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急性期护理体会

2019-02-11

山东医学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19年5期
关键词:硝普钠急性期夹层

(焦作市第二人民医院,河南 焦作 454000)

近年来,主动脉夹层发病率随着高血压患病人数的增多而呈升高态势[1],该病具有发展快、发病急、高死亡率等特点,病情十分凶险,若救治不及时,24 h内死亡率可达21%[2]。发病在<14 d内为主动脉夹层急性期,该期的治疗及护理对其预后具有重要的影响。本文对64例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的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患者64例,均为本院2017年7月—2018年7月收治的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其中男33例,女31例;年龄33~79岁,平均(56.6±6.7)岁;胸背部存在不同程度的疼痛感,部分患者还伴有大汗、烦躁、休克等现象,通过CTA检查确定为主动脉夹层。

1.2方法 患者入院后,在临床抢救的同时,对其开展针对性的护理措施,具体为:(1)开启应急预案,嘱咐患者卧床静养;入院后24 h心电监护;给氧;建立静脉通道;严控血压;签署知情同意书;行CTA诊断;进入ICU。(2)室内保持整洁、卫生、安静,稳定患者情绪,限制探视,必要时可遵医嘱为患者应用适量睡眠药物。(3)高血压为主动脉夹层的主要病因,血压控制是临床治疗主动脉夹层的关键,短时间内将血压降至(100-120)/(60-80)mmHg,微量泵入50 ml生理盐水+50 mg硝普钠,逐步增大用量,降低血压的同时还能够维持心脑肾等器官的血供。硝普钠现用现配,同时还要避光,微量泵入时需辅以心电监护监测,血压>160/90 mmHg时,血压监测5 min一次,硝普钠用量调整取决于血压水平。降压期间留意患者心率、血压、尿量、神志与疼痛。(4)合理评估患者疼痛强度、部位。突发疼痛时需立刻向医师反馈,及时镇痛,遵医嘱为患者用强效镇痛剂,本组均予以5 mg地佐辛或者是5 mg吗啡,疼痛减轻则提示夹层血肿扩展停止。(5)控制血压的同时口服美托洛尔,维持心率70次/min,早上、晚上、临睡前各服用1次。(6)患者通常保持平卧,护理人员协助患者完成翻身,指导患者在床上排便,以免加重心脏负担。予以低脂、低盐、高纤维、易消化等食物,多餐少时,定量、定时,告知患者保持排便顺畅的重要性,每日晨服蜂蜜水或早晚各用1个香蕉,若患者2 d未排便,遵医嘱为患者开塞露纳肛或口服乳果糖;指导患者床上运动,以防下肢深静脉栓塞。(7)由于硝普钠的应用有可能会引起程度不一的精神症状,遵医嘱为患者停止应用硝普钠,改为硝酸甘油。由于硝普钠应用后或疼痛躁动所致的不良反应,予以右美托咪定,期间注意观察,落实安全教育,由专人陪护,床头交接工作。(8)护理人员耐心倾听患者主诉,予以同情、理解,疼痛减轻后,为患者普及疾病相关知识,介绍治愈的案例,帮助患者树立治愈的信心。(9)并发症护理:夹层撕裂会大大减少有效循环血量,进而引起死亡。对此,护理人员需记密切留意患者全身状况,有无肾动脉缺血引起的无尿、血尿、血便,警惕冠脉缺血所致的急性心梗、脑缺血所致的晕厥,或肢体活动受限等。

1.3观察指标 记录患者并发症发生率,包括血压升高、疼痛、排便不畅;同时在护理前以及护理后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患者疼痛程度,总分0-10分,分值越高越疼痛。

2 结果

2.1并发症发生情况 64例患者中,发生疼痛2例,血压升高1例,排便不畅1例,并发症发生率为6.25%。

2.2VAS评分情况 护理前VAS疼痛评分为(4.6±0.9)分,护理后为(3.3±0.7)分,组间差异显著(t=11.20,P<0.05)。

3 讨论

主动脉夹层是心血管系统中最为高危的一种病症,发病迅猛,且存在明显的疼痛感,预防夹层撕裂加重是急性期护理的关键[3],需要资深的护理人员围绕患者的病情特点,制定针对性、有效的急性期护理细则[4]。本文特此针对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开展了血压控制、疼痛护理、卧床静养、体征检测、心理干预以及并发症护理等措施,结果只有4例患者出现并发症,而护理后VAS疼痛评分为明显低于护理前。提示针对性护理干预大大减少了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并发症,提高了患者治疗安全性。

总之,针对急性期主动脉夹层患者,及时、有效、正确的针对性护理措施是确保患者治疗安全和改善预后的关键。

猜你喜欢

硝普钠急性期夹层
整层充填流动树脂与夹层技术在深楔状缺损修复中的比较研究
KD患儿急性期h-FABP、PAC-1表达与冠状动脉受损的关系
浅谈夹层改造常用设计方法
压缩载荷下钢质Ⅰ型夹层梁极限承载能力分析
硝普钠联合多巴胺治疗心衰合并低血压的疗效
中国缺血性脑卒中急性期抑郁障碍的性别差异
分析硝普钠治疗高血压急性心力衰竭的护理干预
硝普钠与多巴胺和呋塞米合用治疗顽固性心衰疗效观察
MRVE夹层梁随机振动的最优跳变参数控制
注射用硝普钠与葡萄糖注射液配伍稳定性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