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019-02-10赵梓汐
赵梓汐
摘 要:随着小学音乐教育的日益发展以及教学方式的日益改善,音乐游戏被广泛地应用在小学音乐课堂中。文章主要利用具体的课例,从节奏、音准、音色、情绪四个方面来分析和探讨小学音乐课堂中音乐游戏的应用,即在游戏中掌握节奏、在游戏中训练音高、在游戏中听辨音色、在游戏中把握情绪。
关键词:小学;音乐教学;音乐游戏
音乐游戏是指结合音乐的节奏、音高、强弱、音色、情绪等音乐要素而设计的游戏。根据小学阶段的学生活泼好动并且对新鲜事物充满好奇心的特点,音乐游戏即以小学阶段的学生特征作为出发点,把枯燥的音乐知识转化为生动有趣的游戏,在玩中提升学生对音乐知识与技能的掌握,最终提高学生的音乐素养,有助于学生的全面发展。
目前很多教师在实际课堂上运用音乐游戏是出于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兴趣的目的,当然,不能否认音乐游戏能够快速抓住学生的兴趣和好奇心,但是音乐游戏应用的根本目的是帮助学生掌握一些音乐知识或者技能以及实现情感和价值观的目标,所以音乐游戏的设计目的不能只是为了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和好奇心。本文主要通过一些教学课例环节进行分析和探索如何通过音乐游戏进行有效的音乐教学。
一、在游戏中掌握节奏
在音乐教学当中,教师经常要让学生掌握各种节奏型,而传统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学生的需求,传统的唱拍打的节奏训练方式,反而会让学生觉得毫无趣味。但如果结合肢体动作或者身体拍打的方式,带入节奏型,符合这个阶段学生好动的特点。例如花城版二年级《降落伞》这一课中,在低年级学习二八节奏型时,有些学生很难掌握两个八分音符之间的时值的间隔。这时笔者会加入“音乐小脚丫”的游戏,把主要由二八节奏型组成的一个乐句的节奏,用左右脚的踏步来代入,左右脚依次在地面上踏步,发出“踏踏”的声音,告诉学生这是二八节奏型的音响效果。学生通过听辨脚步声,带动脚丫进行踏步,边踏步边念拍,通过肢体动作掌握了二八节奏的固定节奏感,学起来不会枯燥无味。再例如,高年级学习切分节奏时,同样可以运用肢体动作来设计音乐游戏。切分节奏最难把握的是重拍在中间的感觉,我们可以拍打身体不同部分发出的声音强弱来设计,拍手可以代表切分节奏的弱拍,跺脚可以代表切分节奏的强拍,通过肢体动作发出的声响效果,让学生通过听觉、肢体感受全面的感受切分节奏,而不再是纸上的符号。后续可以再通过开小火车游戏再次反复练习,加深学生对新节奏的掌握。
二、在游戏中训练音高
在日常小学音乐课堂教学中,音准训练是很棘手的问题。大多数学生课外从来没有接触过任何乐器学习或者声乐学习,而且学生的音乐素质水平参差不齐,所以教师在集体教学的时候,很难针对性地进行音准训练,尤其是对于音高这种抽象的概念,没有音乐基础的学生很难理解和把握。可以利用音乐游戏的方式,把音高这种抽象的概念变成具象的游戏,让学生直观地感受音高。例如在花城版一年级上册《布谷叫,春天到》课例中,学习“mi”和“sol”的时候,为了让学生分辨兩个音的高低,利用不同高度的肢体动作来带入音高。首先用柯尔文手势代唱两个音符,告诉学生当唱到“mi”时,请坐好,唱到“sol”时请起立。反复几遍后,不再演唱音符,而是用钢琴弹出两个音符,让学生通过听辨音高做出对应的动作。这时会发现学生注意力集中,并且加上动作后很兴奋地参与其中。教师也可以利用这个游戏观察全部学生对于这两个音符的高低听辨掌握情况,对于反应不灵敏的学生,可以再单独进行多次训练。如此类推,后面可以根据新内容增加新的音符,增加对应的动作,慢慢增加游戏难度。除了在初期听辨音符的高低中可以运用音乐游戏以外,在后期掌握了七个音符之后,在每次课堂中,都可以通过五分钟的时间,利用音乐游戏巩固音阶的音准。例如“身体音阶”游戏,即把身体的几个部位,按照高低顺序,带入音阶进行演唱练习。唱“do”的时候碰碰脚趾头的位置,唱“er”的时候摸摸膝盖的位置,唱“mi”的时候拍拍大腿,唱“fa”的时候叉叉腰,唱“sol”的时候拍拍双手,唱“la”的时候拍拍肩膀,唱“si”的时候摸摸脑袋,唱高音“do”的时候举起双手。如此这样,让学生不再枯燥地练习音准,并且通过游戏,更加具象地感受到每个音符的音高位置。
三、在游戏中听辨音色
在小学音乐教材中,很多欣赏模块的课例都需要听辨音色。低、中段年级的很多音色上的听辨都是从学习、了解一门乐器开始的。例如在花城版一年级上册《小兔子乖乖》中,需要学生通过故事了解大灰狼、兔妈妈、小白兔三者音色的不同,再利用三种音色不一样的乐器进行代入。大灰狼本身的声音很粗犷、低沉,所以利用音色相似的圆号代入;兔妈妈声音温柔、优美,那么就用音色相似的大提琴来代入;小白兔的声音清脆、明亮,则可以用音色相似的小提琴代入。这时教师可以通过音乐绘本游戏,让学生进行角色扮演,带上对应角色的头套,模仿对应角色应有的音色进行演唱,把绘本故事演绎出来,让学生在游戏过程中通过自己不同的发声,感受不同音色的区别。对于两三个乐器音色的听辨这种情况,除了角色扮演这类游戏运用外,面对多种音色需要学生分辨的时候,让教师更加苦恼的是学生并不会形容每种音色。因为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音色方面的形容词汇和专业词汇比较缺乏,即使学生能听出音色的差异,也不能用准确的词汇形容出来。例如在花城版三年级《动物狂欢节》中,作曲家圣桑针对每个动物的特点都写了一首短曲,但是如果直接给学生听曲子,让他们说出对应的动物和演奏乐器,他们会觉得特别困难。这时可以设计“音乐听辨抢答”游戏,给每一段曲子设计对应的选择题,例如在听辨《狮王进行曲》中,听第一遍时,给出三种不同音色的形容词,例如优美的、庄严的、清脆的,再让学生进行抢答;听第二遍时,给出三种不同特征动物的图片,例如袋鼠、狮子、小鸟,再让学生进行抢答。这时,会发现学生能快速地从选项中排除掉错误答案,选择正确的答案。游戏中提供的选择给学生一种思考的方向,让学生能更快速地从对比中思考出答案,教师也在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教学的目标。
四、在游戏中把握情绪
歌唱情绪的把握是日常小学音乐教学中的一个重难点。在教唱过程中,掌握一首歌曲的节奏、音准只是达到了知识与技能目标,但最终要学生达到情感与价值观目标,更多的是要让学生把握歌曲的歌唱情绪,感受歌曲深层次的情感,与歌曲想表达的情感内容产生共鸣。例如花城版五年级上册的《小熊过桥》,这首歌曲分为五段,每段小熊的心情都是不一样的,这就要求学生在演唱的时候要根据主人翁的心情变化去变化歌唱的情绪。第一段小熊第一次过桥时,因为小竹桥很摇晃,这时候的歌唱情绪是紧张的;第二段小熊在过桥的途中,出现了乌鸦和桥下的流水的嘲笑,小熊更加害怕,哭泣着呼唤妈妈,这时候要求的歌唱情绪是无助的;第三段小熊第二次尝试过桥,小桥更加摇晃了,这时的歌唱情绪是更加慌张的;第四段鲤鱼的出现,给了小熊鼓励,这时的歌唱情绪变成坚定的;最后一段,小熊终于勇敢地过了桥,开心地欢笑,这时的歌唱情绪是兴奋的。这首歌曲的难度在于如何让学生根据剧情的发展切换歌唱的情绪,如果只是通过教师的讲解分析,学生大多数还是不能切身地感受到小熊情绪的变化。这种情况可以尝试通过音乐剧的游戏演绎,通过小组合作,进行角色扮演,在教室中也可以用积木凳搭建模拟成小桥,通过音乐剧的演绎,让学生把自己代入歌曲的情景当中,感受每段的情绪变化,以更好地把握歌唱的情绪。然后根据每个小组的表演,进行民主评分,在评分中也能让学生逐步体会到好的歌唱情绪,更加丰富歌曲本身的魅力。
综上所述,一个好的音乐游戏能让一节音乐课锦上添花;一个好的音乐游戏能让学生更好地感受到音乐带来的乐趣;一个好的音乐游戏能更好地解决音乐教学中的重难点。音乐游戏在小学音乐课堂中的应用,既能丰富课堂的内容,也能让学生在游戏中提高学习音乐的兴趣,轻松地提升学生音乐素养等综合能力,为促进学生的美育教育起到积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