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习作单元教学策略初探
2019-02-10麦利云
麦利云
摘 要: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到六年级安排的八个习作单元,既有共同的编写理念和思路,又有各自不同的个性和特点。教师应该结合学生的年龄与认识水平、生活经验进行有效的教学,形成适合学生的教学模式。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奇妙的想象”为例,简单分析了“分层阅读,激发兴趣——立足文本,学习方法——降低难度,循序渐进——多方训练,说写结合”的习作单元教学模式。
关键词:统编教材;小学语文;习作单元;教学策略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从三年级开始编排专门的习作单元,丰富了语文教材单元组成的形式,是教科书编撰史上的一个创举。从三年级上册到六年级下册,统编小学语文教材围绕观察、想象、写事、写景、写物、写人、围绕中心意思写、表达真情实感等习作关键要素共编排了八个习作单元。在教学中,教师应该遵循习作单元基本的教学原则,还应该对习作单元进行具体的分析。三年级是习作入门的年级,对学生来说是一个非常关键的转折点。教师应结合学生的年龄与认识水平、生活经验进行有效教学,形成合适的教学模式。现在,笔者以三年级下册的第五单元习作单元“奇妙的想象”为例,对习作教学做初步的探讨。
一、分层阅读,激发兴趣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昼夜不息。”叶圣陶先生精辟地指出了习作与阅读的关系。因此,为了激发学生对童话故事的喜爱,为了让学生体验阅读童话故事的快乐与神奇,笔者在教学本单元前进行了“分层阅读”的任务。
1. 进行一节“绘本故事阅读指导课”,教授阅读方法。
2. 进行阅读任务分层:
A. 阅读一本你喜爱的童话故事书,用上学期学过的“阅读预测”方法,边读边在文本的旁边进行预测或质疑。
B. 阅读一本你喜爱的童话故事书,把你最喜欢的一两个故事跟大家分享。
C. 阅读一本你喜爱的童话故事书,把你觉得书中最神奇的情节与大家交流分享。
3. 一周后进行读书交流分享会,让学生按自己选的任务先分组,后交流。
学生都喜欢阅读,特别是此类书更能引发学生的共鸣。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水平与能力选择适合自己的阅读任务,更能让学生兴趣盎然,读有所获,更为后面的习作单元奠定了基础。
二、立足文本,学习方法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的每一册都安排一个习作单元,这突出了习作的重要性,更突显出习作需要立足文本才能学到方法。笔者试着从习作单元精读课文的基本定位出发,在习作单元的精读课文中解读文本,带学生走进童话故事的神奇世界,触动他们对“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理解。
叶圣陶先生曾说:“写作的根源是发表的欲望,正如同说话一样,胸中有所积蓄,不吐不快。”这句话告诉我们,习作的第一要素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即首先要产生一种强烈的内心需求。从这一理念出发,这个习作单元“想象力”,首先要解决的应该是积极的情感活动——唤醒、激励和鼓舞;唤醒学生大胆想象的意识,鼓舞他们敢于想象,逐步形成把想象转化成文字的习惯。
以下是笔者教授《小真的长头发》时引导学生进行方法提炼的教学实录片断:
师:(课件)看,小真在介绍自己的长头发时,每段后面都有省略号,其实标点符号也能帮助我们传达信息,它在告诉我们什么呢?
生:她的长头发还能变成秋千……
师:你能发挥想象,想到长头发还有这个作用,真了不起,可是老师听得不是那么明白,怎样才能像小真那样,把自己的想法说清楚了呢?请大家关注一下这几段话的共同点。
(出示课件,师生共同归纳相同之处:用上“要是……就……”“只要……就……”等关联词;用上准确的动词;按照“长头发变什么样子——能做什么——后来怎么样”的顺序来进行具体描述。)
引导学生提炼了表达方法后,要求学生把头脑里的奇思妙想变成文段。学生有了文本范例后,立刻能学以致用,并知道如何表达更能吸引读者。
三、降低难度,循序渐进
统编小学语文教材中的习作单元是按“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习作例文——习作”的顺序来编排的,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梯度教学原则,而且每个习作单元的内容和角度不一,对习作的理解的把握也会有很大差距。本单元“想象力”的宽度给了学生自由发挥的空间,但也会让学生产生无从下手的感觉。因此,教师只有立足文本,利用教材找好每一个切入点,降低习作的难度,关注各个层次的学生,才能让学生在习作过程上产生成就感,激发说与写的欲望。
值得提醒的是,习作例文是学生习作的范文,从习作例文中学习一些写作方法无可非议。但由于童话故事“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的特殊性,学习本单元习作例文的作用,其实并不是要让学生去模仿例文某个片段或某个方面的写法,而是让学生感受丰富想象力的神奇之处,并进行合理而又神奇的想象。因此,进一步激发学生内心的奇思妙想,提升学生对想象力的正确运用变得更为重要。从习作例文课后练习的定位我们也能感受到这一点。
《一支铅笔的梦想》通过了解铅笔的梦想,在文本中找相关语句,引导学生知道想象需合理,结合事物自身的特点进行合理想象才能更自然、更有说服力。感受铅笔“为什么这样想”,体会事物的美好心灵,更是童话故事里的重要灵魂之处。在此基础上,再让学生大胆地想象,编出来的故事才会更吸引读者。
四、多方训练,说写结合
学生学习语文的最终目的是要学会运用语言,习作便是运用语言文字的表达方式之一。教师应充分利用教材资源,挖掘文本中的读写结合特点,设计多样的说写训练,找准训练点,为学生架设桥梁,走好“爱写作”的第一步。
(一)从说到写,从简到易
从整个体系来看,每个习作单元都有两次关于写的内容,一个是“初试身手”,一个是“习作”。本习作单元的这两个板块,教材都编排了不同的内容,因此这两个板块是相对独立的:一个是小试牛刀,在画画游戏中进行奇思妙想,并创设不同的故事开头编故事;一个是综合运用学到的方法,在想象的基础上编一个完整的、有趣的故事。这些训练点,考虑到不同层次学生的能力,一步一个脚印,帮助学生尋找想象力的美好,从而快乐地完成学习目标。
需要注意的是,学习中的成功体验是促使学生继续学习的重要的动力,当“初试身手”和“习作”处于这样一种关系定位中时,教师不能把“初试身手”当作练写的靶子。要让学生感受到每次想象的价值和意义,让他们感受到每次练写的点滴进步和意义,不断树立他们的写作自信。
(二)从课文到习作例文,从课堂走向生活
习作单元整合性强,从“导语、精读课文、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到“习作例文和习作”,各部分相互配合,形成一个严密的体系。拿“想象力”单元来说,两篇精读课文引导学生体会作者想象力的神奇,通过结合课文的文段进行片断练写、进行故事假设改编、进行故事重编……“交流平台”“初试身手”引导学生如何进行想象与续编故事,“习作例文”借助旁注和课后题,引导学生进一步进行合理而又神奇的想象。“习作”在本单元学习、感受的基础上,从新奇的题目开始,让学生在有理可依的基础上大胆地想象,并与同桌交流分享。教师可以在学生说故事的分享过程中调动学生的评价互动,结合本单元对童话故事的理解进行评价,从而有针对性地现场修改。最后,把自己所想的和别人所评价的结合起来写下来,就是单元学习成果的集中展现。
(三)从仿到编,从编到写,从写到修
好的文章都是要经过多次修改才能更加完美。因此,从遵循仿照课文仿写到自己编故事,再把想到的写下来,还不是习作的结束。每次的习作过后,笔者会安排习作交流互改课,抽取不同水平的习作在全班评议,建立有针对性的习作评价标准,让学生有的放矢地评价。在学生对习作的标准有了新的理解后,同桌互评互改。最后,每一位学生对自己的习作进行第二次创作或修改。笔者认为这样才是正确的习作训练方式。
当然,这种层次递进、相互配合的编排特点,容易让人产生一种误解:习作单元的学习就是最后能完成一篇习作,其所有的内容都是为了完成此次单元习作的任务服务的。但笔者认为让学生通过习作获得成功的体验,进一步感受习作学习过程对想象力的意义和价值,才是每次习作的重要意义所在。
写作能力是语文素养的一部分,作文教学应从提高学生语文素养出发,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寻找适合学生的学习策略,引导学生走进生活、热爱生活,敢想敢说,在习作中尽情表达自己内心的独特感受。长此以往,学生必然会有话可说、有事可写、有“法”可依、敢于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