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在下肢骨折中的应用
2019-02-11卫陈刚刘星明王彦人
卫陈刚,刘星明,王彦人
(秦皇岛市海港区海港医院骨科,河北秦皇岛 066000)
对于下肢骨折来说,属于临床很常见的一种骨折,骨折的类型比较多,最常见的是胫腓骨骨折,主要诱因是外力暴力[1]。现如今,手术是下肢骨折患者主要的治疗方法,以往主要经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治疗,可得到一定的疗效,但切口较大,对患者造成较大的创伤,而影响到患者预后[2]。随医疗技术发展,在临床下肢骨折患者的治疗中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得到广泛的应用。为进一步的探讨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微创经皮接骨技术的应用效果,选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医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研究具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该院医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随机数表法分成甲组与乙组,甲组30例,乙组30例。甲组中15例是男性,15例是女性;患者年龄在20~72岁之间,其平均年龄是(48.20±2.41)岁;2例患者是C3型、1例患者是C1型、2例患者是B3型、7例患者是B2型、2例患者是A3型、9例患者是A2型、7例患者是A1型;18例患者是右下肢骨折、12例患者是左下肢骨折。乙组中16例是男性,14例是女性;患者年龄在22~70岁之间,其平均年龄是(48.12±2.33)岁;1例患者是C3型、2例患者是C1型、1例患者是B3型、8例患者是B2型、3例患者是A3型、8例患者是A2型、7例患者是A1型;17例患者是右下肢骨折、13例患者是左下肢骨折。两组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可做对比。
1.2 方法
乙组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对骨折部位进行明确,以骨折端为中心做手术切口,做纵向切开,暴露骨折端,对骨折部位妥善复位,植入解剖型接骨板,螺钉固定,之后进行止血以及创口缝合,患肢妥善固定。甲组微创经皮接骨板技术:给予患者硬膜外麻醉,明确骨折方位和了解骨折程度之后,按患者的骨折方位选择适合的手术形式。胫骨远端骨折时,解剖型手术。首先对患肢进行妥善手法复位。骨折复位后,分别定位骨折远近端切口位置,做3.5~5.5 cm左右的切口,于骨膜外使远近切口相通,建立通道,顺通道轻柔插入合适长度接骨板,远近端切口各拧入2枚螺钉。其余螺钉位置于皮外定位标记,标记处小切口0.5~1 cm,拧入螺钉,若手法复位困难,则在骨折处做约2~3 cm的切口,用复位钳或克氏针临时固定后,用拉力螺丝钉通过或不通过钢板固定于骨折端,术中透视骨折复位满意,固定可靠后,缝合切口,视具体情况放置引流。
1.3 观察指标
在两组术后,观察记录两组并发症(皮肤坏死、钢板外漏、延迟愈合)的发生情况;并进行为期半年的随访,观察记录下地时间、骨折愈合时间。
1.4 评价标准
经Johner-Wruhs评分评估两组的手术优良率,100分总分,优:90分以上;良:80~90分;可:60~80分;差:低于60分[3]。
经AOFAS踝-后足评分系统评估两组的踝关节功能,主要内容是疼痛、自主活动、功能、支撑情况、地面步行、反常步态、最大步行距离、踝-后足稳定性以及足部对线等,踝关节功能同得分成正比[4]。
1.5 统计方法
2 结果
2.1 总结手术优良率
甲组手术总的优良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详见表1。
表1 总结手术优良率[n(%)]
2.2 总结踝关节功能
两组治疗后,甲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8.11±3.29)分,乙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为(82.84±3.61)分,甲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810,P=0.000)。
2.3 总结恢复指标
随访期间,发现甲组的下地时间为(12.05±1.33)d、骨折愈合时间为(11.82±1.48)周;乙组的下地时间为(14.16±1.94)d、骨折愈合时间为(14.32±2.25)周。甲组的下地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31,P=0.000)。甲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770,P=0.000)。
2.4 总结并发症
在甲组30例患者中,有1例患者发生延迟愈合,其概率是3.33%,并发症总发生率是3.33%。在乙组30例患者中,有2例患者发生皮肤坏死,其概率是6.67%;有1例患者发生钢板外漏,其概率是3.33%;有3例患者发生延迟愈合,其概率是10.00%;并发症总发生率是20.00%。甲组并发症总发生率低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043,P=0.044)。
3 讨论
对于下肢骨折来说,属于较常见的一种骨折,其发病率比较高,致使患者下肢关节系统有程度不同的损伤出现,进而导致患者无法负重,甚至是出现活动受限等情况,应及时恢复患者下肢生理结构[5]。传统切开复位内固定术是下肢骨折患者较常用的治疗术式,应用效果比较确切,但在复位过程中剥离软组织对骨折血供产生影响,而提高术后医源性神经损伤风险,同时术后骨折愈合时间可能延长。随微创手术在临床上广泛的运用,促进了骨科的治疗观念转变。
为进一步的探讨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微创经皮接骨技术的应用效果,选2016年1月—2019年1月在该院医治的下肢骨折患者(60例)进行研究,得到结果是:甲组手术总的优良率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微创经皮接骨技术主要是在骨折的近端、远端做小切口,且妥善固定以及骨折区域不直接暴露,可避免出现暴露情况下确保骨折端、附近血供良好,从而保障手术的效果以及安全性[6]。甲组的踝关节功能评分高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下地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甲组的骨折愈合时间短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表明通过微创经皮接骨技术对下肢骨折患者进行治疗时,可明显缩短患者的下地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同时明显提高踝关节功能。该结果的产生同微创经皮接骨技术操作原理存在一定关系,该技术是基于生物固定理论,属于一种经皮小切口内固定术,可较好适应患者的关节生物学力特点,且存在手术切口小、美学效果好、神经损伤风险低、骨折愈合率高以及内固定牢固等有点。而且就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来说,致使在骨折的远端和近端做切口,不需要剥离骨折处的软组织,同时在间接复位后经皮下直接插入骨板,并且通过两个小切口进行内固定接骨板,在有效保护骨折血供以及小腿皮肤的同时,还可有效减轻骨折骨膜血管以及滋养动脉等损伤,从而减少出血量,并促进患者恢复[7]。甲组并发症的总发生率少于乙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原因可能是: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在通过锁定加压钢板覆盖骨折区域时,应用的螺钉数目比较少,从而有效减少钢板单位面积承受的力,同时还能预防钢板应力遮挡,而且微创经皮钢板接骨术是一种弹性固定,可在骨折块间产生一个微动空间,从而促进骨痂产生,还可降低并发症发生的风险[8]。
综上所述,在下肢骨折患者中,微创经皮接骨技术可缩短患者的术后下地时间以及骨折愈合时间,手术优良率高、安全性高,且明显提高患者的踝关节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