集束化护理对神经外科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护理质量及感染的影响
2019-02-11广东三九脑科医院510510杜爱红范玉滢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510510)杜爱红 范玉滢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本研究已经经过医院伦理学委员会审核:纳入2014年12月~2017年12月神经外科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患者112例分成两组,均56例。对照组实行常规护理干预:男26例,女30例;年龄49~70岁,平均(54.96±3.64)岁;置管位置:颈内静脉16例,锁骨下静脉40例;研究组实行集束化护理干预:男27例,女29例;年龄50~70岁,平均(55.02±3.37)岁;置管位置:颈内静脉17例,锁骨下静脉39例;两组患者病历资料如置管位置、年龄及性别分布等均保持了同质性(P>0.05)。纳入标准:患者均有中心静脉导管置管指征;临床数据完整;病人均能独立思考、正常沟通。
1.2护理方法 对照组:给予常规置管护理干预,主要包括严格无菌操作,穿刺部位的固定和换药,每周更换敷料,按需更换,常规的输液使用及冲封管,保持导管通畅,向患者及家属提供常规的健康教育等。研究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实行集束化护理干预:①选取专科护士为主组建科室静疗小组,拟定统一标准的维护、使用中心静脉导管的操作流程,专人更换中心静脉管道,统一培训使用中心静脉导管工作人员,提高其无菌操作的意识、风险意识及责任感。②加强监测及简化汇报流程,静疗小组包括静疗专科护士、科室负责及晚夜班小组组长,成立微信管理群,24小时无缝隙衔接,严密观察穿刺部位,若有高热寒战等症状时,立即报告医生,导管暂停使用,同时遵医嘱给予对症处理,采取血液标本进行细菌培养。若血培养有细菌,及时拔出静脉导管,并留取导管尖端进行一般细菌及真菌培养。③重点观察导管通畅性,在交接班及为病人输液时应观察、检查置管长度,并使用密闭系统输液及正压接头,对正压接头端彻底消毒,及时更换透明敷料,若有潮湿、松动和污染等现象,则立即更换。④加强健康宣教: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中心静脉导管的注意事项,每日询问患者体温及有无寒战现象,使其协助发现异常情况,出现意外及时报告医护人员。
1.3观察指标 自拟护理质量调查表,评估项目包括敷料更换频率、并发症的发生情况、感染情况、非计划拔管情况、服务态度、问题解决能力等,每一项据按照百分制评分,最终计算其平均值:总评分最高100分,表示护理质量高,评分下降,表示其护理质量下降;统计两组患者置管期间的感染率,感染评估标准为:符合检查项客观指标中的2项或2项以上者可确诊:体温>38℃或<36℃;心率>90次/分钟;呼吸率>20次/分钟或动脉二氧化碳分压(PaCO2)<32mmHg;血白细胞计数>12000/μl或<4000/μl,或未成熟白细胞>10%,典型的白细胞计数是起初降至<4000/μl,然后在2~6小时升至>15000/μl,并且未成熟型明显增加。
1.4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20.0统计数据,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行X2检验。
2 结果
2.1护理质量 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是(91.34±3.34)分,高于对照组的(84.39±4.59)分,其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9.162,P=0.000)。
2.2感染率 研究组的感染率是3.57%,低于对照组的14.29%(P<0.05)。
3 讨论
据报道[1],集束化护理是提高医疗服务质量、改善患者结局的结构化方法之一,可弥补常规护理模式“内容单薄”缺陷,使患者获得全面、系统化的护理服务。同时,可通过分析病人未能获得的集束内相关元素原因,建立行为提高模式,提升护理人员依从性,从而提高其护理质量[2]。我科近年来开始引入集束化护理干预,主要针对导管维护、加强监测及巡视,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制定护理措施,从导管维护、加强监测及巡视,重视对患者及家属的健康宣教等四方面完善护理计划,有效预防感染,并提高护理质量水平。结果提示:研究组护理质量评分高于对照组,且在90分以上,同时该组患者仅有2例感染病例,感染率低于对照组,与对照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证明了集束化护理在提高神经外科留置中心静脉导管护理质量、预防患者感染方面的积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