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产业结构优化政策设计:以涪陵区为例

2019-02-11王志标刘冰冰关赛赛

关键词:涪陵区涪陵产业结构

王志标, 刘冰冰, 关赛赛

(1. 长江师范学院 武陵山区特色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中心, 重庆 408100; 2. 河南大学 经济学院, 河南 开封 475004)

一、引言

涪陵区被定位为重庆区域性中心城市,重庆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商贸物流中心,成渝城市群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根据涪陵区1998—2015年统计年鉴得到的数据,截至2015年年底就业人数达到76.5万人,其中第一产业就业人数达到18.68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24.33%;第二产业就业人数26.7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34.90%;第三产业就业人数31.12万人,占总就业人数的40.68%。生产总值达到8131946万元,第一产业生产总值517697万元,第二产业生产总值4932925万元,第三产业生产总值2681324万元;相比1998年,2015年生产总值增加了92.99%,第一、二、三产业生产总值分别呈上升趋势。三次产业生产总值结构从2014年的6.3∶61.5∶32.2调整为6.3∶60.7∶33.0,可见第三产业比重略有上升,第二产业比重略有下降,但是第二产业比重仍远远高于第三产业,而第三产业的就业人数则高于第二产业。这就形成了涪陵区产值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不平衡性,说明涪陵区产业结构有待优化。

学术界对产业结构优化进行了许多的研究,主要包括三个方面:第一,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研究。普遍认为,产业结构优化的内容包括了合理化与高度化两个方面。产业结构合理化指产业与产业之间协调能力的加强和关联水平的提高,产业结构高度化则指产业结构不断从低级向高级演进的过程[1]。在近年来环境压力加大的情况下,有学者提出应该将产业结构生态化作为产业结构优化的组成部分,即通过资源配置使产业结构能够适应生态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要求[2]。第二,关于产业结构优化测度的研究。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内涵的认识决定了评价产业结构优化的标准。占多数的研究仍然从产业结构合理化和产业结构高度化的指标评价产业结构优化。但是,新的评价指标正在不断渗透到评价之中,如陶长琪和周璇考虑从产业融合角度评价产业结构是否优化,因此构建了信息产业与传统制造业的耦合评价模型[3],而孙威等则从节能和就业导向出发构建了整体优化度模型[4]。第三,关于产业结构优化对策的研究。刘明宇和芮明杰提出利用全球化进行资源整合,建立竞争优势[5];陶长琪和周璇提出应加强产学研联盟合作,提高技术创新效率[6];张豪等提出要增加研发投入,积极开发尖端技术,增强创新能力[7]。

众多学者对产业结构优化问题的研究说明了这一问题在当前的重要性,而在优化政策方面不同学者各有侧重,所提政策有的含糊,有的仅适用于所研究地区或案例。因此,具体到涪陵区,应在对涪陵区产业结构进行考察的基础上提出优化产业结构的政策建议。通过调研本文着重提出从强化产业支撑、提高产业关联度、提升产业效益、加强产业培育四个方面优化涪陵区产业结构,实现产业结构协调、布局均衡和增长有力。

二、强化涪陵区产业支撑

1.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发挥优势产业的带头作用

所谓主导产业就是指在一地区或一国经济发展的某个阶段对产业结构和经济发展起着导向性和带动性的作用,并具有广阔市场前景和技术进步能力的产业。大力发展主导产业,可以发挥优势产业的导向作用,形成产业集聚效应,提高产业规模效益水平;发挥主导产业在产业链条中的带动作用,有利于结合本地原有资源优势延伸产业链条。

首先,积极发展主导产业中的大型企业,形成一批竞争力强、主业突出的龙头企业。在涪陵工业园区中以食品工业、新型建材、生物医药、精细化工等主导产业为核心,以大型骨干企业为主体,培育出区域影响力强、经济辐射力广、产业波及面宽的若干龙头企业。

其次,发展为主导产业服务的中小型企业,明确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分工,协调两者的合作关系,提高产业生产的专业化水平,促进中小企业更好地发展。协调产业间合作发展关系,完善产业链,从而使服务产业围绕主导产业发展,消除区域内产业之间的缝隙,形成产业集聚格局[8],发挥出产业合力效应。

再次,延伸产业链,发挥主导产业的“虹吸”作用。根据现有的产业结构优化政策,积极引导主导产业中大型企业和中小型企业的发展,通过横向一体化和纵向一体化延伸生产链、价值链、产业链,扩大企业规模和产业规模;发挥主导产业在产业链中的“虹吸”作用,促进上下游产业转移和集聚,逐步形成完善的产业链式发展局面,提升产业规模化和集约化水平。

2.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形成产业发展梯队

第三产业发展程度可以表明一个地区的产业结构优化程度,代表了一个地区经济发展现代化水平的高低与竞争力的强弱。当前,涪陵区以工业制造为主的第二产业发展迅速,而第三产业发展速度低于第二产业的发展速度,因此要尽快调整产业结构,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以促进产业结构合理化发展,形成产业发展梯队。

首先,科学配置第三产业新型服务业态,完善第三产业内部结构。发挥涪陵区作为重庆市区域性中心城市、商贸物流中心、区域性综合交通枢纽、生态宜居的美丽城市的作用,整合区内优质资源,主要发展商贸、物流、旅游、大数据等资本密集型和知识密集型的服务业,大力发展以金融服务业和商业服务业等为主的生产性服务业,构建起第三产业业态全面、重点突出的发展格局,以此实现涪陵区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9]。

其次,大力发展信息服务业和物流服务业。发展通信、网络等信息服务业,为企业提供高效、快速和安全的信息交流和获取信息的平台;发展现代物流产业,提升物流运输能力,为企业开展区域内、区域间,跨国、跨境贸易提供良好服务。

最后,积极发展文化、旅游、教育培训、医疗保健等需求潜力大、与人们生活相关的产业。对传统服务业进行规范和提升,推进连锁营运、电子结算等组织形式和服务方式;在为企业发展提供服务的同时,注重发展能够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产业,促进人与经济的平衡发展。

3.完善工业体系,优化产业空间布局

涪陵区第二产业所占比重偏大,区域工业化水平较高,形成了以食品、药品、机械、纺织等为支柱的工业体系,基础产业优势突出,产业链条基本完善。基于涪陵区原有的资源优势和产业基础,应从以下方面对工业产业结构进行优化升级。

首先,优选第二产业的支柱产业,增强产业持续发展动力。在保持食品、机械装备、新材料、新能源、农产品深加工等产业优势的同时,根据国内外产业发展形势和政策环境对涪陵区支柱性第二产业进行结构的动态调整,培育多点支撑、富有后劲的支柱性工业体系。

其次,加大第二产业和区内其他产业、其他地区的产业关联度,形成产业集群,发挥产业的规模经济效益。利用涪陵区域内的资源、已有的产业基础和比较优势,且与周边地区实现产业联合,搭建有效的新兴产业链,通过发展产业集群形成规模经济,以使集群内企业共享信息并借鉴彼此发展的经验,促进企业自身和区域的经济发展。

再次,增强第二产业的技术创新力,充分利用新技术对传统产业进行技术改造和升级。通过技术引进和技术改造对传统产业原有技术进行升级,加强产业技术队伍的建设;政府通过引导和市场化运作使科研成果能被及时运用到企业发展中,促进企业创新和产业进步升级。

4.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从涪陵区1998—2015年的第一产业生产总值的统计数据可以看出,第一产业的生产总值在逐年增加,但第一产业生产总值所占比重在逐渐减少。涪陵区的自然地理条件决定了其在发展第一产业,即农业方面的优势所在,通过聚焦于本地优势发展可以优化农业内部结构,促进农村经济持续发展。

首先,发展涪陵区特色农业,打造农产品品牌。政府要利用涪陵区现有的农业资源,做大做强特色农业;要加大对农业的扶持力度,给予相应的优惠政策。重点发展涪陵区的粮食、榨菜、柑橘、中药材、茶叶等,进一步扩大方坪·黄金芽、涪陵油醪糟、涪陵黑猪、涪陵榨菜、涪陵青菜头等农产品的品牌知名度,以特色农产品带动本地农业的发展。

其次,大力发展畜牧和水产养殖以及关联产业,不断完善农业内部结构,增加高层次农产品的产量,以适应人民群众农产品消费升级换代的需求。可以大力发展渝东黑山羊、涪陵黑猪养殖业、特色水产品养殖业;延伸养殖业前后向关联产业,对产品进行深加工,提升产品的附加值,满足对养殖产品的特定需求和高层次需求。

再次,利用科技进步加强第一产业和第二、三产业的关联性,对本地资源进行合理的转化,大力发展农产品加工业,提高产品附加值。建设流通服务网络,畅通涪陵区农产品供销渠道,推进特色农产品带的建设;加强对农产品衍生产品的开发、包装与设计,实现农产品由点及面的扩散式发展,增加农产品的销售收入,提高人们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三、提高涪陵区产业关联度

1.加强关联产业的配套建设

产业关联反映了产业间广泛且复杂的密切联系,而实现产业关联发展是地方发展产业的一种有效途径。为此,需要提高对关联产业的配套能力,破除关联产业发展障碍。

首先,加强金融业对各产业发展的支持能力。产业的发展需要资金的支持,而发展涪陵金融业,提高金融业对其他产业的配套支撑能力,有助于确保产业发展的资金链不出现断裂。通过为处于创业创新阶段的企业提供优惠金融政策可降低这些企业的融资成本,培育出成长型、创新型企业。为了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发展的金融需要,可以建设各类金融服务平台,使企业在发展的不同阶段能够得到必要的资金管理建议、融资支持和规避金融风险的指导。

其次,加强涪陵区物流运输能力,打通涪陵各行业产品的销售通道。物流业的快速发展推动了仓储类物流设施的建设进程,仓储和配送设施现代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为涪陵区产业的发展提供了运输渠道,使涪陵区的水产品和水果等不易储存的产品能够很快运输到消费者手中,使工业产品和日常消费品能够便捷、快速地抵达购买方,加快了产品周转速度,提升了产品周转量。

再次,加大基础设施的配套建设。基础设施建设可以为产业发展提供基础条件、承载能力和增长动力。要加强产业园区的道路建设,实现道路畅通、快捷、有序;要加强地下管网建设,实现对地下基础设施的智慧管理,确保地下基础设施安全;要加强产业园区、旅游景区的生态建设,确保其绿色、降污、美化,实现园区和景区生态的自我更新。

2.完善产业链,发挥产业关联效应

各产业之间存在技术和经济等方面的联系。因此,当一个产业转移到某地时,与其相关的产业为了降低成本,也可能转移到该地。涪陵区应从两个方面入手加强对产业链的完善,提高产业关联程度,发挥产业关联效应。

一方面,延伸产业链,提升产业规模效益。将已经存在的产业链向上下游进行扩展延伸,向上游延伸使产业链进入到基础产业和技术研发环节,向下游延伸使产业链进入到市场销售环节;通过将不同产业的企业进行关联可以为不同产业的企业提供可扩展与可增值的机会;通过对上游或者下游企业实施兼并与收购活动,或者与其建立合作关系,可以增强企业抵御风险的能力,提高企业竞争力。

另一方面,接通产业链,实现产品供需之间的无缝对接。通过“嫁接”、协议、协商和创新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将产业链的断环、缺环和短环串联起来,实现产业之间强强联合、强弱相济、弱弱相辅,最终在一个共生生态体中茁壮生长。在这种模式下,产业之间能建立松散的然而更为灵活的合作与互动关系。要确保彼此之间关系的稳定性与可靠性,需要产业间优势互补、人员互动、利益互分,以平等、自愿、协商为基础,以平台共享和信用备案为约束,实现合作共赢。

3.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建立产业长期有效的合作

涪陵区要与重庆其他地区加强互补合作,寻求产业共同发展和差异化竞争,打破区域间的行政壁垒,建立长期有效的合作关系,促进产业之间关联发展。

首先,加快与其他地区建立合作关系,打破区域间行政壁垒,从发展的角度仔细分析本地区和其他地区各自具有的竞争优势,在此基础上确立地区之间互惠互利、合作分工、共享发展的模式。

其次,大力推行政府行政审批事务改革,有效提高政府的审批效率;大力使用电子产品进行办公,建立各区政府之间的网络关系,提高政府之间的沟通效率;减少不必要的行政干预,减少产业审批范围,提升区域间产业的合作交流水平[10]。

再次,为区域产业间合作发展建立相应的利益分享和补偿制度。一方面,利益分享制度反映了各地区之间既要合作又要竞争的关系,可以为各地区发展产业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促进地区间产业结构的调整,保证参与合作的区域能够享受平等的发展空间权利和合理分享区域经济发展的成果。另一方面,区域产业发展的利益补偿制度是对在区域产业分工的过程中因产业基础薄弱所短暂蒙受的产业经济利益的损失所给予的一定的技术、人才和资金上的政策支持与补偿。

四、提升涪陵区产业效益

1.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提升产业生态效益

降低环境污染,发展循环经济,实现产业结构生态化,是提升产业生态效益的关键。

首先,打造产业发展和自然生态环境的统一。在产业的发展过程中,使资源利用效率达到最大化,注重环境保护和污染的治理,实现产业和生态环境的协调发展。

其次,在产业生产活动中,坚持走资源节约型发展之路。通过科技进步改变产业粗放型发展现状,高效利用资源,推进涪陵产业的清洁生产,实现产业的低消耗、低污染,建立节约型和生态型的产业发展模式。

再次,延伸产业链,实现原材料的多层次利用,注重能量的阶梯式利用。针对涪陵当地的产业发展,在不同产业之间形成类似自然生态链式的关系,实现资源和能源的有效利用,降低废弃物的产生,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升产业发展的生态质量,促进产业生态结构的不断改善。

2.改造升级特色产业,提升产业质量效益

产业结构的优势决定了资源的配置效率和经济效益,合理的产业结构有利于产业的协调发展和资源的科学配置,推动产业良性发展。对涪陵特色产业进行改造和升级,是促进本地产业结构改造的关键,也是提升产业质量效益的必然要求。具体可从如下三个方面入手。

一是打破传统行业的局限性,通过技术改造走出行业“新路”。榨菜是涪陵当地的特色产业。但是仅仅将榨菜作为餐桌的配菜,不能充分发挥榨菜的其他作用。如果对传统榨菜行业进行技术改进,研发开胃小菜和多种风味的榨菜零食,开拓更大的休闲食品市场,就可以使像榨菜这样的传统产业走出新路,获得更广阔的市场空间。

二是科学规划和合理布局特色产业。围绕要保证特色产业尽可能方便地获得优质原材料,使每种特色产业都能依据清洁生产标准布局,从而优化特色产品的品质,降低特色产业的生产成本,提高特色产业质量效益。

三是逐步完善特色产业产品的流通体系,促进产品向深加工转化。围绕涪陵榨菜、增福土鸡、胭脂萝卜、渝东黑山羊、涪陵黑猪、涪陵龙眼、涪陵白茶、方坪香茗等特色产业或产品进行新技术或经营理念上的改造,对产品进行深加工;在流通运销上,采用供销合作社、产品销售聚散地、“公司+农户”、产供销一条龙、电子销售等形式,逐步培育形成市场销售、订单销售和网络供销齐头并进的产品销售体系。

3.促进产业融合,提升产业衍生效益

近年来,随着创新和研发投入力度加大,原有三次产业的界限在不断被打破,产业融合趋势凸显。产业融合会形成许多新的行业,密切行业间的联系,适应产业发展新形势的需要,促进产业衍生效益的提高。

首先,促进“互联网+产业”融合发展。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战略,积极促进“互联网+产业”的加速聚集和创新力的提升,加快“互联网+产业”的融合互动发展速度。立足涪陵产业基地,利用互联网改造设计体系,促进生产的自动化和智能化,打造服务地方、辐射周边的云计算产业示范区,加强电子商务在产业发展中的作用。

其次,促进“文化+产业”融合发展。文化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灵魂,“文化+产业”融合发展可以赋予产业以精、气、神,培植差异化产品,适应人们对美好产品的需要。在产业形态上,可以实现“文化+制造业”“文化+旅游”“文化+商业”“文化+农业”的融合发展效果,以文化内涵助推产业转型升级。

再次,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在当今创新日新月异的背景下,产业实现跨界融合已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促进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适应形势的需要,也是转变农业发展方式、营造美丽乡村、助推精准扶贫的需要。要通过一、二、三产业融合发挥农业的复合功能,改造农村环境,拉伸农业产业链,实现农业增产提效、农民增收就业、农村变富变美的全面小康战略目标。

五、加强涪陵区产业培育

1.加强产学研合作

应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加强联系,建立起产学研合作机制,推动最新研究成果的转化,提高技术创新能力。

首先,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研究机构在高层次人才培养领域的合作。支持企业和高校、科研机构等建立合作关系,积极为研究生提供实习岗位,提高所培养人才的应用潜力。鼓励企业根据自身发展需要向高校提供人才需求信息,使高校能够调整课程设置,及时培养出企业急需的人才。

其次,加强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在技术研发领域的合作。鼓励企业与高校和科研机构建立定向研发合作,通过联合攻关、技术指导、人员挂职等多种方式增强企业在合作研发中的参与度,使双方共同致力于解决技术和发展难题,实现从研发到产品的零距离对接。

再次,由政府出台促进产学研结合的支持政策。建立研发共同体和产学研一体化基地,助推企业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对高级别研究中心的研发活动实施后补助,奖励知识产权转化行为,支持建设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研究生工作站、技术研究中心、工程研究中心等研发平台。

2.支持和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

战略性新兴产业对当地经济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选择适合对路的战略性新兴产业是确保产业梯度发展成功的关键。涪陵区在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方面存在产业政策体系不完善、新兴产业发展规模小、技术创新能力弱等问题,因此要加强对新兴产业的支持和培育。

首先,政府应完善产业政策体系,加强对战略性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要进一步明确战略性新兴产业的重点发展领域,对新兴产业的发展给予相应的政策优惠和政策扶持,加大对新兴产业的科技投入和政策的扶持力度[11]。通过外引内转扩大战略性新兴产业的范围,提升战略性新兴产业的竞争力,抢占战略性新兴产业新的发展方向制高点。

其次,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投入,扩大新兴产业规模。对新兴产业要加大创新、人才、科技、资本投入力度等,切实有效地为新兴产业的发展提供要素保障,使产业规模进一步扩大,实现产业规模效应。

再次,加强新兴产业技术创新,增强其核心技术和竞争力。技术创新是支持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的前提。要推进科技创新平台建设,鼓励重点领域成立或加盟研发中心,引领和带动技术创新;鼓励具有技术和产品创新能力的中小企业积极参与产品研发,提升其在同行业中的竞争力。

3.加大支柱产业培育力度

地区支柱产业是地方政府根据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选择和培育的,在每个时期因经济发展目标和战略不同,地方政府会选择培育不同的支柱产业。涪陵区在发展传统产业和当地特色产业的同时,需要结合本地产业的现状培育支柱产业,实现产业结构的高度化。

首先,要加强高新技术的投入力度。无论生物制药、新能源开发、环保产业等,都需要科技的支撑,依靠科技才能快速发展。要加大科技投入力度,提升支柱产业自身的核心竞争力和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引进其他地区先进的技术和设备,为发展支柱产业提供良好的基础。

其次,要加大对高技术人才的培养和引进力度。鼓励企业与长江师范学院等高等院校、职业院校进行对接,实施订单培养模式,完善产业技术基地的建设[12],大力培养“工学两用”人才。与高校、科研机构进行合作,实现对企业员工的定期成批技术培训和轮训,提升企业员工的技术水平,服务于支柱产业建设需要。

再次,要拓宽支柱产业融资途径。培育新的支柱产业需要大量资金投入,仅依靠政府的财政支持和相应的优惠政策,并不能使支柱产业长期持续发展。因此,要发挥支持资金的杠杆效应,撬动外资和社会资本投向支柱产业。鼓励银行业金融创新,打通企业以无形资产、应收账款、知识产权质押等多种方式贷款的通道,解决企业流动资金短期困难问题,避免企业因资金链断裂出现破产风险。建立健全征信体系,鼓励企业发展信用,逐步通过信用评级,助力优质企业融资。

4.加强对特色产业的培育

推进涪陵产业结构优化,要协调发展三次产业,突出主导产业,扶持和培育当地特色产业,着力形成特色农业、特色工业与特色旅游业争奇斗艳的格局。

一是培育特色农业。着力发展榨菜、桑果、蔬菜和畜牧等四大特色农业,深挖涪陵榨菜、胭脂萝卜、涪陵黄壳龙眼、涪陵黑土猪、方坪茶、涪陵白茶等品牌价值,促进产品深加工和衍生产品发展。

二是培育特色工业。涪陵工业发展比较粗放,要加强对特色工业的发展,充分发挥涪陵产业基础雄厚、工业门类多的优势,加快建设现代工业高地。建设涪陵特色工业园区,培育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智能制造等特色主导产业,提升工业转型升级,增强产业的区域竞争力和发展后劲。

三是培育特色旅游业。充分利用涪陵特有的文化旅游资源,发展本区域的特色文化旅游。将巴国故都、乌江文化、两江文化、周易文化、名人文化等涪陵独具特色的文化融入到旅游宣传和设计中,推动旅游业的文化转型和特色升级。

六、结论

涪陵区产业结构偏倚第二产业,具有发展风险,因此需要优化产业结构。根据对涪陵区产业的调研,本文提出了强化产业支撑、提高产业关联度、提升产业效益、加强产业培育四个方面的政策设计。产业支撑构成了产业结构优化的基本面,产业关联度是实现产业效益的主要通道,产业效益是产业结构优化的目标所在,产业培育是构建产业支撑的保障。只有将这四个方面的政策组合在一起才能确保实现涪陵区产业结构优化。

涪陵区的产业结构在国内很多地区中具有一定代表性。畸轻畸重的产业结构类型要么偏向于工业,要么偏向于房地产业,要么偏向于资源型产业,要么偏向于旅游业,对某一产业的过度依赖潜伏着较大的产业发展风险,一旦经济风云突变,有可能造成地方经济瘫痪。造成产业结构比例失调的原因多由政策所致,所以从政策上纠偏是对产业结构优化的根本治理之道。本文所构造的政策设计对于偏倚于工业的其他地区具有参考意义。

猜你喜欢

涪陵区涪陵产业结构
涪陵榨菜
涪陵:工业大区打开绿色新场景
税收政策对东营市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及意义
涪陵区农学会召开食用农产品合格证推广培训会
众志成城 迎着困难勇战疫情
——重庆市涪陵区中医院战疫窥斑
整车、动力电池产业结构将调整
涪陵:水做的城市 水润的容颜
分析重庆市涪陵区旅游产业发展
基于Shift-share的成渝产业结构效益与竞争力研究
基于“两基准”理论新解释的我国产业结构优化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