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资源的空间形态与开发利用模式

2019-02-11李庆雷吴宝艳

关键词:点状旅游资源

李庆雷, 徐 磊, 吴宝艳

(云南师范大学 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 云南 昆明 650500)

旅游资源是旅游活动的前提和核心,是旅游开发的原材料,是旅游业发展的基础。从国内外旅游学研究的历史来看,旅游资源开发的理论与应用是旅游资源研究的核心领域[1]。时空思维是认识旅游现象的基本思维方式,从时空角度研究旅游是旅游研究的关键思维路径[2]。空间形态是影响旅游资源的开发价值与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北海道田野的一棵树、桂林漓江的百里画廊、阿坝红原俄么塘万亩草原花海的开发利用路径存在很大差异。从空间存在形态的视角出发,旅游资源可以分为点状旅游资源、线状旅游资源和面状旅游资源三种类型。不同空间形态的旅游资源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开发利用的重点与难点也各不相同。本文尝试综合多学科的理论,在对事实材料和个人经验进行描述的基础上,对这一问题进行探讨。

一、点状旅游资源:实施开发补偿

点状旅游资源指以孤点形式存在的小体量旅游资源,它们像一颗颗稀疏地散落在山间的珍珠,如黄鹤楼、赵州桥、元谋人遗址、陆良爨龙颜碑、建水纳楼长官司署、威信扎西会议会址、景洪市曼飞龙白塔、瑞丽市独树成林、保山市摆乐塘变色温泉等。该类旅游资源主要涉及到《旅游资源分类、调查与评价》(GB/T 18972-2017)中的如下类型:地文景观中的奇特与象形山石、峰柱状地景、生物化石点;水域景观中的潭池、泉、小型岛礁;生物景观中的独树;建筑与设施大类中的独立厅、室、馆、场、所,以及亭台楼阁、水井、喷泉、观景点、塔形建筑等。一般可以运用“占地面积”和“与其他旅游资源单体的距离”两个指标来对点状旅游资源进行判断。

归纳起来,该类旅游资源主要具有孤立存在、规模较小、变动性强三个特征。第一,孤立存在。点状旅游资源周边一定范围之内缺乏在等级和特色上可以与之相提并论的旅游资源,甚至不存在其他旅游资源,这是点状旅游资源的首要特征。第二,规模不大。点状旅游资源占地面积、建筑体量较小,属于小型单体层次,如亭台楼阁、泉瀑潭池,大者也不过名人故居、私家园林,与面状旅游资源的面积、体量、规模有天壤之别。第三,变动性强。点状旅游资源受人类活动干扰较大,面临修路建桥、开荒垦田、挖矿建厂或其他开发建设的影响,有些甚至被改造用于其他用途或为了其他工程建设而被拆毁。

这些特征给点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带来了较大的困难。首先是旅游资源丰度、集聚度低,不利于集中连片开发、难以实现规模经济优势,开发投入高但收益渠道单一、市场风险大。相较而言,能够连成一条线或者一大片的旅游资源,远比点状旅游资源更具有开发价值和商业前景。其次是可利用土地有限,基础设施和配套建设投资量大,创意难度高,难以受到开发商的青睐。再次是旅游资源类型单一,游览空间和内容有限,游客花费时间、金钱、体力和情感多,但获得体验不够丰富,旅游性价比低,对大众游客的吸引力有限。有鉴于此,点状旅游资源往往不被看好,常被视为旅游开发中的禁区,甚至历史文化或科学技术价值较大、知名度和美誉度较高的单体亦难以突破这种格局。例如,被誉为“神品第一”的爨龙颜碑经常是铁将军把门,游客难见其真容。

当然,点状旅游资源开发难度大并不意味着不能开发利用,关键在于找到适宜的开发利用的模式、路径和策略。点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的一般思路是在把握其核心特征和难点的基础上,通过在某个方面实施补偿使其达到开发门槛,并运用景观神圣化理论、旅游体验塑造理论、旅游资源空间作用理论,提高其独特性、影响力和体验度[3]。

第一,科学评估,严格遴选。受上述影响因素的制约,相当比例的点状旅游资源的观赏游憩使用价值、历史文化科学艺术价值不高,应特别注意评估、鉴定和遴选,择其优者加以开发利用。其中,历史文化、科学技术或游憩娱乐价值高,毗邻交通干线或城镇,周边用地条件较好,权属关系明确的点状旅游资源可以优先考虑列入开发利用范围。其他当前尚不具备条件的点状旅游资源应先保护起来,等待时机成熟时再加以利用。有些专业价值高但对大众游客缺乏足够吸引力的点状旅游资源应慎重评估,一般不应列为近期优选项目。

第二,提高等级,丰富体验。只有当旅游资源的吸引力大于出游摩擦力的时候,游客才会做出旅游决策。为了解决吸引力不够、性价比不高的问题,一般应考虑对点状旅游资源实施某种类型的补偿,如宣传性补偿、品牌性补偿、创意性补偿、体验性补偿,使其达到开发利用条件。通常可以采用的措施是提高点状旅游资源在某一领域的等级,申报更高等级的列级旅游资源,如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或策划事件、争取成为公众或游客关注的焦点,提高其影响力。同时,深度挖掘文化内涵,赋予其特殊的“意义”,以“小”见“大”,克服规模或体量上的劣势。湖北省宜昌市百里荒上的山楂树,就是因为《山楂树之恋》而具有了较高知名度和吸引力,克服了点状旅游资源自身的不足。此外,还应强化创意,精选主题和线索,建设设施与景观,组织参与活动,提供配套服务,扩大游览空间、丰富体验内容,让游客感觉“不虚此行”。昭通市将葡萄井定位为彝族六祖分支纪念地、墨江县将双胞井扩展提升为国际双胞文化园就是其中的典型案例。

第三,谋求联动,实现变局。抓住周边高等级公路建设、城镇扩张、主题公园投资等机会,积极谋求点状旅游资源与相关旅游资源的联动,通过资源整合放大其影响力。与此同时,通过深入研究发现隐秘联系、策划节事活动、实施资源整合等方式,使其与其它旅游资源建立关联,或在资源匮乏但需求强劲地区有意识地围绕点状旅游资源来布局创意型旅游项目,改变“势单力薄”局面。例如,随着土林景观被发现和传播、龙街渡红色旅游项目建设、昆明至攀枝花高速公路通车,元谋人遗址逐渐具备了旅游开发条件,被云南省列为十大历史文化旅游项目之一。

二、线状旅游资源:培育专题线路

线状旅游资源指呈线性分布的狭长形旅游资源,如城墙、隧道、峡谷、沟壑等。该类旅游资源主要包括江河溪流(如湄公河黄金水道、黄河故道、漓江百里画廊、三百里楠溪江)、湖海岸线(如滇池沿岸、昌黎黄金海岸、海阳百里沙滩)、峡谷地缝(如长江三峡、怒江大峡谷、恩施云龙地缝十里深壑)、沟渠运河(如京杭大运河、澜沧江百里长湖、灵渠、坎儿井)、道路景观(如茶马古道、318国道、丝绸之路)、防御设施(如南方长城、德国柏林墙)、边境界线(如中越边境线)等。一般可以使用“长度”指标来对点状旅游资源进行度量和描述。

线状旅游资源通常具有如下四个方面的特征。第一,地域差异。线状旅游资源虽是一项完整的旅游资源、具有共同的属性与特征,但受地域分异规律的制约,每段会有不同的结构、形态与功能,有时不同段落的旅游景观质量差异很大。尤其是长度100千米以上的现状旅游资源,或者跨越不同气候带、文化带、经济带的现状旅游资源,更容易出现较为显著的地域差异。瞿塘雄、巫峡秀、西陵险,就是长江三峡不同段落景观地域差异的体现。第二,跨越政区。线状旅游资源通常属于不同的行政区所拥有或管辖,有时还承担着作为不同行政区之间界线的功能,如界河、界湖、界江。一般而言,跨越行政区的级别越高,旅游合作或一体化开发的障碍越多、难度越大。例如,全长854千米的滇越铁路跨越中国和越南,这一线性旅游资源申报世界遗产、进行旅游开发性利用需要两个国家的共同努力,克服来自国家安全、通关便利化、文化背景等方面的障碍。第三,形状狭长。线状旅游资源的宽度远远小于长度,在地图上呈线性或带状分布,如江河、峡谷、地缝、地下暗河。明长城总长度为8851.8千米,平均宽度为4~5米,属于典型的现状旅游资源。第四,具有替代或屏蔽效应。线状旅游资源的代表性节点对其他部分具有替代或屏蔽作用,会抑制其他地段的旅游开发利用。通常,与著名人物、事件、地点相关或开发利用较早、宣传力度较大的线性旅游资源景段会吸引更多的注意力,从而屏蔽其他景段,给其他景段开发利用带来困难。例如,茶马古道上分布着数量众多的古城(镇、村),其中的丽江古城(世界文化遗产地)、大理古城(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亚洲文化的“十字路口”)、沙溪古镇(茶马古道上唯一活着的古镇)知名度和影响力较高,屏蔽了同处于茶马古道上的凤庆鲁史、云县茂兰、剑川弥沙等古城(镇、村)。

上述四个方面的特征导致线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存在一些制约因素。首先是难以形成旅游环线。游客一般采用单向游览模式,起点进、终点出或者终点进、起点出,基本上需要原路返回,难以形成性价比高的旅游环线,不符合旅游消费行为规律。其次是旅游接待服务设施布局困难。线状旅游资源每隔一定距离就要布设游客中心、垃圾箱、休憩亭、观景台、接待点、安全救援设施,这些设施往往使用率不高,辐射的周边地区和人群数量有限。从投入——产出关系看,这类旅游设施的投资是不经济的。再次,容易出现重复建设。在“行政区经济”运行下,地方政府对其辖区内的经济起很强的干预作用,生产要素流动受阻,容易导致线状旅游资源各段所在地方政府各自为政甚至以邻为壑,注重地方狭隘利益而非整体利益,可能导致低水平重复建设[4]。

在线状旅游资源开发利用中,应自觉运用点轴理论、增长极理论、屏蔽效应理论、地域差异与社会分工理论、旅游一体化理论,借鉴欧洲文化线路理念与管理方式,优选开发重点,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一体化开发,构建科学合理的竞争与合作关系。在这一过程中,应注意以下三个方面的问题。第一,选择精华景段进行重点开发。鉴于线状旅游资源不同景段之间的替代和竞争效应,应选择差异性大、代表性强的景段进行规划和开发,在基础设施较完善、资源环境承载力较高的节点集中布局接待设施,面向大众游客提供服务,剩余景段则可以考虑其他功能、实现差异化利用。例如,滇越铁路应优选碧色寨、芷村车站、人字桥、河口铁路大桥作为旅游开发对象,将蒙自和河口作为旅游服务中心。第二,培育专题旅游线路。依托陆路或水路,借鉴长江三峡游船之旅等成功案例的经验,系统思考上下站之间的连接、往返交通方式、线性旅游资源节点与周边城镇及旅游区(点)之间的关系,培育专项旅游线路,辐射带动周边旅游资源开发,打造旅游产业带或旅游经济走廊。重走长征路红色之旅、德国格林童话之路、圣雅各朝圣之路是这方面的典范。第三,以旅游产品为抓手实现跨区域合作。线状旅游资源的整体性和跨界性要求相关区域进行合作,实施旅游资源一体化开发。为了避免重复建设、恶性竞争、混淆视听,应推广欧洲文化线路委员会的做法,制定标准,构建平台,通过认证手段切实推进沿线地方政府或非营利机构的实质性合作。线状旅游资源沿线地方政府、企业和社区应强化跨界共生理念、全局思维、整体利益最大化意识,客观认识自身的资源禀赋状况和在全线中的地位,树立合理预期,找准自己的定位,参与区域合作开发。

三、面状旅游资源:加强“剧场”建设

面状旅游资源是指集中连片分布、占地面积大、内部均质性强的旅游资源,如号称三十万亩的罗平油菜花海、寻甸北大营万亩高山草场、面积5330公顷的拉市海等。该类旅游资源通常包括下列三种类型:(1)大型水体、岛屿、草原、森林、沙漠等自然景观,如蜀南竹海、大理洱海、陇东董志塬、威远江思茅松林海;(2)特色农业、田园风光等农业地景,如东川红土地、景洪市大渡岗万亩茶园、弥勒市东风农场万亩葡萄园;(3)大型建筑群或社区,如北京故宫建筑群、丽江古城传统民居群、西江千户苗寨等。一般可以通过“面积”、“形状”、“均质化程度”指标来对点状旅游资源进行描述和评价。

与点状和现状旅游资源相比,面状旅游资源具有占地面积大、内部均质性强、环境属性突出等特征。第一,占地面积大,以辽阔宏伟取胜。面状旅游资源占地面积至少在1平方公里以上,往往具有恢弘的气势,表现出辽阔或旷远之美,能够产生视觉冲击力,容易引发游客的万千感慨和自然敬畏之心,也导致旅游开发中“老虎吃天,无法下口”的困境。这是点状旅游资源和多数线状旅游资源所无法具备的美学特质。第二,内部均质性强,羡余度较高。面状旅游资源以某一类型地貌、水体、生物物种或建筑形态为主,在空间上呈现连续分布,各部分的材质、风貌、功能差别不大,相互之间的替代性强,抢占时机、先行开发的地方对后来者的遮蔽作用十分明显,后来者面临的“后发劣势”多于“后发优势”。如果不加入人的智慧、实行差异化开发,很容易形成恶性竞争。第三,环境属性突出,核心吸引物不太明确。多数面状旅游资源属于环境型旅游资源,只是为游客提供了一种“环境”“背景”或“舞台”,特别具有吸睛效应的视觉焦点不明显。有些面状旅游资源会使用“一望无际”、“碧波万顷”、“绿野无垠”等词汇来加以形容,“万绿丛中”缺乏“一点红”,造成游客没有“着眼点”。在北大营草场、大海草山、黑巴草原,游客的活动项目基本就是拍照、骑马、蒙古包休息之外,同质化倾向比较严重。

因为上述三个方面的特征,面状旅游资源可以实现集中连片开发和规模效益,但应考虑可进入性尤其是进入腹地游览的交通组织、空间布局与功能分区、核心吸引物建设和体验活动策划,否则会导致游客体验度差、停留时间短、综合花费少、带动效应不能体现出来等问题。例如,在旅游交通组织上,为了让游客能够欣赏面状旅游资源的全景,可以考虑引入以直升机、热气球为代表的体验型旅游交通工具。除此之外,还应创造性地将面状旅游资源羡余度高的“劣势”转化为“优势”。处于羡余状态的旅游资源也可设法冲破阴影,改变被替代、被忽视的地位。羡余的旅游资源作为后备资源,在热点景区(点)超过容量时,还可以起到分流作用[5]。

面状旅游资源的开发利用应运用斑廊基理论、奇石画布理论、剧场理论,来指导空间布局、核心吸引物、内容体验问题的解决。第一,确定旅游空间组织形式。运用景观生态学中的斑(斑块)廊(廊道)基(基质)理论,将整体风貌与大尺度意象作为基质,依托防火通道、机耕道、水上航线等生产生活道路提升为旅游通道,把差异突出、特色鲜明的斑块作为重要的观赏体验型功能区,据此确定该旅游地的空间组织形式和结构框架,将面状旅游资源进行内部区隔并将其组织成为一个旅游有机体。这在草原、森林、田园、湿地、湖泊类旅游资源开发中运用十分广泛。第二,寻找或培育核心吸引物。一个成熟的旅游地必须具备至少一个核心吸引物或地标景点,如昆明西山旅游区的“龙门”、石林旅游区的“石林”摩崖题刻与阿诗玛化身石。根据奇石画布理论,将面状旅游资源视作“画布”,寻找或设置“奇石”,作为具有吸睛效应和独特卖点性质的核心吸引物[6]。例如,经过多年摸索和建设,丽江大研古城民居建筑群中逐渐形成了四方街、木府、三眼井、大水车等必游性景点。这项工作需要对面状旅游资源内部的单体进行评估和遴选,有时还需要无中生有地进行创造并赋予意义。北海道美瑛町原野中的著名景点“哲学之树”原本是一棵孤零零的杨树,但经过摄影大师前田真三的发现、拍摄和传播之后受到公众关注,有了自己的专有名称,并成为美瑛町原野旅游的符号。这一案例充分说明了发现的眼光、创意的能力、媒体的传播在旅游吸引物形成中的关键作用。第三,创意策划展演活动。根据剧场理论,将面状旅游资源作为天然剧场或舞台,借鉴实景演出的理念与做法,将地方性传说故事、民间习俗、音乐歌舞等隐性资源通过舞台剧形式展演给游客,或邀请专业机构与开发商、社区居民共同编排主题展演剧目,整合感官刺激,为游客创造丰富、独特的旅游体验。西双版纳以曼桂水库为舞台,以远方山峦和热带风光为背景,以当地社区居民为主体演员,策划推出的《泼水节·印象》大型实景演出,为旅游剧场建设提供了参考。除此之外,还应发挥面状旅游资源规模大的优势,实施差异化开发,培育旅游产业集群。在弥勒市东风农场,就初步形成了以云南红酒庄为主体,集葡萄园观光、酒窖参观、红酒品尝、教堂婚礼、特色购物为一体的旅游产业集群。

空间存在形态是影响旅游资源开发价值与利用方式的重要因素。作为旅游资源空间存在形态研究的引论,本文主要是基于多学科理论和经验描述的定性研究,未对三种空间形态旅游资源进行定量分析,这构成下一步研究的方向和内容。同时,文中提出的三种空间形态只是理论抽象,实践中某些旅游资源存在形态可能是两种甚至三种并存共生的,如大海、孤岛与海岸线,应综合运用本文中的结论,结合实际提出该类旅游资源开发利用方式。

猜你喜欢

点状旅游资源
Ⅰ型肢根型点状软骨发育不良家系的遗传学分析
某住宅楼的混凝土点状爆裂原因分析
基础教育资源展示
一样的资源,不一样的收获
资源回收
资源再生 欢迎订阅
锰合金化奥氏体不锈钢的抗点状腐蚀性能
旅游
旅游的最后一天
出国旅游的42个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