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23例永久性心脏起搏器的临床应用及长期随访结果
2019-02-11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467000魏运亮李露露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一五二中心医院(467000)魏运亮 李露露
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发展、临床研究的不断深入,目前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临床患者以头晕、胸闷、心悸、乏力、黑曚、晕厥等非特异性表现为首发症状的治疗中达到了最佳治疗效果[1]。但是,这并不意味着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就是十分安全、无危险的,根据患者的情况不同,其对于起搏器的术后反应也不同。为了解人工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的实际应用效果,我院对423例患者进行了随访调查,详细内容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10年1月~2017年12月于我院安装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的患者共计423例,对其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本研究当中的患者都经过了临床专业疾病诊断并确诊。其中男性患者239例,女性患者184例,年龄19~95岁,平均年龄(72.3±20.5)岁,冠心病和老年退行性心脏瓣膜病为患者接受起搏治疗的主要原因,合并窦房结功能障碍的冠心病患者更多表现为房扑、房颤与心动过缓并存。
1.2 方法
1.2.1 手术方法 ①手术前患者进行相应的常规手术准备,采用公认的行左侧或右侧锁骨下静脉途径放置电极;②根据患者使用的起搏器类型进行相应的固定,患者使用单腔起搏器则选择在患者的右心室心尖部位进行固定,患者使用双腔起搏器则需要将电极固定于患者的右心室的心尖部位和右心耳部分;③对起搏器的相关参数进行调整,包括起搏的阈值、P/R波振幅度等;④将起搏器的电极与起搏器相连接,并且将起搏器放入患者胸部的起搏囊袋中;⑤做好止血工作后,将患者的囊袋进行逐层缝合。
1.2.2 术后护理 术后24小时内绝对卧床,取平卧位或低坡卧位,禁止翻身,术后第2天可适当取侧卧位。术后1周内术侧肢体制动,并加强观察心律变化。在术后恢复期进行肢体功能锻炼时要遵循循序渐进的原则,避免患侧肢体做剧烈重复的甩手动作、大幅度地外展、上抬及患侧肩部负重、从高处往下跳。密切监测患者的各项生命体征,定期对患者进行相关情况的检查。
1.2.3 跟踪随访工作 要求患者在手术结束后行动态心电图检查,出院后每三个月回医院行动态心电图、心脏彩超等检查及起搏器程控,了解相关情况;手术结束后第二年则要求患者每半年回院进行检查工作。
1.3 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相关临床数据以及相关临床症状的发生情况。
1.4 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22.0软件对所有研究数据进行统计处理,计量资料以()表示,采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率(%)表示,采用X2检验,P<0.05时表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进行治疗的患者共计423例,手术后患者的相关症状得到了有效的减轻,所有患者在进行治疗前LVEF值为(0.41±0.05),进行手术后LVEF值为(0.61±0.33),进行比较,t=12.324,P=0.000,患者手术后LVEF值得到了显著提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心脏起搏器已成为当今缓慢心律失常最有效的治疗手段,并且逐渐扩大应用于恶性、快速性心律失常及心力衰竭等心脏疾病。但是在临床实践中发现,接受永久性心脏起搏器治疗的部分患者往往会在手术后出现较为明显的临床并发症,是目前临床工作者和研究人员关注的重点[2]。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属于一种有创伤性的植入治疗方式,因此不可避免的会对患者的身体造成一定的影响,甚至会导致严重并发症[3][4][5]。
综上所述,永久性心脏起搏器在临床中具有较好的临床疗效,但是需要进行长时间的随访观察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调整,保证起搏器的正常有效运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