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治疗急性腰痛的临床观察
2019-02-11杨晓霞滕彦桥冯宜蒀
杨晓霞,滕彦桥,冯宜蒀
(甘肃中医药大学附属医院,甘肃 兰州市 730000)
关于急性腰痛,这种疾病是一种比较常见的多发急症,以腰部疼痛为主要状况,一般使用一些消炎的口服药物进行质量,但是对这种疾病治疗效果不是很好,还会带肠胃带来一定副作用,采取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方式进行治疗能够很好的缓解患者腰部疼痛的症状,大大提升治疗效果,患者也没有酸麻胀痛感受,从而容易被患者接受。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在本研究中选择2016年10月到2017年10月在我院康复科接受治疗的48例急性腰痛患者,将患者分为两组,对照组和治疗组,每组24例,治疗组中有男性患者15例,女性患者9例,年龄在22-67岁之间,他们的平均年龄为(38.34±2.57)岁,发病的时间为8 h~23 d,平均发病时间为(7.00±1.24)d;在对照组中有男性患者16例,女性患者8例,年龄在21-65岁之间,平均年龄为(7.00±1.24)d,发病时间为6 h~29 d,平均发病时间为(8.00±1.56)d。同时急性腰扭伤有15例,腰椎间盘突出有9例,骶髂关节扭伤有8例,背肌筋膜炎有6例,第三腰椎横突综合征有6例,棘上韧带损伤有2例,梨状肌综合征有2例,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实施口服复方氯唑沙宗片进行治疗,1片/次,3次/d,治疗时间为2周。
治疗组实施腕踝针与中医特色护理方式进行治疗,操作如下:
1.2.1 腕踝针操作
选择双下5、双下6当作进针位置,安尔碘消毒针刺部位皮肤,使用长度为1寸的华佗牌一次性针灸针,医生使用右手食指、拇指和中指持针柄,左手拇指对针刺点下端皮肤向下轻轻牵拉,促使皮肤紧绷。针体和皮肤之间呈30°角向近心端快速刺入皮肤,进针后放平针身,再把针身沿着皮下缓慢推入,直到刺入皮下22 mm左右,进针操作完成后针柄采用透气胶纸带固定,留针1 h,2次/d。
1.2.2 中医特色护理方法。
①进针前。对患者能够承受的疼痛进行了解,在针刺前对患者解释腕踝针的治疗作用,并且告诉患者在整个治疗过程中腕踝针只是有一点疼痛,有时候还感觉不到疼痛。②进针时。在进行针刺的时候要先帮助患者进行体位摆放,这样就能够促使患者尽可能的放松,仅为方便医生进针,在操作腕踝针时要尽可能避免让患者看到针灸针,就能有效避免患者产生害怕和恐惧的心理。③留针期间。告知患者留针期间尽量少下地行走,如必要下地行走动作需尽量放缓,如果行走活动期间下肢进针点处有疼痛感需告知医护人员以便调整针身方向,必要时重新进针。同时指导患者在留针期间进行腰椎功能锻炼,如拱桥式或飞燕式运动:持续10~15 s/次,10次/组,每次留针期间锻炼3组。④取针后。告诉患者在日常生活中不可以久坐和大幅度的弯腰和旋转,在腰痛有所缓解之后应该适当的增加户外惠东和腰背肌功能锻炼,治疗时间是2周。
2 结 果
2.1 两组患者临床疗效比较
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治愈有15例,好转有8例,无效有1例)高于对照组的75.00%(治愈有10例,好转有8例,无效有6例)(P<0.05)。
2.2 两组患者VAS评分及ODi评分比较
治疗前两组VAS评分(7.47±1.71,7.25±1.58)、ODI评分(38.25±4.21,36.77±3.21)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VAS评分(3.18±0.21)、ODI评分(18.21±1.59)均明显优于对照组(4.81±0.51,20.25±1.84),(P<0.05)。
3 讨 论
在临床上,急性腰痛是一种常见的疾病,以经脉受阻、气血瘀滞、气机不畅、血运受阻为主要病机,可以出现肌肉紧张、肿胀以及疼痛状况。现在在西医中通常采用口服复方氯唑沙宗、双氯芬酸、曲马多等镇痛等药物为主,但是这些药物长期服用会对胃肠造成不良反应。而腕踝针疗法是一种皮下针刺疗法,受传统的经络学说、耳针及针刺法的启发,经过反复实践而形成的一种新的针刺疗法,将其与中医特色护理相配合有非常显著的成效。
在本研究中,治疗组总有效率为95.83%,高于对照组的75.00%(P<0.05)。同时治疗前两组VAS评分、OD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两组VAS评分、ODI评分均较治疗前有所改善,且治疗组的VAS评分、ODI评分均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因此在进行急性腰痛治疗中,腕踝针配合中医特色护理具有非常显著的成效,能够大大缓解患者腰痛症状,对腰椎功能进行改善,值得大力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