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大设计”的视野下的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展览策展团队召集人杭问访谈

2019-02-10高原

公共艺术 2019年2期
关键词:大展策展设计师

杭间,艺术史学者,批评家,资深设计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副院长,美术馆馆长,教授,博士生导师。曾任《装饰》杂志主编、清华大学美术学院副院长,系教育部艺术教育委员会委员、中国美术家协会理事、理论委员会副主任、浙江省民间文艺家协会主席。曾担任“仁:设计的善意——首届北京国际设计三年展”总策展人,“作为启蒙的设计——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包豪斯藏品展”总策展人,中国美术学院中国国际设计博物馆开馆系列展览总策展人。同时也是第一届、第=届中国设计大展策展人。杭间教授长期致力于推动中国设计展览策展机制的建立与完善。本刊特约记者高原在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开幕式后,就本次展览的展览主题、策展理念等相关问题,对杭间教授进行了专访。

高原:请您从召集人的角度谈谈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的主题及策展思路。

杭间:第三届中国设计大展及公共艺术专题展(以下简称大展)的策展思路是由大展组委会组织策展委员和相关领域内的专家一起讨论出来的。专家们根据目前整个形势和社会发展的性质以及“十八大”以来的文件,确定了“新时代,新生活”的主题,该主题反映了三年来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的现状。

有了主题以后,我们对主题进行解读并展开逻辑推理,分析哪些方面的设计问题应被呈现出来。我们当时考虑了很多类别,最后从这些类别里遴选出八个部分作为展览板块的主题,它们最能反映新时代新设计的重要特征。“新时代”是“十九大”习总书记提出的,是对于“十八大”以来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新成就,以及社会面貌、社会状态、社会性质的概括,标志着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时代,以区别于改革开放以来不同的历史阶段。“新生活”是与设计紧密相连的。“十九大”报告中提出,当今社会的主要矛盾是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而这个矛盾从设计的角度来说,最重要的体现是,我们的设计给社会提供的需求依然不够。近三年来,中国的设计界和公共艺术界所做的所有努力实际上都是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但是与其他的产业领域解决矛盾的方法不一样,我们是从设计和公共艺术的角度去切入。所以我们希望通过“新时代、新生活”的主题来串联起产品设计、平面设计、服装设计、环境艺术设计,以及公共艺术领域关于城乡营造、社区建设、品质空间等方面的优秀作品。

我们请策展人充分发挥他们对八个板块主题的理解,提出对板块主题进行阐述的案例。策展人最后组织了非常多的作品提交学委会,经过学委会开会讨论产生出最终参展作品,這基本上也是本次展览遴选作品的过程。高原:请您介绍一下本届大展的组织形式及其特点。

杭问:本届大展有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以案例的方式来组织作品。虽然第二届时也已经出现了“案例”的概念,但是最终还是以作品的方式来展开叙述。作品与案例在组织方式上存在很大区别,因为作品毕竟只是单件,反映的是一位设计师解决某一问题的一种角度。本届“案例”的组织方式,就提出了不同的思路,比如说要解决老年人的关怀问题,很多案例提供了多元的角度;有关中国的大国形象,通过G20、金砖五国、上合组织的会议等案例,呈现了设计师如何从平面设计、礼品设计和系列会议主视觉设计来展示和传播中国形象;关于扶贫、城乡空间的营造等等,这些都涉及不同的案例主题。案例主题提出,将原来的单件作品延伸为几件作品来组成,它们之间以共同解决某个问题为关联。所以在案例主题的展开上,我们对作品的典型性、逻辑性及其叙事性都做了非常考究、认真的组织工作,这也使得本次大展区别于产业部门组织的设计展,或者以经济部门通过经贸为目标而组织的设计博览会,强调主题性是我们跟他们的最大区别。我们认为,作为由文化旅游部主导的国家设计大展,要传播中国对于设计文化的追求,只有通过案例的方式才可以将不同问题充分地展开。我们最终将展览分为“传统活化”形象传播”中国智造“科艺融合”智慧城市“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八个板块,通过八十二个案例较为全面地呈现新时代中国设计、公共艺术的总体面貌。高原:您刚才提到案例是要解决一些具体问题,能否推荐几个本届大展的重点案例?

杭间:很难说哪些案例是重点案例,因为案例太多了,其实我们这次通过策展人和提名人所遴选的案例的基础是非常大的。我们第一次学委会审议了二百四十多个案例,经过学委会的审议和我们的重组后,才确定了八十二个案例,所以展出的案例是精挑细选,应该说每一个都很重要。比如说像“中国智造”专题板块中的高铁、中国的宇航技术、中国的深海打捞技术、潜行器,还有包括中国的民用大客机等案例,都反映了中国制造最近几年所取得的重大成果。同时也有在民生方面起到作用的案例,比如船舶的智能组合解决方案,在医疗领域反映检查、体检、关怀妇女儿童方面的技术也有很多作品来体现。再比如说我们在艺科融合方面也有机器人、人工智能等关注前沿技术的案例。目前中国的科技发展速度惊人。再比如服务类APP、支付宝的支付、微信平台开发的种种新功能,都体现了互联网技术如何应用在中国人当下的生活中。在“传统活化”板块中,我们也特别组织了众多的设计师来塑造中国的设计形象,体现出我们中国设计和日本设计、德国设计、其他欧美设计的区别。比如“日用之道”这样的自主品牌的建立呈现出我们跟日本的“无印良品”不一样的地方。另外,我们还有一些自己的汉字字体不断地在传播过程中改革创新,出现了新的汉字的视觉形象。在服装、环境、建筑方面也汇集了非常多的案例,大家都注意到最近几年一些欧美设计师和中国优秀的建筑师共同为中国设计了非常多著名的建筑,我们也秉持着为中国设计和在中国设计的理念,把这个阶段著名的、重要的建筑设计和空间设计作品也都挑选进来。

高原:这些内容听起来会颠覆普通民众对于设计的狭义认知。

杭间:是的,尤其在深圳这样的地方,我们希望以案例为核心的设计大展能够传达这样一种概念,即设计是一种生活方式,它不仅仅是通过艺科融合,通过产业的制造来把设计作品做出来,更重要的是,这些设计作品是要改变和改善我们生活的某一方面,这是“新时代,新生活”主题下重要的理念和立场。简而言之,我们希望通过展览传达给大家“设计改变生活”的观念。大展所要起到的作用是,希望老百姓通过消费选择来推动中国设计的发展,因为只有我们更多的人去购买中国设计,才能连续性地促进产业发展,从而支持设计师设计出更好的作品。因此,此次大展也是设计师和消费者之间的重要链条。

高原:您希望观众在看展之后有什么样的收获?

杭间:我们希望观众在看完这个展览以后,第一,了解了这三年来中国的设计已经发展到什么样的水平,相比较而言,在其他设计展览上,观众往往只接触到设计的某一方面,而此次大展集中地展现了中国近三年来设计发展的整体水平。第二,我们希望观众通过这次大展理解中国设计发展在不同方向上的追求,从而理解中国的设计文化。第三,只有观众理解、关心与关注中国的设计,并选择中国的设计,中国设计才能在大家的支持下一起向前发展。

高原:参与此次大展的策展人和设计师有什么样的反响和反馈

杭问:参与此次大展的策展人有很多也都是第一、第二届大展的策展人,所以大家都非常有经验,对于中国的设计脉络的发展也都很了解。本次大展上,他们力图把那些能够反映该脉络的重要设计呈现出来。设计师也很踊跃,因为这是一个国家级的设计大展,大家都以能够参加本次大展为荣。我们遴选作品非常严格,对这次参展的设计师也是精挑细选,很多设计师因为不能参展都表示非常遗憾。当然这里要说明的是,其实还有非常多好的设计没有被选进来,因为本次大展由案例组成而决定的。展览通过案例展开,以问题为导向,所以我们围绕八个板块对于设计作品的遴选是有所侧重的。中国设计的发展面很大,还有非常多没有参加此次展览的优秀设计师对于中国设计的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高原:请您谈谈公共艺术专题展纳入中国设计大展的目的和意义。

杭间:作为文化旅游部主导的设计展览,目标非常明确,就是要以文化的角度去组织展览作品,这势必将设计解读为“大设计”。所以本届大展上,大家发现在“城乡营造”品质空间”友好社区”这几个部分中,设计和公共艺术越来越密不可分,二者都反映出“大设计”的概念,设计师、艺术家都试图通过设计、艺术介入社会,影响我们的生活。以高铁为例,它不仅体现了铁路交通运输科技的发展,作为中国城乡之问快速的运载工具,其中关于车厢、站台、人流疏导、餐饮、休息等问题的解决实际上都离不开公共艺术的参与,而不仅仅是小设计的问题。这也说明了设计大展把公共艺术结合进来的必要性。我想,今天看来,公共艺术进入设计大展的意义是重大的,它使得设计大展具有“大设计”的视野,使得我们可以从文化的角度去理解设计,让设计的概念更加丰富,更有前瞻性。

高原:您认为本届公共艺术专题展与前一届相比,有什么特点?

杭间:首先,上届大展中的公共艺术部分主要包括了很多以雕塑为主的城市广场的艺术化改造项目。与此相比,本届的公共艺术部分更好地回到了其原有的概念上。这次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在城乡的公共空间中由社区参与的艺术行为,这就将过去把公共艺术理解为一种艺术形式,转变为将其理解成艺术介入社會的行为方式,反映了公共艺术发展的大趋势。

第二个特点是学院的力量在公共艺术发展中的作用得以体现。以四川美术学院为例,这次策展人孙振华组织的案例中,学院的教师、学生参与的项目占据了很大的分量。也许他们很多项目比较偏重于概念,偏重于乌托邦的实验,但这也正是年轻人有热情和理想主义的特点。这使得公共艺术作为一种观念,在向在地、向社区、向空间改造过程中充满了激情,充满了生命力,对公共艺术观念的发展起到了探索与推动的作用。

第三个特点是本届大展中很多公共艺术的案例,属于中国最近三年在城市化进程中一些基础设施项目建设结合公共艺术的成功案例,比如很多大城市地铁建设中的公共艺术项目,我认为这也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因为公共艺术在中国不仅包括学院艺术家对新观念的探索,也应当涵盖与我们普通人生活息息相关的部分,比如公共设施建设过程中的艺术性的营造,它惠及的是普通民众们的日常生活。

第四个特点是本次大展中很多公共艺术案例主动地去思考社群中出现的问题,以及这些问题是如何产生的,继而尝试以公共艺术的方式提供解决问题的方案。比如说上海某社区的角落为保存文化记忆而进行的改造,在回归传统的过程中,也为大家的休闲娱乐提供了公共空间。这种公共艺术侧重于关注社区内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在原有社区的角落里稍做一些公共艺术的装置,就改善了社区内人们相互交流的方式,从而成为解决社区问题的方案。

第五个特点就是公共艺术与非遗的结合。城乡营造,我们不能只关心城市的生活,而忽略乡村。乡村的公共艺术项目很多都是通过与非遗的结合而进行的,在公共艺术在中国既保持传统,又向现代转换的过程中,走出了一条新路。比如章莉莉的作品《百鸟林》和其他一些设计扶贫的项目,都反映了这方面的努力与探索。

高原:最后,请您简单总结一下本次展览。杭间:这是一个有文化高度的,反映中国设计和公共艺术三年来整体面貌的,有趣味性的展览,希望观众能够从八大板块的不同案例里看到中国设计已经深入到中国高速发展的方方面面,已经站在世界设计的前沿。请大家关注此次大展,通过关注,对未来中国设计的发展做出共同的选择和展望。

猜你喜欢

大展策展设计师
策展成为一种系统的工作方式
我是小小设计师
《策展哲学》
一个问题的两个状态:关于青年策展现状的观察与思考
2019湖上升明月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展获奖作品选登
2019湖上升明月杯“魅力中国”全国摄影大展征稿启事
创意设计师
国内当代独立策展人生存状况报告
月度游记
大漆艺术——2014海峡漆艺术大展作品选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