严重精神疾病和交流障碍以及严重的肝肾和心脏疾病;(3)具有严重的免疫系统疾病以及造血系统疾病;(4)直肠癌、结肠癌患者。所有的患者按照随机单双数的方式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40例,其中男性25例,女性15例,年龄为29~68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1.3±9.2)岁,轻度21例,中度15例,重度4例。观察组人数共计40例,其中男性23例,女性17例,年龄为31~67岁之间,平均年龄为(44.8±10.7)岁,轻度24例,中度12例,重度4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1.2 方法
(1)两组患者在饮食和其他营养支持方面没有差异,同时给予患者相同的辅助治疗,叮嘱患者补充充足的易吸收的食物,保证睡眠充足和保持心情舒畅。
(2)对对照组患者进行中药治疗,使用中药药方为:柴胡12 g、白芍15 g、陈皮9 g、川芎9 g、香附6 g、枳壳6 g、肉豆蔻18 g、五味子9 g、补骨脂12 g、吴茱萸9g、甘草9 g。将上述药物加水覆盖,用武火煮沸后再用文火煎30 min,然后再加入适量水,继续煎制,将两次的药液混合后要求患者在早饭和晚饭后服下,每日煎制一副,要求患者连续服用4周。
(3)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灸治疗,主要手段包括:使用75%的乙醇棉球对脾俞穴、胃俞穴、关元穴、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大肠俞穴、气海以及公孙穴进行消毒处理,进针深度为30 mm,进针手法为捻转提插平补平泻,当患者感受到酸胀感和向腹部放射感确认得气,停针30 min。腹泻频率较高的患者使用生姜片放于神阙穴,然后进针,1次/d,持续治疗4周。
1.3 观察指标
(1)根据中医症候积分统计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中医症候积分按照正常、轻度、中度、重度分别计0分、2分、4分、6分,症状越严重评分越高。痊愈:腹泻和腹痛等症状均完全消失,中医症候积分降低幅度≥90%;显效:腹泻和腹痛等症状明显好转,中医症候积分降低范围为70%~90%;有效:腹泻和腹痛等症状有所改善,中医症候积分降低范围为50%~70%;无效:不属于上述描述情况。总有效率=(痊愈+显效+有效)/总人数。(2)检测所有患者治疗前1 d和治疗后的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落群。(3)记录两组患者发热、腹痛、腹泻症状消失时间,计算症状的平均消失时间。
1.4 统计方法
Excel录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完成统计分析,计数资料,由χ2检验;计量资料,经正态性、方差齐整性验证,由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对比
观察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92.5%,对照组患者的治疗总有效率为75.0%,治疗总有效率观察组显著高于对照组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对比[n(%)]
2.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对比
两组患者治疗后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数量明显升高,粪肠球菌的数量降低,同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双歧杆菌和乳酸杆菌菌群数量高于对照组,大肠杆菌和粪肠球菌数量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对比[(±s),CFU·g-1]
表2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肠道菌群对比[(±s),CFU·g-1]
组别观察时间大肠杆菌粪肠球菌双歧杆菌 乳酸杆菌观察组(n=40)对照组(n=40)治疗前治疗后治疗前治疗后7.58±0.61 6.16±0.39 7.56±0.59 7.23±0.51 7.51±0.51 5.12±0.79 7.59±0.41 6.81±0.79 2.50±0.39 5.51±0.91 2.51±0.40 4.10±0.51 2.79±0.61 5.63±0.97 2.77±0.58 4.32±0.74
2.3 两组患者治疗后症状平均消失时间对比
观察组患者发热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6.15±1.23)d,腹痛症状的平均消失时间为(18.54±4.21)d,腹泻症状的平均消失时间为(20.78±5.31)d,对照组患者的发热症状消失的平均时间为(8.78±3.03)d,腹痛症状的平均消失时间为(25.79±7.11)d,腹泻症状的平均消失时间为(26.91±8.03)d,症状平均消失时间方面观察组患者明显短于对照组患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结论
溃疡性结肠炎作为一种慢性炎症疾病,具有反复发作、缓解交替的特点,其连续性病变容易累及直肠,能够引起直肠黏膜的持续性炎症反应,目前认为遗传因素、肠道菌群失调、免疫系统紊乱以及环境因素均可引起溃疡性结肠炎,其中肠道菌群数量和种类以及遗传易感性是关键因素。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与正常人相比抗炎菌群减少,促炎菌群增加,导致患者肠道菌群失调,另外溃疡性结肠炎患者的细胞免疫功能紊乱,容易刺激机体释放促炎细胞因子,损伤肠道黏膜屏障,促使炎症扩散反应和溃疡形成,因此合理的调节肠道的炎症因子对于治疗溃疡性结肠炎具有关键的作用。
中医中认为溃疡性结肠炎的发病是由于外感湿邪,导致肠胃受侵,脾肾亏虚,进而造成机体的水谷不分、气机郁滞,肝郁气结导致肠道清浊不分。该次研究所用中药方中,柴胡具有退热、疏肝解郁、升举阳气的作用;白芍和吴茱萸的作用为柔肝止痛、平抑肝阳,主要用于缓解腹痛;陈皮的作用是理气健脾,主要治疗脾胃不调;香附和枳壳的主要功效是疏肝解郁、理气宽中和行滞消胀,主要用于治疗胸胁气滞,气停留在胸胁不通畅;肉豆蔻和五味子只用用于治疗腹泻、冷痢、脘腹胀痛、食少呕吐;甘草具有抗酸和缓解胃肠平滑肌痉挛作用。此药方具有止泻健脾、祛寒止痛的效果[2]。另外在中药治疗的基础上联合针刺治疗,选取脾俞穴、胃俞穴、关元穴、天枢穴、中脘穴、足三里穴、大肠俞穴、气海以及公孙穴这几大穴位,其中针刺脾俞、胃俞以及大肠俞具有健脾补肾的效果;天枢穴为大肠募穴,可治疗腹胀腹痛;针灸中脘穴可舒肝养胃,对胃胀、腹胀和消化不良的治疗有较好的效果;针灸足三里穴可治疗腹泻腹胀、消化不良以及胃病呕吐。另外,中医的针灸还可促进机体的血液循环,促进体液分泌,有利于患者恢复自身免疫的部分功能。
综上所述,在当前阶段对于溃疡性结肠炎患者,使用中医治疗联合针扎共同治疗的方式可显著提升治疗总有效率,调节肠道菌群平衡,缩短症状平均消退时间,提高治疗效果;可在临床中推广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