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水驱油藏剩余油控制因素研究

2019-02-10田子朋

科教导刊·电子版 2019年34期
关键词:剩余油控制因素

田子朋

摘 要 本文以大芦湖油田樊107块为例,由点到面、动静结合、多学科协调,以定性和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开展了储层地质因素与剩余油分布关系的研究,建立了多因素综合控制的油藏储层模式,为樊107块油藏剩余油研究提供了基础。

关键词 水驱油藏 剩余油 控制因素 大芦湖油田

中图分类号:TE341文献标识码:A

油藏水驱开采后剩余油分布十分复杂,其控制因素也极为复杂。目前从水驱采收率的角度来看,搞清驱油效率和体积波及系数的控制因素也就基本上搞清了剩余油分布的控制因素。已有的研究表明,驱油效率的主要控制因素有储层孔隙结构、润湿性、油水黏度比以及注入倍数等;体积波及系数为平面波及系数和纵向波及系数之积,其主要控制因素有储层非均质性及开发方式等。对于大芦湖油田樊107块而言,研究剩余油的富集规律,要从其油藏特点出发,从构造特征、储层特征、开发特征三方面入手,分析各个因素的配置关系及其对剩余油富集的影响。控制剩余油富集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即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而油藏地质因素又可分为储层非均质和流体非均质因素。

1油藏地质因素

储层非均质性是影响水驱开发效果和剩余油分布的主要内在因素之一,它包括储层物性非均质和非渗透性夹层对剩余油的影响。

1.1储层物性非均质

它包括平面非均质性、层间非均质性和层内非均质性三方面。(1)平面非均质性。从樊107块主要含油层系渗透率平面分布图可以看出,砂体主体部位渗透率较高,向砂体边缘部位渗透率逐渐降低,砂体边缘部位渗透率较低,平面非均质性较强。(2) 层间非均质性。樊107块沙三段各小层渗透率最大值9.1?0-3 m2,最小值1.9?0-3 m2,渗透率级差4.8、渗透率突进系数1.7、渗透率变异系数0.4,层间非均质性较弱。(3) 层内非均质性。74和75小层岩心分析的孔隙度范围3.9%-19.4%,渗透率范围0.06?0-3 m2-7.64?0-3 m2。74小层渗透率最大7.64?0-3 m2,最小0.21?0-3 m2,平均1.9?0-3 m2,渗透率级差36.4、渗透率突进系数4、渗透率变异系数0.8,层内非均质性较强。

樊107块沙三段纵向上层内非均质较强,平面非均质也较强,是造成樊107块沙三段开发不均衡的主要矛盾,影响开发效果。由于沉积的不同特征,有时造成储层横向和纵向非均质性极为严重,导致大量剩余油滞留在储存中。在沙四段沉积晚期和沙三段沉积早期高青大断层强烈活动,长期叠置的砂体在外界力的作用下产生滑塌,高21块与樊107块之间地形较陡,砂体不易沉积或沉积不稳定,继续向前滑塌至湖盆的缓坡地带沉积下来形成深水浊流沉积。通过岩石相、沉积构造、粒度结构参数、测井相、地震相、砂体分布等方面的分析研究,沙三中、下地层与大芦湖油田主体为同一沉积体系,属三角洲前缘滑塌浊流沉积,这种滑塌浊积砂体由内向外可分为核部、内缘、外缘三种沉积微相。平面上,核部和内缘为物性有利分布区,采出程度高,易水淹,剩余油饱和度低;外缘等物性普遍较差,不易水淹,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

纵向上,由于层间和层内存在非均质性,造成高渗层动用程度高,水洗严重,剩余油相对较少;中、低渗透层动用程度低,甚至未动用,水洗较轻,剩余油相对较为富集。统计表明,层间非均质越强,采出程度越低,剩余油儲量越高。层内渗透率的非均质性控制水驱油的波及厚度,影响着油藏的吸水剖面和产液剖面,对于不同的沉积韵律,其开发效果的差异很大。正韵律沉积,层内水淹为底部水淹;反韵律沉积,在靠近水井周围,油层顶部水驱程度高,但是随着水驱波及面积的扩大,注入水的水平驱替动力减弱,在重力作用下,注入水逐渐移到油层顶部,油层顶部水驱波及程度低,剩余油饱和度相对较高;复合韵律沉积中由于物性夹层的存在,每个韵律段会表现出独特的水淹特征。

1.2非渗透性夹层

当油田进入较高的含水期之后,研究层内非均质夹层的分布模式、各种类型的夹层对剩余油的控制作用,以及如何利用夹层指导挖潜就显得非常重要。夹层分布位置和油水井射开程度控制了剩余油层内分布。层内夹层对油层的油水渗流有不同程度的影响和控制作用,其影响程度与夹层的厚度、延伸长度和规模有关。

2开发因素

开发因素是剩余油分布的外部控制因素。简单来讲,就是在注采过程中,由于层系组合、井网部署、井型、射孔方案、注采对应、注采强度、注入倍数等因素的影响,致使层间、层内、平面的部分区域注入水未波及或者波及程度低,原油未动用或者动用程度低,从而形成剩余油富集区。控制樊107块油藏剩余油富集的因素主要是五种主控因素及其子因素,五种主控因素分别是构造、断层、夹层、物性、开发。

3结论及认识

(1)分析樊107块油藏的特征,控制剩余油富集的因素可分为两大类,即油藏地质因素和开发因素,而油藏地质因素主要是储层非均质和流体非均质因素。(2)控制樊107块油藏剩余油富集的因素主要是五种主控因素及其子因素,五种主控因素分别是构造、断层、夹层、物性、开发。

参考文献

[1] 邓庆军.大庆油田萨中开发区特高含水期微观剩余油成因及动用机制研究[D].大庆:东北石油大学,2015.

猜你喜欢

剩余油控制因素
提高食品检验准确性的主要控制因素
企业成本控制方法改进研究
QA在药厂环境检测方面应知应会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