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研究
——基于新发展理念视角的思考

2019-02-11罗俊梅周明星

关键词:少数民族精准民族

罗俊梅,周明星

(1.西南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130;2.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四川 成都 611756)

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为核心的五大发展理念首次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中被提出。尔后,在党的十九大上,习近平同志强调“发展是解决中国所有问题的基础和关键,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必须坚定不移地贯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1],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的关键新抉择、科学新战略、现实新回应、时代新要求、复兴新思路,不断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提供了新的动力引擎。《“十三五”时期贫困地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规划纲要》首次将“文化扶贫”作为支持我国贫困地区公共文化发展的一项重要战略任务,《“十三五”时期文化扶贫工作实施方案》将“文化扶贫”工作提升至国家重要战略高度。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因“区域资源禀赋较差、经济基础薄弱、获取外部支持较少,发展理念、文化观念、宗教信仰、生活方式、生产方式独特”[2]等因素,致使文化贫困的成因复杂多样,民族群众的内生动力与自我效能感相对较弱,精神生活质量有待提高,亟需通过文化精准扶贫补齐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短板。“文化精准扶贫”主要是指通过提高少数民族人民群众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增强其自我脱贫的“造血”能力和潜在机能,为少数民族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最终实现物质与精神的双向脱贫,实现“人的自由全面发展”[3]。推进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的有效实施,赢得“文化脱贫”攻坚战,既要“贵在精准,重在精准,成败之举在于精准,全过程都要精准”[4],又要通过新发展理念科学指导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实现文化减贫与脱贫。基于此,对新发展理念视域下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价值意蕴、存在困境、路径选择进行分析、研究、探讨、透视,价值意义重大。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价值意蕴

新发展理念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思想指导和价值引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5 个维度从不同层面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提供了动力源泉、科学诉求、品质要求、有利条件、价值旨归等基本逻辑遵循。

(一)创新发展: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动力源泉

创新是中华文化源远流长的宝贵精神财富,是时代精神的核心与民族进步的灵魂,也是国家和社会繁荣发展的不竭动力。“科技的进步与创新发展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决定性力量”。[5]创新驱动战略是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实践的重要内容构成与动力契机,是加速和驱动社会发展前进的重要动力。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精准扶贫实践需有效发挥“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的思想武器作用,创新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方式方法,通过目标创新、内容创新、识别创新、管理创新、施策创新、制度创新、模式创新、机制创新、体系创新等全方位、全过程的创新手段汇聚综合创新的合力,不断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增添新动能。通过创新的方式方法精准识别贫困主体与致贫原因,摸清‘病灶”、找准“病根”、靶向治疗,消除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中的痼疾,破除文化精准扶贫过程中的各类藩篱,激发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发展的内生力与源动力。

(二)协调发展: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科学诉求

协调是矫正失衡、失调发展的重要手段,协调发展是国家与社会健康运行和持续发展的内在要求与工作品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是集致贫原因、贫困主体、扶贫举措、扶贫成效、扶贫体制机制等诸多环节为一体、多要素交织组合、具有高度整体性的“文化铸魂”巨系统工程。如何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巨系统工程科学有效地推进发展,事关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全局成败,更关系到中国人民群众文化素养整体提升的大局。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既要运用系统思维和科学方法,协调文化精准扶贫各要素、各系统、要素与系统、系统与环境的关系,正确把握和处理文化精准扶贫中的各类矛盾与问题,增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协调性与整体性,又要全盘统筹、科学规划、系统设计,注重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内外部各要素之间的协调优化,实现文化精准扶贫多重环节与各项内容的协调并进、平衡发展,最大限度地提升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成效,激发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多元主体协同并进、共同发力,汇聚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气势磅礴之力。

(三)绿色发展: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品质要求

“绿色是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体现”[6]14,绿色发展既是判断社会全面发展的重要指标,也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底色标准与基线。绿色发展理念不仅是实现人与自然环境协调可持续发展的创新发展理念,也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重要科学品质。打造积极、健康、向上的文化生态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内容构成,贯彻绿色的文化生态发展理念是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减贫脱贫的关键一环,要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树立文化生态意识,高质高效地利用当地有益文化资源,加强民族群众对地域优秀民族文化的传承与保护。此外,绿色发展也是一种积极的文化扶贫理念,全面贯彻绿色发展理念,遵循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规律,因地制宜、因时而进、因势利导、因势而为,尊重民族地区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以人民群众的物质与精神需要为落脚点与出发点,做到尊重主体与彰显个性兼顾并重,突出对人民群众的人文关怀与心理疏导,注重文化扶贫的有效性,营造良好的文化扶贫生态环境与绿色氛围。此外,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需注重文化生态建设,平衡“绿水青山”与“金山银山”的关系,打造民族地区的绿色生态系统,夯实民族地区绿色发展的基线。

(四)开放发展: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有利条件

开放发展是当今世界发展的大势所趋与新时代我国文化发展的必然选择。在经济全球化、区域发展一体化、文化多元化纵深发展的新的历史条件下,我国的文化扶贫事业也应顺应时代潮流,在与时俱进中树立开放发展的新姿态,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际,既发挥自身文化扶贫实践特色与独特优势,又积极借鉴吸取国外文化扶贫的有益经验,“以它山之石攻‘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之玉”,统筹内外发展大势,实现内外联动,有效拓展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空间与平台,打造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新格局。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需要全面贯彻开放发展理念,强化文化扶贫开放意识,明确文化扶贫开放思路,在与其他地区的对话交流中建立起协调开放的文化扶贫工作新格局,促进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发展,在开放发展的视野下打造科学有效的文化精准扶贫体系,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助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提质增效。

(五)共享发展: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价值旨归

共享发展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根本价值旨归。共享发展必须坚持发展为了和依靠人民,发展成果应由人民共享,“使全体人民在共建共享发展中有更多获得感”[6]15,共享共建理念是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重要理论指导,“贫困人口既是扶贫工作的起点,也是扶贫工作的归宿”[7],坚持共享就是要抓住“文化贫困主体”的中心,从新时代少数民族文化发展现状出发,全面了解民族群众对文化生活的实际需求,切实增强民族群众的文化获得感与幸福感。新时代各少数民族地区需立足于人民群众对新时代美好文化生活的新期待,积极开展文化扶贫经验相互借鉴与交流活动,转变和改善民族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和精神风貌,综合提升少数民族群众的科学文化素养,协同培育创新型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队伍,探索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新模式,不断提高文化精准扶贫的科学性、实效性、针对性与可持续性,通过对共享共建价值旨归的追求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创造有利条件。

二、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困境的多维审视

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高度整体性的系统工程,需全面规划、科学统筹、多方考量、整体提升,更需立足于实际,摸清精准扶贫实践的“病灶”、找准“病根”,瞄准“靶向”,才能对“症”下药。

(一)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主体与致贫原因的识别有待优化

精准识别是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有效开展的前提基础,更是对提高文化扶贫效率的有效回应。文化贫困概念的界定具有多维性和复杂性,大量论据表明,“人文贫困”的度量与识别并不是一个伦理问题,而是一个描述性问题,是内外因素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必然结果。少数民族群众众多,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差异显著,文化贫困程度、文化资源禀赋、自然地理环境、民族群众文化习惯、文化资源开发条件等方面各不相同,增加了文化贫困主体与文化致贫原因的有效识别难度。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精准扶贫制度的设计方面存在一定的漏洞和缺陷,如“大水漫灌”式的文化扶贫方案、日趋偏离的扶贫目标人群,导致部分民族地区的文化贫困主体受益较少,文化扶贫中“不扶弱偏扶强”“不帮穷却帮富”的现象突出,致使文化扶贫资源的供给不能有效满足民族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供需矛盾对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制约性日益增强。例如:“国家审计署通报的广西壮族自治区马山县违规认定3,119 名扶贫对象问题,集中反映了广西壮族自治区扶贫工作不精不准、大而化之的缺陷”[8],少数民族地区在文化精准扶贫实践中亟需精准有效识别文化贫困主体和文化致贫原因,打好文化精准扶贫中的“第一战役”,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识真贫”与“扶真贫”。

(二)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有待转变

思想价值观念具有重要导向作用。少数民族地区存在自然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生产生活条件较差等现象,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常年生活闭塞、缺少与外界的交流互动,思想价值观念保守落后,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群众固守传统民族“亚文化”,排斥外界多元文化。其主要原因在于:一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缺乏主动学习的习惯与动力,对国家与社会发展持冷漠态度,个人文化素养不高,知识贫困和能力贫困现象严重;二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安土重迁”的思想根深蒂固,满足于现有生活状况,缺乏积极向上的动力与行为实践,不求上进、“等、靠、要”等消极思想严重,部分少数民族群众因宗教信仰、民族文化习惯、民族群体规范与行为模式不同等,听天由命、坐以待毙的消极人生观削弱了民族群众“穷则思变”的内生动力,加剧部分民族地区“文化贫困”的恶化程度;三是“互联网+”的时代潮流下,部分少数民族群众难以适应外界的迅速发展,落后于智能化的时代潮流,部分少数民族群众惯于按照传统思维和旧有方式传承民族文化,阻碍民族文化实现创造性转化与创新性发展。

(三)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的发展有待完善

“政治、法、哲学、宗教、文学、艺术等的发展都以经济发展为基础,但它们又互相作用并对经济基础发生作用”。[9]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位于沟壑纵横、地势偏远、自然灾害多发的山区或丘陵地带,自然生态环境脆弱,因而致使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在可持续发展方面面临极大挑战,发展条件和资源的约束性较强。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区位条件较差,民族群众自我发展能力弱,公共文化资源配置不均,公共文化资源使用率较低,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备,部分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供需缺乏精准对接,文化“供给”与“需求”错位现象突出,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落后;另一方面,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因在技术、融资、人才、管理等方面的先天性不足和后天性薄弱等原因,部分民族文化产业发展起步较晚、发展体量不大。尽管近年来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增速明显,民族文旅业、民族节庆业、民族演艺业等发展迅速,形成一定民族特色,但由于观念错位、生产消费行为各异、创新性不足、文化产业管理不到位等原因,部分民族文化产业在有效依托各民族特色文化快速发展的同时,文化生态恶化、文化发展动力不足、文化特色内涵消退等问题凸显,致使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面临诸多困难与挑战,亟需完善、优化、提高。

(四)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传承人才有待培育

民族文化是一个社会生存与发展的精神纽带,少数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创新不仅是人民生存与发展的精神根基,也是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动力源泉。“各少数民族对中国的历史都作过巨大贡献。其中汉族人口多,也是长时期内由许多民族混血形成的”。[10]少数民族群众不仅是传承、保护和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主体,也是民族文化实现创新性发展的智库支撑。究其原因,一是部分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与文化教育事业发展落后,民族群众知识能力贫困现象严重,文化素质有待提高;二是部分少数民族文化艺术和文艺技巧面临失传风险,传承保护民族传统文化“后继无人”的局面愈发突显;三是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人才外流”现象较为严重。少数民族地区的部分青少年深受西方外来文化、多元网络文化等的影响,持有民族文化“无用论”“过时论”的观点,少数民族文化在时代潮流中日渐“失语”“失声”“失色”,民族文化记忆日益“褪色”,日益遭受外来“亚文化”的侵蚀,甚至是陷入“反文化”的泥潭。文化传承人才是民族传统文化的拥有者、传承者与创造者,人的因素对实现民族文化的创新发展至关重要,打造文化传承人才队伍是文化精准扶贫实践中的重要内容,亟需引进和培育少数民族地区全能型的文化传承人才。

(五)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精准扶贫体制机制亟需健全

体制机制为行为实践提供重要保障。2014 年5 月,国务院扶贫办与六部委联合印发的《建立精准扶贫工作机制实施方案》指出:“通过对贫困户与贫困村的精准识别、精准帮扶、精准管理和精准考核,引导各类扶贫资源优化配置”[11],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精准扶贫工作需从“精准识别、帮扶、管理与考核”4 个方面因地制宜地做出具体制度安排和全面部署,建立健全文化精准扶贫体制机制。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应有效借鉴精准扶贫工作的典型经验,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实际,实现文化减贫与文化脱贫。例如湖北省长阳土家族自治县采用“四看四算”的精准识别方法、四川省巴中市通江县通过“十步工作法”精准识别文化贫困户、甘肃省渭源县采用“六大工程”开展精准扶贫工作、贵州省铜仁市采取“三级联动”推动建档立卡工作、完善文化精准扶贫中的分层级、分对象精准考核体系等,建立健全文化精准扶贫激励机制、监督管理机制与考核评价机制,切实提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主体的自我发展能力,鼓励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为积极实现文化脱贫与减贫不懈奋斗,真正激发民族群众实现“文化脱贫攻坚”目标的内在动力。

三、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路径选择

新发展理念是一个有机的整体,指导与引领着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开展,汇聚着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气势磅礴之力,对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开展文化精准扶贫工作具有重大价值意义。

(一)精准有效识别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致贫原因

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要以新发展理念为指导,牵住文化精准识别的“牛鼻子”,打破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瓶颈。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致贫原因复杂多样,成因各异,需创新精准识别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的方法与手段:一是全面透析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与发展现状,科学分析其文化致贫原因。“中国的贫困问题除了收入贫困以外,还存在知识贫困和人力贫困的现象”[12],积极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致贫原因研究智库。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的深层次原因在于民族地区自身的文化发展能力薄弱,如文化发展机会欠缺、文化发展权利被“先天性剥夺”以及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的制约等。加大政府对民族地区文化发展所需的制度、资金、技术和数据等各方面的支持力度,高薪聘请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研究相关的研究员或专家学者对各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致贫原因进行科学分析、研究总结和横纵比较,从根源处挖掘、探索和分析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致贫缘由、成因和现状。二是精准识别文化贫困主体。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的重要原因之一在于与日俱增的文化贫困主体数量。部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群众因受教育程度较低、文化知识素养贫乏等“内因”和地理位置、自然条件以及交通与通讯的不便等“外因”的交织组合致使部分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程度加深,亟需精准有效地识别文化贫困主体,构建文化贫困主体的动态识别机制,“形成一种‘多方参与、自下而上、内外联动、动态管理’的实践运行机制”[13],确保少数民族地区精准识别文化贫困主体的高效性和科学性。三是科学构建“互联网+精准识别”新模式,综合依托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对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致贫原因、文化贫困主体和文化发展的历史与现状进行数据采集、模型构建、实时观测和科学分析,实现对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动态追踪和数据调查,不断提高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致贫原因的可靠性、科学性和真实性。

(二)合理转变少数民族群众的思想价值观念

新发展理念是指导少数民族群众革新思想价值观念、转变思想价值理念、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实践有效开展的重要理论武器。“改造贫困文化是消灭贫困的前提基础,只有使人抛弃了贫困文化,如不求进取、自暴自弃、宿命论等价值观而接受了新文化,贫困才有可能走向灭亡”。[14]由此,亟需实现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思想价值观念科学合理的转变:一是提高民族地区政府和文化扶贫工作领导小组对科学文化教育的扶持力度。制定出台相关奖助政策,成立少数民族特色文化科研中心,加强少数民族群众对本民族文化发展历史沿革的了解、学习和研究,积极提升民族群众对优秀传统民族文化的认同感与自豪感;科学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利用网络平台和科技力量加强对中国各民族文化的认可、宣传和保护,既大力推进本民族文化迅速“走出去”,又热情欢迎和支持其他各少数民族文化“引进来”,在各少数民族文化的相互交流和融合中转变民族群众对我国民族文化的认知态度和理解程度。二是积极引导少数民族群众合理使用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和官方学习网站、微博微信等移动应用程序进行学习,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及时了解民族文化的最新发展动态,定期召集民族群众举办民族文化知识讲座、民族文化展览会,帮助少数民族群众主动适应“互联网+”时代,学习新知识、新理论和新技能,在文化精准扶贫中不断顺应时代发展潮流。三是积极成立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志愿者宣讲团。积极招募当地青少年和外界谙熟少数民族文化的志愿者,通过他们与少数民族群众面对面的交流、学习和互动,帮助少数民族群众更深入地认识和学习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沿革和如何正确地传承、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和传统民族工艺,既从外部“输血”实现少数民族群众思想观念的更新和转变,又从内部“造血”激发民族群众传承和保护民族文化的加速力和驱动力,在增强民族群众文化自信心和文化认同感的同时实现双管齐下的文化扶贫新目标。

(三)积极打造少数民族地区绿色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

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取得实效的关键一环是打造绿色生态的民族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绿色发展理念是指导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科学理论武器。因此,要积极推进民族地区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的发展改造与转型升级,夯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工作的绿色基石:一是均衡配置、有效协调民族地区的公共文化资源,因地制宜地增设齐全完备的公共文化基础设施。通过汇集少数民族地区人民政府、文旅发展部、文化精神扶贫工作组、支部书记和村干部等各级人力、物力、财力资源和多方力量,建立少数民族地区“点对点、户对户、组对组、村对村”式的文化帮扶模式,提高少数民族地区各类特色文化资源的利用率和使用率,实现少数民族地区文化领域中的“扶真贫和真扶贫”,打通公共文化领域“最后一公里”。二是利用“互联网+文化扶贫”,立足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实际,因地制宜地开发少数民族文化网络新资源,将各少数民族的传统节日、经典故事、礼仪、习俗和文化艺术活动等文化资源进行整合并转换开发为网络视频、卡通动漫、微电影等网络文化产品,再通过“两微一端”平台、广播站、电子银屏等平台实时传送,助力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产业的蓬勃发展。三是积极发展少数民族地区特色文化产业。借助少数民族特色文化和中华民族传统优秀文化的有效融合,创新发展民族创意文化产业,培育一批优秀的少数民族龙头文化企业,扩展少数民族文化产业的文化价值链,提升少数民族核心文化产业竞争力。四是利用各少数民族文化官网、贴吧、论坛、微型公众号和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研究院、少数民族文化研究中心等平台实时关注少数民族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发展动态与最新进展,加强各民族特色文化之间的相互学习、沟通与交流,在积极推动少数民族文化事业与文化产业全面发展升级中实现民族文化的“外进内出”。

(四)科学培育少数民族地区新型文化传承人才队伍

培育一支优良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队伍是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重要智力源泉。文化致贫原因多种多样,但人的原因具有根本性和决定性的意义,“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15]打赢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攻坚战”,既需要开放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也需要制定、贯彻和落实与时俱进的新时代人才发展战略,以开放的视野积极打造一批综合素养高、业务能力强、精明能干的民族文化传承人才智库:一是积极借鉴其他少数民族地区培育民族文化人才队伍的有益经验,通过民族文化人才培养座谈会、经验分享交流会、培育模式研讨会等方式,强化少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队伍的培育、发展和打造,真正打破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人文贫困”的恶性循环,遏制少数民族地区文化传承人才队伍中的“马太效应”现象;二是利用“互联网+文化人才培养”,创新民族文化传承人才队伍的培育模式。利用互联网技术,大力推进少数民族地区智慧校园建设,构建集资源、教学、学习、实践于一体的少数民族文化网络教育教学平台;借助听书类的移动应用程序平台,聚焦少数民族优秀文化或特色文化录制民族文化音频或视频,打造一支精细化的民族文化新型传承人才队伍,为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实现“量的积累”和“质的飞跃”并提供智库保障。三是加强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在科学文化知识和各项技能方面的理论武装。利用“互联网+民族文化教育”,定期举办少数民族文化知识和传统文化技艺的培训,通过“两微一端”、官方网站、微信公众号等开设民族文化网络在线教育学习课程,降低部分少数民族文化“后继无人”的负面影响,改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贫困”代际传递的不良现状。四是积极培育一支高素质的复合型文化传承人才队伍。通过“精准对接”和“对口帮扶”相结合的方式,将民族文化企业与文化传承人才“合二为一”,培育一支谙熟民族文化历史、精通民族文化知识的传承人才队伍,坚定少数民族群众脱贫去困的信心和决心,推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的文化扶贫与脱贫工作迈上新台阶。

(五)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体制机制

“共享发展的价值旨归就是尽可能地为广大人民群众带来更多福祉,激发全民投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热情,共同分享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成果”。[16]打赢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攻坚战”,需要共享发展理念的积极引领,构建科学的体质机制:一是利用“互联网+信息共享”,积极推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信息共建共享机制的建立与完善。通过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综合管理部门、政务部门购买公共文化服务与搭建第三方力量科学参与平台的有效融合,构建全方位的文化精准识别、施策、评估与管理共享机制,有效克服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信息的不对称问题,提高文化精准扶贫效益。二是利用云计算、大数据和人工智能等互联网技术,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管理与监督机制,加大文化精准扶贫投入力度,完善文化扶贫动态管理体制,建立文化精准扶贫监督检查制度、文化精准扶贫监督信息库与社会监督机制,分层级、分类别地构建日趋完善的文化精准扶贫监督管理体系。三是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实际,建立健全体系完备、内容丰富、标准合理的文化扶贫考核评价体系,推动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扶贫有益经验和考核评价内容标准、方式方法的交流共享,积极落实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工作责任与目标要求。将文化精准扶贫工作纳入各级部门年度责任制目标考核体系,从领导认可度、责任落实、文化扶贫举措、扶贫工作绩效、群众满意度等多方面进行考核,细化工作要求,突出结果导向。四是立足于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建设和发展实际,构建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共享激励机制和共享奖惩制度,完善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领域中的各项规章制度与工作条例,优先鼓励、支持和奖励在文化精准扶贫实践中表现突出、业绩出色、率先脱贫的少数民族贫困区、贫困村、贫困户以及扶贫工作人员和团队,并在全国文化扶贫工作中予以表彰,分享优秀文化脱贫成果经验,建立健全完善机制为新时代少数民族群众实现文化脱贫“保驾护航”。

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是一项纷繁复杂的整体性系统工程,不仅需要国家脱贫攻坚战略的全面部署和精准落实,还需要少数民族群众以主人翁意识全程参与和扎实推进文化精准扶贫工作,更需立足于民族群众在新时代的美好文化生活需求,“坚持问政于民、问需于民、问计于民,迈开步伐,进行力量的整合”。[17]通过分析、研究、探讨、透视以新发展理念引领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实践规律与内外逻辑,明晰新发展理念指导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的价值意蕴,补齐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发展领域的各项“短板”,巧借“创新驱动、协调并进、绿色保障、开放融合、共享共建”五位一体“组合拳”的多元合力,实现少数民族地区内部“造血”与外部“输血”的统一融合发展,助推新时代少数民族地区文化精准扶贫实践的突破式推进和超越型发展,逐步提升少数民族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的认同。

猜你喜欢

少数民族精准民族
我们的民族
精准防返贫,才能稳脱贫
一个民族的水上行走
我认识的少数民族
精准的打铁
多元民族
精准扶贫 齐奔小康
精准扶贫二首
求真务实 民族之光
少数民族治疗感冒的蕨类植物(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