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临床价值

2019-02-11杨明辉

反射疗法与康复医学 2019年23期
关键词:后骨髓内下肢

杨明辉

(保山市人民医院,云南保山 678000)

骨折为骨科常见疾病,即骨结构发生连续性部分断裂或者是完全断裂,常见直接或间接暴力下的各年龄段男性女性,以活动异常和畸形为主要临床表现[1]。其中,下肢创伤骨折是常见骨折类型,治疗后很多患者能够治愈,但也容易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出现骨折端愈合难的情况,进而诱发骨不连。所谓的骨不连,即骨折不愈合,临床发病率是5%,主要是骨折部位连续性活动而自觉疼痛,对患者的日常生活产生了不利的影响。临床治疗中,以植入物内固定为主要方式,而锁定加压钢板与带锁髓内钉是两种常用的植入物材料[2]。为证实带锁髓内钉治疗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疗效,对比分析锁定加压钢板的治疗效果,以2018年7月—2019年7月为研究段,以供参考。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

随机将该院50例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患者分为实验组(25例)、对照组(25例)。实验组年龄为22~77岁,平均年龄(54.75±0.73)岁,男女分别为15例(60%)、10例(40%)。对照组年龄为24~79岁,平均年龄(54.80±0.69)岁,男女分别为16例(64%)、9例(36%)。

纳入依据:(1)患者家属知情并签署同意书;(2)均为四肢创伤骨折患者且有骨不连症状;(3)自愿参与研究;(4)研究项目报告已经递交给院内伦理委员会并获得批准。

排除依据:(1)重要脏器疾病;(2)治疗依从性极差;(3)临床资料内容有待完善。

两组患者基线资料予以SPSS 21.0统计学软件处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应用锁定加压钢板治疗,患者接受常规型麻醉并呈仰卧体位,于患侧部位做出切口,并逐层剥离软组织及肌肉,充分暴露病变的位置[3]。对骨不连骨膜进行剥离处理,结合患者具体状况将所定加压钢板放置于最佳的病变张力位置,考虑患者体质等多种因素后使用皮质骨螺钉,进行加压螺旋与植骨。

实验组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患者接受常规麻醉以后呈仰卧体位,充分暴露骨折部位皮肤并逐层完成剥离。随后,剥离处理骨不连骨膜并开展连段修复,保证横断面与截面呈现梯形[4]。使用骨刀将硬化骨折部位切除,利用扩髓器实现扩髓目标。选择转子定点部位入针,于骨不连端放置髂骨骨粒。在复位效果达标后,将髓内钉固定且确保稳定,完成切口的逐层缝合处理。

1.3 评价指标

比较分析实验组、对照组手术指标、并发症发生率、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等多项临床指标。

1.4 统计方法

研究中,使用SPSS 15.0统计学软件对两组数据进行处理分析,当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实验组、对照组手术指标比较

前者各项手术指标均优于后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s)

表1 对比两组患者手术指标(±s)

组别手术时间(min)术后引流量(mL)实验组(n=25)对照组(n=25)t值P值138.29±30.31 168.19±38.21 3.065 2 0.003 6 92.25±20.45 175.59±42.19 8.887 7 0.000 0

2.2 对比两组患者并发症发生率

实验组愈合不良、关节僵硬、感染发生率均比对照组低,组间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2.3 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对比

实验组两项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临床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3。

表2 实验组、对照组并发症发生率[n(%)]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s),分]

表3 比较两组患者疼痛评分、膝关节功能评分[(±s),分]

组别疼痛评分 膝关节功能评分实验组(n=25)对照组(n=25)t值P值94.32±3.11 84.39±3.28 10.984 4 0.000 0 2.11±0.28 3.66±0.85 8.659 8 0.000 0

3 讨论

骨不连即骨折不愈合,常见于下肢创伤骨折后,属于一种并发症类型。很多下肢创伤骨折患者会受诸多因素影响而出现骨折不容易愈合的情况,对其自身的健康与生理功能均产生了不利的影响,降低其生活质量。一般情况下,骨不连容易受骨折端感染、分离或者是不稳定等因素的影响而发生,以剧烈疼痛感为主,严重损害了患者的关节功能,预后效果较差[5]。为此,在临床治疗中,应合理采用治疗措施,尽量缓解患者的术后疼痛感,加快其关节功能的恢复速度。

四肢创伤骨折后发生骨不连不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甚至还会诱发一系列并发症而导致病情加重,对患者的生命安全带来威胁。根据既有研究结果表明,出现骨折后骨不连的原因集中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软组织与操作器械影响,增加了间隙,导致骨折部位不稳定,使骨折愈合难度加大;(2)应力偏大使骨折端的血液供应不理想,减缓了愈合的速度;(3)患者自身的营养供给不达标,在接受抗凝放射药物与激素类药物治疗期间,愈合效果受限。另外,患者术后未参与锻炼,同样会影响愈合的效果[6]。(4)感染导致的骨不连,控制感染后再考虑内固定以增加患者骨折愈合概率。在无法控制感染的情况下,优先考虑外固定。

对骨折后骨不连实施临床治疗的过程中,重点在于植骨与骨折端的处理,要对内固定材料进行合理地选择,且根据骨折的类型采取相应的治疗措施,进一步优化治疗的效果。如果是萎缩型的骨不连患者,不应切除其病变周边组织,而是要采用开放闭锁髓腔的方式。对肥大型骨不连患者进行治疗期间,不应对断端进行处理,而是要固定骨折端并加压,使临床疗效得以增强,缓解患者的疼痛感。

在临床治疗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过程中,最常用的方式就是带锁髓内钉与锁定加压钢板固定两种。后者的应用相对普遍,在固定的基础上实现骨折愈合的治疗目标。但此种治疗方式的创伤大且术中的出血量多,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较高,制约了关节功能的恢复效果,预后差强人意。另外,此种治疗方法会影响骨折端的血运,且钢板属于偏心固定,在患者活动的状态下会呈现出较大的弯曲应力,极易导致固定失效,从而出现骨折端不稳定,愈合速度明显减慢,增加了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前者则不同,其治疗创伤不大且术中的输血量不多,并发症发生率低,备受临床关注与认可。此种术式为同心弹性固定,生理应力效果突出,可有效刺激骨痂,实际承受的弯曲应力小,在加压的基础上可对骨质移位与旋转加以预防。而且,使用髓内钉进行扩髓处理,不会明显地影响外层皮质骨血管与骨膜,也使得术后的并发症较少,加快了骨折的愈合速度[7]。

在此次研究中,实验组应用带锁髓内钉治疗,各项临床指标均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由此证实,带锁髓内钉治疗术式的创伤小,且内固定稳定性较强,使术后并发症的发生概率下降,复发率不高。与此同时,通过髓内钉固定的方式治疗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使得弯曲应力的需求减少,有效规避了应力遮挡效应的发生,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明显改善,以实现早日康复的治疗目标。

综上所述,临床治疗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的过程中,合理引入带锁髓内钉的治疗术式,能够使临床治疗效果不断增强,手术时间明显缩短,术中出血量降低,并发症发生率不高,使患者的关节功能明显改善,疼痛感得以缓解,效果突出,具有较高的临床推广与应用价值,同样为临床治疗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必要帮助[8]。但由于此次研究样本有限且研究时间不长,试验成果代表性不强,为此,在后期进一步研究中,有必要扩大研究样本规模,适当延长研究时间,以不断完善和丰富研究成果,全面推进带锁髓内钉在下肢创伤骨折后骨不连治疗中的应用。

猜你喜欢

后骨髓内下肢
股骨近端防旋髓内钉内固定对股骨粗隆间骨折患者并发症的影响
下肢下垂体位对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影响的meta分析
Multiloc髓内钉治疗肱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疗效分析
老年骨质疏松症患者应用唑来膦酸治疗后骨代谢标志物与骨密度变化相关性的研究
冰敷预防急性闭合性小腿骨折后骨筋膜室综合症的效果观察
股骨近端抗旋髓内钉治疗转子间骨折的临床分析
纳米羟基磷灰石/胶原骨在骨折后骨缺损中的应用及安全性研究
钬激光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临床观察
微创旋切术治疗182例下肢静脉曲张的术后护理
腰交感神经节射频治疗糖尿病下肢病变的研究进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