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感知觉疗法联合调节功能训练治疗近视性弱视50例效果观察
2019-02-11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464100董俊丽
河南省信阳市第四人民医院(464100)董俊丽
弱视是一种常见视觉发育异常疾病,而近视性弱视是屈光不正性弱视一个重要类型。儿童为该病多发人群,考虑与自身发育、近距离用眼、不正当用眼过度等因素致使屈光度持续增大有关,会给患儿身心健康和生活学习造成不利影响。以往,临床上多采用配镜、遮盖等传统方法治疗,但多为近距离用眼,可能导致近视加重。故需寻找更为理想的治疗方法,促进患儿视力尽快恢复。本次研究旨在探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视感知觉疗法与调节功能训练联合应用的效果,现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经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后,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15年3月~2017年3月本院100例(128眼)近视性弱视患者,均符合《实用眼科学》中诊断标准,患儿及家属均知情同意。摸球法分组,各50例。研究组男27例,女23例;年龄2~8岁,平均(5.20±0.78)岁。对照组男25例,女25例;年龄2~8岁,平均(5.21±0.80)岁。两组临床资料保持同质性,P>0.05,可对比。
1.2 方法 对照组给予传统治疗,包括佩戴矫正眼镜;单眼弱视遮盖健侧,双眼弱视隔日交替遮盖,遮盖2d打开1d;以多功能弱视矫治仪进行闪烁红光治疗,8min/次。研究组:①视感知觉疗法:收集患儿视力、屈光状态、知觉眼位、融合及立体视觉等信息,制定个体化干预方案。佩戴双眼分视眼睛,与屏幕距离间隔60cm,指导其完成视觉任务要求,4次/d,每次间隔时间>2h,2d/周。②调节功能训练:协助患儿佩戴远用矫正眼镜,进行±2.00反转拍训练,以调节灵敏度。选择最佳视力上一行图案或图标,待患儿看清后,立即翻转到另一面,再次辨识。先进行单眼训练,随后实施双眼训练。
1.3 疗效评定标准 分别在干预6个月、12个月时评估疗效,依据《弱视诊断专家共识》[1]拟定疗效评定标准:以视力恢复到≥0.9,为基本治愈;以视力较治疗前改善≥2行,但未达到基本治愈标准,为进步;以视力提升1行,或不变、减退,为无效。总有效率=基本治愈率+进步。
1.4 统计学分析 以SPSS20.0分析数据。计数资料用“n,%”表示,用χ2检验。计量资料以()表示,以t检验。P<0.05表示有统计学差异。
2 结果
2.1 两组干预6个月疗效对比 干预6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90.91%)高于对照组(77.42%)(P<0.05)。
2.2 两组干预12个月疗效对比 干预12个月,研究组总有效率(95.45%)高于对照组(83.87%)(P<0.05)。
3 讨论
近年来,人们开始越来越多地关注视感知觉疗法在近视性弱视治疗中的应用,该方法能经由视觉刺激,训练视觉神经元网络,对神经元之间相互作用进行刺激,且能锻炼手眼协调能力,有效治疗弱视。而且,该方法能按照患儿具体情况进行个体化治疗,能迎合不同特点患儿兴趣爱好,提升其依从性。陈虹等[2]认为,在学龄前儿童近视性弱视治疗中视知觉感知训练有重要作用,能改善视力。而调节功能训练是促使视功能恢复的重要手段,能经由调节人体眼睛,使眼前不同距离物体在视网膜上清晰聚焦,锻炼眼部功能,延缓近视。调节功能训练虽然无法对大脑皮层视觉发育异常所致弱视进行直接提升,但能经由促使晶状体对角膜光学缺陷的补偿作用提升,使得进入眼内的图像聚集更为符合视网膜成像需求,对视网膜成像质量进行改善,在弱视训练中具有较好辅助作用。
本次研究中,研究组干预6个月、12个月时视力改善疗效分别为90.91%、95.45%,较对照组的77.42%、83.87%高,与郭长锋等[3]双眼视感知觉疗法与调节功能训练组干预6个月、1年总有效率89.13%、93.47%的结果相符,凸显出视感知觉疗法联合调节功能训练治疗近视性弱视的有效性。
综上所述,视感知觉疗法联合调节功能训练治疗近视性弱视的效果更为理想,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