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证护理理念用于脑梗死护理的临床效果评价
2019-02-11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贾凤娟
河南科技大学第一附属医院(471000)贾凤娟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选择我院2018年1月~2018年12月收治的72例脑梗死患者作为实验对象;对照组(36例):男17例,女19例;年龄分布范围为41岁~81岁,平均年龄为(51.35±7.25)岁;观察组(36例):男16例,女20例;年龄分布范围为42岁~83岁,平均年龄为(51.39±7.27)岁;本研究经伦理委员会批准;患者签署知情同意书,对比两组患者的基本资料结果均无明显差异(P>0.05)。
1.2方法 对照组具体为:护理人员观察患者的系列病情变化,督促患者按时按量服药,在临床医师施以病症治疗期间,需要予以积极配合,以对治疗的顺利进行做出保证。观察组护理方法具体如下。①合理完成护理方案的制定。对脑梗死患者的个人资料进行搜集,之后对应性展开评估工作,对于循证问题进行挖掘建立,例如明确脑梗死疾病诱因以及脑梗死的预防措施等;完成档案创建后,需要对应展开个性化护理方案的制定[1]。②合理完成心理护理。护理人员需要通过交流沟通、心声倾听、疑虑解惑以及情感支持等,将脑梗死患者的负面心理状态进行充分缓解,对于自身善意,确保患者可以充分感受。此外,可以通过准备舒缓性音乐播放,对患者的注意力进行吸引,以将其紧张情绪缓和,促进患者尽快忘掉烦恼[2]。③合理完成饮食护理。护理人员需要就患者的营养物质需求加以评估,之后对于食谱的针对性创建奠定基础。此外,对于蔬果类食物多进食需要进行鼓励,对于胆固醇含量高以及辛辣油腻食物的进食需要禁止,对于男士需要将其烟酒习惯戒除。④合理完成体位护理。对于脑梗死患者在病情发作后,于病床上静养的时间较长,从而呈现出生活自理困难的显现,对此护理人员需要对其体位更换频率合理控制,并且依据医嘱要求,对于身体特定位置进行定期按摩,以将患者的舒适度予以改善,对于身体压疮的出现加以避免。
1.3观察指标 ①选择NIHSS评定两组脑梗死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程度,随着评价分值的降低,表明患者获得越显著的恢复效果。②对于两组脑梗死患者的护理满意程度,对应选择自制问卷完成评定,非常满意对应分值为80分~100分;基本满意对应分值为60分~79分;不满意对应分值≤59分。
1.4统计学方法 本次研究中全部数据用SPSS20.0展开分析,计量资料、计数资料各以±s、n(%)表示,各行t检验、X2检验,结果P<0.05表示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对比 护理前,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P>0.05);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13.19±5.13)明显低于对照组(24.16±6.33)(P<0.05)。
2.2住院时间对比 观察组脑梗死患者住院时间(10.21±2.33)d明显短于对照组(13.83±4.86)d(P<0.05)。
2.3护理满意度对比 观察组脑梗死患者总满意率(97.22%)明显高于对照组(75.00%)(P<0.05)。
3 讨论
循证护理理念的采用,可以在对患者体征以及病情变化了解的基础上,完成针对性护理,对于患者住院时舒适度的提升以及住院环境的良好提供均可获得显著效果。此外,对于患者呈现出的情绪过激等现象可以予以专业性引导,对于治疗不利影响因素可以有效规避,从而获得明显脑梗死疾病护理效果。观察本次研究发现,护理前,观察组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同对照组比较差异不明显;护理后,观察组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住院时间以及满意度评定结果均呈现出显著优势,可充分说明循证护理理念应用的可行性。
综上所述,脑梗死患者在接受护理期间,循证护理理念的有效运用,对于患者神经功能缺损评分降低以及护理满意程度的提升,均获得显著效果,最终显著促进脑梗死患者的康复加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