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作教学与科技实践活动融合的教学策略
2019-02-10谭红艳
谭红艳
摘 要:学生之所以害怕写作文,是因为缺乏可写的材料,能否把指导学生写作与科学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激发学生科学探究的欲望,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既学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又能积累丰富的写作素材呢?文章从选取活动材料、设计活动内容、参与活动过程三方面就此问题进行了探讨。
关键词:写作教学;科技实践活动;教学策略
校外教育的核心是活动,活动的核心是社会实践,文学的源泉来自于生活,加强写作教学与生活的联系,在丰富的社会实践活动中培养青少年学生的文化素质、道德素质、审美观,是写作教育的首要任务。
科学实践活动是青少年以小组、班级或学校、校外教育机构等组织名义围绕某一主题在课外活动、研究性学习或社会实践活动中开展的具有一定教育目的和科普意义的综合性、群体性活动。科学实践活动作为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的有效手段已愈来愈为广大科技工作者所重视。
学生写作文最烦恼没有东西可以写。教师能否把科学实践活动与指导学生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既学到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激发科学探究的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又能解决“巧妇难做无米之炊”——写作文没素材的问题呢?多年来,笔者一直在思考和探讨这个问题,并且做了很多尝试,收到了较好的效果,笔者指导学生通过参加科学实践活动后完成的习作已有26篇在各类刊物发表或获奖。
科学实践活动课程就是基于学生的直接经验、密切联系学生自身生活和社会生活,体现对知识的综合运用的课程形态,如果我们能在科学实践活动中融合说写训练,让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感悟作文方法,感受到“在做中学”的乐趣,开创与新课程相匹配的校外教育的体现多元性的综合实践性“趣味写作”活动课程,这对于校内、校外的综合实践活动和写作教學来说都是一件很有价值和意义的事情。下面就结合星海青少年宫快乐“大篷车”流动少年宫送教下乡活动中“奇妙的放大镜”这个活动项目具体实施情况来探讨科技实践活动与作文教学如何融合的策略:
一、选取喜闻乐见的活动材料激发学生的写作兴趣
为了让乡村学校学生得到与城镇学生同样优质的教育,帮助乡村学校更好地开展兴趣教育,广州市番禺区星海青少年宫自2011年7月起,开启了快乐“大篷车”流动少年宫送教下乡活动。在这几年的送教活动中,笔者发现活动材料的选取至关重要,既要学生喜爱,还要考虑经济实惠和便于携带,要融知识性、趣味性、实用性为一体。对于放大镜,学生都非常熟悉和喜欢,对不同年龄段的学生都能安排不同层次要求的活动内容,而且一次购买后可以反复使用,能节省送教活动的材料成本。在开展送教下乡活动过程中,笔者给小学二至四年级的学生上过有关“放大镜”的活动课,每一次学生都有不同的发现和收获,对放大镜的构造和镜片特点通过眼看、手摸很容易发现是中间厚、边缘薄,对放大镜能“放大物体”的作用基本都知道,而“会聚光线”和“成倒立像”的作用则和学生的认知水平、生活经验有关。2014年5月13日,广东省文明办、广东省省教育厅在梅州市梅县区丙村中心小学主办广东省“大篷车”乡村学校少年宫送教示范交流活动,现场所有示范课程由星海青少年宫教师承担,笔者给三年级30名学生也现场送教了“趣味写作(奇妙的放大镜)”项目,这次,学生对放大镜会聚光线的实验最感兴趣,有个学生发现了放大镜成倒立像的奥秘。
二、设计科学有序的活动内容激活学生的写作灵感
三年级的学生好奇心和求知欲都比较强,如何把握这些特点,设计科学有序的活动内容引导学生在科学实践活动中去感悟作文方法是关键。根据小学生的认知规律和科学探究的思维过程,笔者设计了三个环节的活动内容:看一看、想一想(观察了解放大镜的构造);做一做、说一说(实验探究放大镜的作用);议一议、写一写(总结书写放大镜的特征),让学生通过亲身经历“问题——假设——探究——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这样,学生不仅获取到科学知识,同时经历了体验、启迪、感悟、升华的心灵旅程,构建了一个“实践——感受——表达”的实践活动与写作训练相结合的“趣味写作”活动课程的教学模式。例如,当学生在室外用放大镜做了聚光实验后,笔者让学生分享是怎么做的,有什么发现和感受。学生争先恐后地抢着回答:把火柴放在放大镜的亮点那里烤一下就会冒烟(多数学生不知道那个亮点叫“焦点”),笔者便趁机告诉学生科学知识:“阳光透过放大镜后能会聚成一点,就是大家刚说的亮点,它叫‘焦点(当笔者板书“焦点”时,学生会不由自主地念着“焦点”,看来他们对这个词很有新鲜感),由于阳光是会聚在这一点上,所以焦点的温度比较高,达到一定温度时就能把可以燃烧的物体点燃。”很多学生忍不住窃窃私语,好像想要说什么,笔者鼓励大家举手争取发言的机会。学生的发言让人惊喜:那个焦点刚把我手都烤了一下,好热!(胆大有创意);我刚才火柴烤不燃的原因是太阳不大,温度不够(很会反思总结)……
三、参与实践探究的活动过程积累学生的写作素材
学生写作文有时最大的问题就是不知道写什么,没东西可以写。让学生通过亲自参与科学实践(观察、实验等)活动,经历“问题——假设——探究——结论”的科学研究过程不仅可以让学生获取科学知识、科学方法,激发他们的科学探究欲望,培养创新意识和综合实践能力,更重要的是可以让学生有话可说、有东西可写,为他们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写作素材,解决“巧妇难做无米之炊”的问题。
下面是一位三年级学生在参与科学实践活动后20分钟内完成的习作:
有趣的放大镜
放大镜有三部分,黑色的手柄、圆形的外框、像玻璃一样透明的镜片。镜片中间厚、边缘薄,所以它也叫凸透镜。
放大镜真有趣,它能放大书上的字,还能看到人手上的毛毛,最有趣的是我把放大镜照着太阳时看到有一个小亮点,老师告诉我是焦点,而这个焦点要对准火柴的顶部才可以着火。我把放大镜对准火柴,但是等了好久火柴还是没有点着,只是见到火柴冒了一点烟,我旁边有个女同学过来帮助我,我的火柴还是没有着火,我们有点失望,但还是很开心。
通过今天的实验,我想说:“实验没有成功没关系,但只要有重来的心就可以了。”
从上面的习作中,可以看到学生通过经历“实践—感受—表达”的实践活动后所写的作文不仅充实,而且很有真情实感。学生眼中的放大镜是有趣的、美好的,相信生活在学生的眼中也会变得很美好。可见,在科学实践活动中,采用观察和科学实验等形式,引领学生先充分运用感官去发现大自然花草树木、飞禽走兽、声光电磁等奥秘,再引导学生用自己的语言和自己喜欢的表达方法抒写所见所闻,不仅能让学生感受到玩中说写的乐趣,同时能提高学生观察、分析、书写等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褚洪启.杜威教育思想引论[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7.
[2]康丽颖.校外教育的概念和理念[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2(03).
[3]张红霞.小学科学课程与教学[J].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