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声介入在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的临床研究
2019-02-11康睿吴茂林靳莉李宏英谢凯尉维录
康睿,吴茂林,靳莉,李宏英,谢凯,尉维录
(天水市第一人民医院超声科,甘肃天水 741000)
下肢深静脉血栓为临床常见急症,疾病具有一定隐匿性,疾病呈进展性,疾病常见临床表现为病灶区疼痛、肿胀及活动功能受限,严重影响患者日常生活。下肢深静脉血栓急性发作阶段若没有及时给予治疗,部分血栓脱落随着血流游走,易导致肺栓塞的发生,是临床导致猝死的主要因素之一。临床针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病理特征,临床主要治疗措施为规避肺栓塞的发生,及时给予患者溶栓干预,改善静脉血液流动通畅性,最大概率较少血栓再发生概率,提高临床治疗有效性。随着超声介入技术不断发展,临床经由超声监测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加强对血栓的处理,经置入的滤器型导管溶栓术,可有效提高临床溶栓疗效,避免脱落血栓的游离[1];且借助介入性超声技术,可精准反馈溶栓情况,提高溶栓疗效,最大程度避免致命性肺栓塞的发生,提高临床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以2017年1月—2019年1月为研究段,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该研究课题选取该院该院收治的64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进行观察对象,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32例,患者最小年龄31岁,最大年龄74岁,平均年龄(50.14±2.41)岁,发病至入院时间在10 h~7 d,平均时间(2.91±0.41)d,其中3例患者陈旧性下肢深静脉血栓,61例患者为新发血栓。纳入标准:(1)所选的64例患者均符合《血栓诊治指南》中对下肢深静脉血栓的评估依据,经彩色多普勒超声确诊为下肢深静脉血栓,根据血栓类型:29例患者为左下肢静脉血栓,8例患者为右下肢静脉血栓,12例患者中央型静脉血栓,15例患者为混合型静脉血栓;患者入院时均伴有患侧肢体肿胀、疼痛、下肢活动功能受限,其中9例患者伴有胸闷及胸前区疼痛,经内科医生联合确诊为肺栓塞;(2)该研究课题通过该院伦理委员会审核实施。排除标准:(1)血液病、传染病、凝血功能障碍患者;(2)溶栓禁忌证患者;(3)近期接受手术治疗的患者。
1.2 方法
该研究课题采用飞利浦彩色多普勒超声检验仪器,设置凸阵探头频率为4 MHZ,设置线阵探头频次为7.0~12.0 MHZ;手术实施前对患者进行手术流程的讲解,要求患者对手术治疗指标知情,待患者符合手术指征后开展手术治疗;对手术部位进行局部麻醉,借助超声明确穿刺点,对穿刺点周围的皮肤进行常规消毒及铺巾后开展手术;指导患者呈仰卧位,并于手术前明确患者下腔静脉内壁无附着的血栓,观察静脉无扭曲,无外源性压迫后开展治疗,于健侧腹股沟进行常规消毒,铺巾后于无菌状况下进行股静脉穿刺,经超声明确穿刺点,在超声辅助实时监测下穿刺股静脉,并沿穿刺鞘管F7,植入导丝经由下腔静脉,至肾静脉以上水平,将穿刺鞘管撤出;再借助导丝将滤器置入到鞘管距离肾静脉开口下端1 cm左右处,并将滤器不断推送至鞘管前段,借助超声反馈图像对肾静脉开口情况进行明确,了解滤器置入位置及输送鞘管情况,待确认无误后打开滤器;借助导丝将输送鞘管换为穿刺鞘管,并将导丝撤出,采用无菌辅料进行穿刺线的包扎,并对鞘管外端进行固定;经由超声引导下于小隐静脉进行溶栓治疗,指导患者仰卧患肢内旋位,并对患者患侧的外踝处进行常规消毒及铺巾之后,于无菌状况下进行小隐静脉穿刺并置入鞘管F5,于超声监测下将导丝沿着小隐静脉从腘静脉到达血栓部位,借助导丝置入溶栓导管,经超声对导管置入的部位进行明确,确诊无误后开展持续性溶栓治疗,采用25万U的尿激酶经由溶栓导管进行推注治疗,按照5万U/30 s的速度进行推注;手术结束后采用无菌贴膜进行穿刺鞘管的固定,将穿刺鞘管拔除后进行加压止血;予以患者微量的尿激酶持续进行灌注治疗,使用剂量建议为3万U/h,对凝血功能进行24 h的监测,观察出血情况,并及时对尿激酶剂量进行调整;一般溶栓时间为5~6 d,于溶栓手术后予以患者抗凝治疗6个月,并采用随访方式,了解患者血栓复发情况及血管通畅情况。
1.3 评价标准
观察患者经超声介入干预后预后情况;统计比对患者手术治疗前后下肢周径;借助彩色超声评估静脉通畅情况,评分分数与通畅情况呈正比。
1.4 统计方法
统计学软件SPSS 23.0版本进行所得数据的分析,计量资料用(±s)表示,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64例患者经由超声介入下腔静脉滤器置入及溶栓治疗后均成功出院,术后6个月复查时X线显示滤器形态及滤器位置无转移及变形;手术后穿刺点无出血;经肝肾功能评估显示无损害;溶栓治疗前后患者患侧下肢周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前静脉通畅评分比对术后对静脉通畅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所选患者均于出院后成功进行随访,在时长6个月的随访中显示,患者均无血栓复发。
表1 溶栓治疗前后患者患侧下肢周径比对(±s)
表1 溶栓治疗前后患者患侧下肢周径比对(±s)
时间周径(cm) 静脉通畅评分(分)治疗前(n=64)治疗后(n=64)t值P值14.25±2.52 7.29±2.01 17.174 0.000 2.53±0.43 7.59±2.11 17.494 0.000
3 讨论
下肢静脉血栓临床致病因素较多,主要由于血管损伤、静脉瘀滞及血液高凝等因素,多见于妊娠、严重创伤、骨折、长期服用避孕药物及长期卧床患者。
超声介入治疗为新型诊治技术,临床作用机制于超声引导下,可高效完成多种穿刺、抽吸、活检、插管及注射药物等操作[2],可有效规避传统外科手术对机体的创伤,临床应用效果比对传统外科手术具有一定优势,可有效规避X线造影的弊端,针对造影剂不耐受、危重患者及肾功能不全患者同样具有积极导向。该研究经超声引导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并辅助溶栓导管置入,经由彩色多普勒超声的辅助,可有效提高临床穿刺成功率,动态了解穿刺情况、导丝情况、置入部位及溶栓治疗进程的情况,可灵动性进行治疗措施的调整,临床操作简单、安全,患者痛苦较少,可有效将溶栓药物输送到血栓部位,避免周围血管及组织的损害,利于术后预后,临床治疗效果显著[3]。
综上所述,于下肢深静脉血栓治疗中采用超声介入下置入下腔静脉滤器及溶栓导管临床效果显著,具有高效、便捷、安全等优势,有效提高临床溶栓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