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承气汤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梗阻的临床护理分析
2019-02-11天津市人民医院300121杨睿
天津市人民医院(300121)杨睿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病理改变为肠管扩张、腹压变化、水电解质紊乱等,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感染等,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了较大的威胁[1]。目前临床主要采取保守治疗联合外科治疗的方法,能够提高临床治疗效果。除了有效的治疗措施外,在围手术期为肠梗阻患者提供有效的护理干预措施,是改善患者生活质量的重要措施。因此,文章选取2016年4月~2018年7月156例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对不同护理方式的应用效果进行观察,报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选取2016年4月~2018年7月156例医院收治的肠梗阻患者,随机将入选156例患者分为观察组(78例)与对照组(78例)。156例患者中有男性患者89例,女性患者67例;年龄为20~71岁,平均年龄为(45.6±4.2)岁。
1.2方法 两组均采取手术联合中医汤药治疗,具体措施为:①术前7d口服大承气汤,配方为芒硝9g,大黄、枳实各12g,厚朴15g,加500mL水煎煮至200mL,分早晚两次服用,连用1周后进行手术治疗;②术前常规禁食禁水,静脉滴注营养液和抗生素,全麻后脐下缘行常规五孔操作并置入腔镜,气腹维持子啊1.2kPa,束带粘连采用超声刀分离,之后采取电凝分离腹壁、网膜,肠粘连分离并剪切处理。
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模式。对照组采取预见性护理模式,具体措施为:①术前护理:术前为患者讲解疾病相关知识,同时协助患者进行各种检查,安抚患者焦虑的情绪,并提高患者对手术的信心,从而确保手术的顺利开展;②术后护理:术后加强患者体温、呼吸、脉搏等方面的观察,同时观察患者有无腹痛、腹胀等症状,若出现异常需要及时通知医生进行处理;及时清理患者的口腔及气道分泌物,同时叮嘱患者平卧时将头偏向一侧,避免吸入性肺炎的发生;遵医嘱给予患者镇痛药物;加强导管管理,避免导管脱落或受压,每天观察引流物质的量、颜色以及性质;恢复排气排便之后可以停止肠胃减压;术后根据患者的情况进行补液,避免水电解质紊乱,同时需要采用抗生素预防感染。首次排气排便后12h可以进食流质食物,但不能食用产气的食物,24h后可以进食半流质食物,然后慢慢过渡至普食。
1.3观察指标 观察两组患者临床疗效以及术后并发症等方面的差异。本次研究临床疗效参照相关文献[2]制定:显效:影像学检查恢复正常,进食、排便无异常;有效:影像学检查发现肠壁水肿、粘连得到改善,进食、排便仍有异常;无效:未达到上述标准。
1.4统计学分析 采用SPSS16.0统计学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
2 结果
2.1两组患者的临床疗效 观察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6.2%,对照组患者总有效率为94.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
2.2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率 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7.7%,明显低于对照组的28.2%(P<0.05)。
3 讨论
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可由多种因素引起,主要病理改变为肠管扩张、腹压变化、水电解质紊乱等,患者表现为腹痛腹胀、恶心呕吐、感染等,可对患者的健康安全造成较大的威胁。肠梗阻是一种常见的急腹症,且在腹部手术患者中具有较高的发生率。该病具有反复发作的特点,对患者的生活质量造成了较大的影响。大承气汤是中医治疗肠梗阻的常用配方,具有泻下去热、软坚润燥、消胀除痞的功效。腹腔镜手术在该病的临床治疗中具有微创、高效的优势,能够避免传统手术对患者机体造成的损伤,具有较高的应用价值。中西医结合治疗能够达到更加理想的效果。同时,为了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本次研究观察组患者采用了预防性护理模式,主要是通过为患者提供有效的围手术期护理干预,从而提高患者对于手术的耐受度,同时加强术后的管理,改善患者的预后情况,从而促使患者早日康复。有效的预防性护理能够帮助患者减轻术后痛苦,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是一种有效的干预措施。本次研究观察中,观察组患者的预后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这说明预见性护理在大承气汤联合腹腔镜手术治疗肠梗阻中具有较好的应用价值。
总体来说,预见性护理在肠梗阻手术患者中具有较高的护理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