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华传统美德现代心理调适意蕴探析
——对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讲话精神的思考

2019-02-11余文好

关键词:传统美德困境心理

余文好

(福建商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福建 福州 350012)

一、引言

习近平总书记自2016 年12 月主持召开全国高校思想政治工作会议后,仅隔两年三个月,又主持召开了全国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这么密集的两场全国性的思政专题会议,是建国以来历史上所没有过的,足以说明了党和国家是何等重视思政课,令新时代的“思政人”倍受鼓舞,也为我们构建美好思政课指明了方向。习近平总书记在座谈会上强调:“中华民族几千年来形成了博大精深的优秀传统文化……为思政课建设提供了深厚力量。”[1]毫无疑问,中华文化的精髓就是中华传统美德,它不仅是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的组成部分,更是积淀在全体中华儿女的思想意识和行为规范里,对人们的现实生活产生制约和影响作用。[2]作为新时代的“思政人”,思维要新,视野要广,学会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有知识视野、历史视野,把中华传统美德讲明白、讲清楚,并结合现代心理学知识丰富课堂教学内容,给学生深刻的心理体验。我们认为,国学心性修养对人们的物欲、情欲等心理之困的解决有着现实意义,从心理学角度来认识中华传统美德,不愧是别开一面。

众所周知,伦理学学科具有悠久的历史。心理学在未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之前,则是孕育在哲学、伦理学之中。如此说来,伦理学与心理学本是“一家人”,如何能把二者分得一清二楚呢?当前,伦理学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又一次与心理学相遇相融,即实验伦理学(Experimental Ethics)。有学者指出,实验伦理学解释的是哲学中有关伦理学的问题,与以往的道德心理学不同,伦理美德与伦理规范分别对应不同的心理机制。[3]事实上,培养美德的整个过程也就是营造美好心理的过程。因此,在《思修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传承中华传统美德”章节中可以适当扩展课外知识,实现价值性和知识性相统一,给学生心灵埋下真善美的种子,落实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

二、中华传统美德现代心理调适意蕴

新时代,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是我国社会的主要矛盾。美好生活,人人向往之。随着现代科技的进步和生产力的发展,如何能够享受美好生活?某种意义上说,不仅要有强壮的身体,更要有健康的心理。当前,身体功能的增强和战胜疾病的攻关,凸显了自我心理调节的特殊意义。中华传统美德心理调适意蕴永放光芒,孔颜乐处、义以为上、仁者爱人、自强自省、慎独自律等传统美德对国人尤其是大学生的需求心理、名利心理、交往心理、困境心理、网络心理有着满满的正能量诠释,能够有效助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实现。

(一)孔颜乐处——需求心理调适

孔子对他的弟子颜回十分称赞,即“贤哉,回也!”(《论语·雍业》)颜回吃的饮食很粗陋,居住的地方也很偏僻,一般人都难以想象也无法忍受,但他却不改其乐。显然,“孔颜乐处”就是指安贫乐道,要注重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从而给自己带来最大快乐。孔子本人也是这样践行,即“曲肱而枕之”,把不义之富贵看成浮云一样,一文不值。后儒们尽情发挥注重精神追求的孔颜乐处。孟子提出的“贫贱不能移”之“大丈夫”精神。西汉扬雄则认为,“怀金”之乐还不如颜氏子之乐,因为“怀金”之乐仅是表面上的“乐”,而颜氏子之乐则是内心真正感到“乐”,可见,“怀金”之乐到底比不上颜氏子之乐。宋明时期,孔颜乐处内含立志、自警、保持廉操之寓意。如朱熹说:“胸中泰然,岂有不乐!”(朱熹:《朱子语类》卷三十一)在朱熹看来,要做到胸中泰然,与大自然融为一体,生活需求必须保持乐观心理,不可过多追求物质利益。对于今天而言,良好需求心理的培育离不开孔颜乐处的践行。

随着改革开放的逐步深入和经济全球化的到来,向往美好生活,物质需求呈现多元化趋势,但无论何时何地都必须处理好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之关系。因此,新时代的孔颜乐处要赋予新内涵。一方面,除了古人所说的艰苦环境下勇于精神追求外;另一方面应当强调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尤其是反对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以及攀比之风。建国前夕,伟大领袖毛泽东曾提出两个“务必”,其中之一就是务必保持艰苦奋斗的作风。[4]我国精准扶贫虽然已经实施了6 年,但仍然存在不少的贫困人口,还有1,000 多万人。对此,孔颜乐处精神异常重要,要相信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能力,在实践中以对知识、技能的追求化作奔小康的动力,在生存保障基础上以积极乐观的心态脱真贫,真脱贫。事实上,艰苦奋斗、勤俭节约不仅体现了一种生活态度,而且折射了一种心理倾向。为了避免迷失自我,绝不可追求过度的物欲,因为“成由勤俭败由奢”。换言之,生活在新时代的大多数国人,面对物质产品富足时更要勤俭节约,自我警醒。但一些人却注重享乐、铺张浪费、挥霍钱财,炫富现象时有发生。现代心理学很重视情绪研究,所谓情绪是指客观事物与人的需要之间的关系,反映的不是客观事物本身,并且是一种由神经生理、肌肉变化和现象学的因素组成的复杂的过程,包括否定性情绪、肯定性情绪。[5]240因此,通过正确认识生活需求,弘扬孔颜乐处美德,以科学的现代生活方式培养肯定性情绪,努力处理好物质需求与精神需求关系,进而保持良好需求心理。

(二)义以为上——名利心理调适

人类对义利理欲的追求是从动物界分离出来以后便萌发了。事实上,对义利理欲关系的论辩始终伴随着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墨家认为义有利于人民和国家才可贵,“天下莫贵于义”。儒家义利观的核心要义就是以“义”为准绳对求利加以节制,强调“义以为上”和“见利思义”,当然,也并非只讲义不讲利,只是不取非义之利。孔子强烈反对不义之财尤其是与天下之公利相矛盾、相排斥的“私利”,孟子在鱼和熊掌不可得兼情况下,舍生而取义。到了汉唐时期,汉儒董仲舒坚持“义以养心”“利以养体”的义利观,他指出,如果把“义”与“利”进行比较,“利”不“贵”而“义”是最“贵”的,事实上就是承接孔孟的义以为上的思想。在宋明时期,理欲之辩代替了义利之辩,在朱熹“存理灭欲”论影响下,一定程度上使重义轻利思想极端化,但不可否认的是大部分宋儒们仍然继续坚持义以为上思想。明末清初,早期启蒙思想家们提出“理存于欲”,强烈反对“存理灭欲”,始终坚持义以为上的主流思想。

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今天,一部分人“利”字当头,为追求利益不择手段,唯利是图,道义何在?只有坚持“义以为上”,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才能有序和谐稳定发展。现代心理学显示,价值观是个性心理结构中最活跃的因素,是个性倾向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价值观是区分客观事物的好坏并指导行为的心理倾向系统。[5]312价值观的重要内容包括名利观与义利观。党员干部的腐败现象,就是义利观的扭曲。网络购物的欺诈,目的是急于求利。大学女生同意“白毛女嫁给杨白劳”的观点以及有些大学生编造理由骗取助学金、考试舞弊“争取”奖学金等,看重的是金钱,见利忘义,不知廉耻。还有当前热播的一些娱乐相亲电视节目,部分青年崇尚“宁愿在宝马车里哭,也不愿在自行车上笑”以及两个年轻人经过几个简单问题的拷问就牵手等,把情感与赤裸裸的金钱关系划上了等号。不言而喻,当下流行的炫富、高富帅、白富美、富豪榜等“富”在其中的词语,已对一些国人的价值观产生了重大影响。简言之,一旦患得患失,专注名利,心理就会扭曲。相反,如果心中坦荡,看淡名利,则问心无愧,“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是也。因此,在利益多元化、复杂化的今天,应当权衡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眼前利益和长远利益、暂时利益与永久利益,并始终坚持国家利益至上。当然,急于求利、唯利是图之人的最终下场是极其可悲的,除了无“利”可言外,还会身败名裂。义以为上的传统美德,促使人们在利益面前淡定,及时化解处理名利关系的心理矛盾。

(三)仁者爱人——交往心理调适

早在先秦时期,儒家、墨家等较全面地阐释了“仁”。孔子赋予“仁”丰富的道德内涵,并全方位论述了自爱、忠孝、克己等美德及其规范。因此,“仁”被儒家视为“全德”。孔子最早是把“仁”解释为同情、关心并爱护他人,即“爱人”。之后,他在《论语》系列表述中赋予“仁”更多的道德内涵。如“己欲立而立人,己欲达而达人”(《雍也》),“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颜渊》),“巧言令色,鲜矣仁”(《学而》)等等。众所周知,墨家主张兼爱,提出“三视”即“视人之国若视其国,视人之家若视其家,视人之身若视其身”,不难看出,墨家要实现的美好社会是“天下之人皆相爱”。亚圣孟子继承和发展了仁爱思想,提出“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先秦之后,后儒们并没有停止对仁爱思想理论的阐释,而是更加扩展了“仁”的内涵,如“仁之法,在爱人,不在爱我”的董仲舒、“民,吾同胞;物,吾与也”的张载等等。还有朱熹,作为理学集大成者,他认为仁是“爱之理,心之德”。晚清时期的康有为则把“仁”与“大人”“小人”相联系,即“是故其仁小者则为小人,其仁大者则为大人。”从根本上说,古人的仁爱提倡与人为善,善待他人,人与人相爱,互相尊重人的价值,也是我们今天正确处理人际关系的重要原则。

马克思说过,人的本质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并不是单个人所固有的抽象物。[6]人是社会中的人,必然要与他人交往。心理学研究除了关注个体心理现象之外,还要对群体的社会心理现象进行研究。实现个体心理与群体心理的融合的唯一途径是交往。实际上,决定一个人成功与否的重要因素包括智商(IQ)和情商(EQ)两方面,其中,人际关系就属于情商(EQ)的范畴。因此,良好的人际关系是一个人走向成功所不可或缺的因素。换言之,和谐人际关系是个人事业发展的重要保障。一定程度上说,人脉充分衡量了一个人的交往能力,这是在与各式各样、形形色色的人打交道过程中逐步构建起来的人际关系。当然,人脉不好甚至人际关系不和谐,其负面影响是显而易见的,如,与大好的商机擦肩而过、大学生寝室关系不融洽、中学生校园暴力事件的发生等等。究其原因,最根本的在于缺乏“仁爱”精神,没有建立和谐的人际关系。尤其是当代青少年多为独生子女,习惯于被人宠爱,在交往中,以自我为中心,个性张扬,唯我独尊,一旦遇到交往矛盾,便害怕交往,自我封闭,进而造成交往心理障碍。互相尊重、与人为善、平等待人是“仁爱”精神的内在要求。仁爱带来和谐与团结,使个性心理与群体心理达到最佳融合,是突破人际交往心理障碍的润滑剂,并能够从根本上避免如医患暴力冲突、复旦投毒案等悲剧的发生。

(四)自强自省——困境心理调适

自强不息,是中华民族自古以来的传统美德。自强进取不仅要自胜自立,更要改革图强。古人认为,天道运行强健不怠,永不停息,君子也应像天道一样强健,即“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周易·乾》象辞),“易,穷则变,变则通,通则久”(《周易·系辞下》)。在面临困境时,必须进行变革或革命,改变境况。尤其要深刻领会“自胜者强”的精神实质,通过战胜自己的弱点、缺点,使自己更加强大。在逆境、困境中,“自胜者强”显得十分重要。在古人看来,功成必自强,不自强难功成。还有刘禹锡的“天人交相胜”思想,即人能够“治万物”,暗含着自强的前提条件。自省,是古人自强过程中不可忽视的环节。孔子的“见贤思齐”,对后人产生十分深远的影响。孟子提出了“自反”“反求诸己”的思想。宋明时期以后更是用“省察”来表示自省的思想,如王守仁所说的“省察是有事时存养,存养是无事时省察”(《王阳明全集》卷一《传习录上》)。古人强调在自强过程中永远不要忘记自省,即自我反省、自我省察,尤其是在困境中的时候。

如今,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全面深化改革已进入攻坚阶段,不仅要破解经济发展中的体制性、结构性矛盾,更要啃硬骨头、涉险滩、过深水区,这些都是当前经济建设中的“硬战”,不改革就是死路一条。事实上,改革是一把双刃剑,在带来利益好处的同时,也带来了值得深思的问题,如失业、下岗、利益分配不均、贫富差距拉大等影响人们美好生活的实现,使国人面临较多困境。遭遇挫折、陷入困境,实乃正常不过,如何从心理上战胜挫折与困境,至关重要。面对困境,怨天尤人、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这是弱者的表现。困境来临,关键是内因,即当事者本人去面对,并在自省自强中内聚力量。只有强大内心,激发正能量,才能在困境中披荆斩棘。以就业创业为例,近些年,就业形势严峻,光是大学毕业生每一年都接近800 万,必然导致部分人在就业中不如意,甚至被拒绝接纳而找不到工作,创业更是不易,公司倒闭、破产,创业失败案例层出不穷。“意志过程”是心理学的一个重要概念,何谓“意志过程”?即一个人在意志行动中根据预先设定的目标支配和调节行动,不断克服困难,最终实现预定目标的心理过程。[5]269显然,这个“意志过程”与自省自强有着密切联系。综合而言,每个人平日要经常反省自己的思想和行为,严于自我批评,并及时改正自己的缺点与过错。在困境的特殊情况下更要冷静思考,分析原因,找出问题所在及解决的方法,并在自省中自强,沉着而为,迎难而上,不断冲出困境。对于人的一生来说,困境无时不有,无处不在,而自省自强则是摆脱现实困境与祛除心理障碍的锐利武器。

(五)慎独自律——网络心理调适

慎独是指一个人独处的时候不要产生违背道德的思念或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保持真我,时刻注意自己的内心和行为。[7]换言之,就是不要因为别人不注意或者不在场而做出不符合道德要求的行为,而是无论何时何地都按道德准则办事,具有高度的道德自觉。“所谓诚其意者,毋自欺也……故君子必慎其独也”(《礼记·大学》),“天命之谓性……故君子慎其独也”(《礼记·中庸》)。到了宋明时期,有关慎独思想得到进一步阐述,并与不自欺欺人、做诚实人相联系。陆九渊认为,不自欺才是慎独。朱熹认为,慎独在于防患于未然,是对一个人想干坏事的思想未发作时的一种警觉。“凡万事皆未萌芽……便是防于未然”(《朱子语类》卷六十二)。同时,朱熹特别强调“诚其意”,何时何处都要保持慎独,即“人所不知之地,亦常慎之”(《朱子语类》卷十六)。总而言之,慎独自律是古圣先贤一贯提倡的道德与心性修养方法,并在实践中严格要求自己的一种自我约束精神。如何成为道德高尚的人?关键是要把外在的道德要求自觉内化为自己内心的需要和信仰,保持真我,不自欺。

在现实生活中,网络已经被广泛应用,基于移动互联网发展而来的微博、微信、QQ 群等新媒体如雨后春笋般涌现,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CNNIC 发布第43 次的报告显示,2018 年新增网民5,653 万,全国网民规模达8.29 亿,互联网普及率为59.6%。[8]毋庸置疑,今后,全民入网是一个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与此同时,一些网络不文明行为也逐渐泛滥开来了,即网德的缺失,如传播谣言、散布虚假信息;制作、传播网络病毒;传播垃圾邮件;论坛、聊天室侮辱、谩骂;网络欺诈行为;等等。“您在网络上与人聊天时会注意文明用语吗?”这是笔者在一次问卷调查中涉及到大学生网络使用问题,统计结果显示:10.4%的人选择“不会”,53.7%的人选择“会”,35.9%的人选择“不一定”。可见,只有接近一半的人十分肯定网络上与人聊天时会注意文明用语。网络化的今天,部分国人畅游于虚拟世界而不能自我控制,并无所顾忌地发表些不文明甚至违法言论,这也在现实中不断得到验证。在貌似无人监管的网络虚拟世界里,网民如果能够保持古人所倡导的“慎独”与“真我”美德,促使自己不断强化空旷虚拟环境下自我约束的网络心理定势,就不会沉溺于网络游戏、网络小说,也不会出现网络不文明行为,更不会出现网络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三、结语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以后,传统与现代关系日益突出。这个问题,在历史上有过几次论战、论争。今天,我们正在建设网络大国、绿色中国、人类命运共同体等等,是未来现代化发展趋势,应顺势而上而为,这是毫无疑问的。中华民族的“根”与“魂”是中华文化包括中华传统美德。但是,新文化运动以来的百余年历程,中国传统文化(包括传统道德)不断遭遇挫折,在经历“文化大革命”劫难之后,改革开放初期也未曾摆脱厄运。众所周知,传统是打不垮的,因为它已浸入炎黄子孙的血液和骨髓里了。正如《我的中国心》歌词所言:“我的祖先早已把我的一切,烙上中国印。”现代化不是西化、欧美化,不可急于求成,除了物质文明外,还要有精神文明等。新加坡在现代化过程中没有丢弃传统,成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对我国具有重大启发意义。弘扬中华传统美德,有利于整肃家风民风政风党风,有利于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有利于构建生态与网络文明,有利于强化世界华人中国情怀。当前,“中国梦”的提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充分说明了中华传统美德与现代化的内在统一性,并在实践中实现美德与心理的完美融合。中华传统美德博大精深,心理意蕴浓厚,新时代的“思政人”,唯有不断奔跑,负重前行,方能抵达美好思政课彼岸。

猜你喜欢

传统美德困境心理
心理“感冒”怎样早早设防?
Distress management in cancer patients:Guideline adaption based on CAN-IMPLEMENT
让老人幸福 促社会和谐
心理小测试
困境
凭借传统技法传承传统美德——评李保均的长篇小说《花农》
心理感受
做人美德
档案资料在传统美德教育活动中的综合应用
必须正视的理论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