免疫学指标检测诊断类风湿关节炎患者的价值分析
2019-02-11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民医院471300仝松利
河南省洛阳市伊川县人民医院(471300)仝松利
1 资料与方法
1.1临床资料 纳入类风湿关节炎患者90例,纳入时间是2017年9月~2018年9月,该组信息:男44例,女46例;年龄为25~59岁,平均年龄为(35.97±4.72)岁;病程是3个月~12年,平均病程是(5.37±1.02)年;同期纳入90名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男45例,女45例;年龄为25~58岁,平均年龄为(36.04±4.15)岁;两组受检者年龄、性别分布等人口资料信息存在同质性(P>0.05),可作对比。
纳入标准:研究组已经X线片、临床症状检查、血清学指标检测等综合诊断为类风湿关节炎,均为发病早期;对照组人群各项指标均显示正常;两组资料信息完整。排除标准:参与本研究前2周服用类固醇激素或者免疫抑制剂者。
1.2检测方法 两组受检者均接受免疫学指标检测,其免疫学指标包括:免疫球蛋白IgG、IgA、IgM,并使用速率散射比浊法检验,仪器是日本东芝提供的东芝2000生化分析仪;类风湿因子采取Array-360监测系统和配套试剂进行定量检测,20U/ml以上者为阳性。
1.3观察指标 统计研究组和对照组之间、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蛋白、类风湿因子检测阳性率差异。
1.4统计学方法 SPSS20.0统计学软件包,统计学差异表示为P<0.05;(均数±标准差)行t检验,(%)行X2检验。
2 结果
2.1观察研究组、对照组之间的免疫学指标差异 研究组免疫球蛋白IgG(14.62±2.18)g/L、IgA(3.94±0.46)g/L、IgM(1.99±0.18)g/L指标水平均高于对照组(5.34±0.87)g/L、(1.95±0.22)g/L、(1.23±0.12)g/L(均P<0.05),且该组类风湿因子检测阳性率是90.00%(81/90),高于对照组的13.33%(12/90),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X2=105.918,P=7.690)。
2.2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学指标变化 研究组患者治疗后的免疫蛋白IgG(14.62±2.18)g/L、IgA(3.94±0.46)g/L、IgM(1.99±0.18)g/L、类风湿因子(45.68±5.48)U/ml指标水平均高于治疗前IgG(6.98±0.91)g/L、IgA(2.48±0.17)g/L、IgM(2.45±0.21)g/L,类风湿因子(25.61±3.47)U/ml且组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论
类风湿关节炎作为一种以关节滑膜炎作为主要病理特征的慢性免疫系统疾病,可反复发作,引起关节障碍,严重时可导致患者残废,而早期诊断、应用抗类风湿病变药物治疗则有助于延缓病情进展,从而改善患者生存质量[1]。因此,各国医疗学者对于类风湿关节炎早期实验室诊断十分重视,而既往血清学指标往往滞后于本病进展,经血清学指标确诊时,患者病情已经有所进展,非最佳治疗时机[2][3]。
鉴于上,有必要探索特异度、敏感度更高的实验室指标,提高早期类风湿关节炎检出率。其中,类风湿因子一项是诊断类风湿关节炎的主要指标之一,敏感度较高,但特异性比较差,在其他自身免疫系统疾病中均呈现阳性,单纯利用类风湿因子诊断容易造成误诊、漏诊。免疫球蛋白IgG、IgA、IgM作为免疫学重要指标,也是人体内免疫抗体,可反映个体体液免疫情况,而结果提示:研究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免疫蛋白、类风湿因子指标水平差异较大,且研究组、对照组之间的免疫蛋白、类风湿因子阳性率也存在较大差异,可见体液免疫参与了类风湿性关节炎的发病过程,且可借助三项免疫球蛋白鉴别类风湿关节炎,并作为治疗效果判定指标之一,弥补了单一类风湿因子检测的弊端,提高对早期类风湿关节炎的诊断准确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