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公共选择视域下的生态环境治理

2019-02-10岳宝德

现代企业文化·理论版 2019年32期
关键词:公共参与治理生态环境

岳宝德

中图分类号:F290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674-1145(2019)11-153-02

摘 要 近几年来,我国经济的发展十分迅速,尤其是工业化进程促进了城市的繁荣,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但同时生态环境问题也越来越突出,严重影响人们的身心健康。作为城市环境保护的主力军,政府、企业、公众所起的作用不可低估,只有三者相互协调、共同努力,才能实现优质的生态环境。因此,本文首先概述公共选择理论,然后探讨公共选择理论对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启示,最后研究公共选择视域下的生态环境的治理途径。

关键词 公共选择 生态环境 治理 公共参与 政府决策

生态环境的好坏直接影响人们的生活质量,这也是一个城市能否得以稳定与持续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所以政府必须重视生态环境的治理,务必把人民群众的身心健康摆在首要位置。正因为如此,严抓生态文明建设就显得越来越重要,拥有良好的生态环境,才能为的人们生活增添光彩,才能为人们的健康保驾护航,这也是生态文明建设的价值所在。在实际的生态文明建设中,一切政策的实施都是为人民谋利益,但有时也在很大程度上扰乱到附近居民的正常生活,这就使得利益受损的部分人产生了强烈的不满情绪,这种现状极不利于社会的和谐与稳定。毫无疑问,要想实现生态环境的良好治理,又不损害公众的利益,就要得到所有公众的认同与支持,即公众参与可以优化政府政策,公共选择理论在生态文明建设中具有一定的应用值价,所以本文着重研究公共选择视域下的生态环境治理,希望对生态文明建设有所启发。

一、概述公共选择理论

所谓“公共选择理论”,即20世纪60年代美国经济学家布坎南和塔洛克二人共创的一门学科理论,它主要采用“经济学的方法”分析“政治现象”,提出了一个重要的“经济人”假设,该假设认为人的本能是追求私利,且伴随着趋利避害的思想。作为活生生的“人”,要想在这个世界上生存,必须有一定的经济实力,经济可以创造财富,这样才可以有饭吃、有衣穿,不断满足日常生活中的各种需要,这样的生存目的决定了每个人都希望以最小的付出获取最大的回报,做任何事情都会选择最有利于自己发展的途径或方式。布坎南认为,“公共选择”的本质就是经济理论在政治活动中的扩展和应用。从目前来看,习近平主席很关心民生问题,而生态环境保护课题的研究更是民生问题的关键所在,可以说生态环境治理已经成了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经济、政治、文化等建设都离不開优质的生态环境。实际上,公共选择理论以经济学的方式分析当前政治活动,为我国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了全新的视角,它仅仅围绕政府、企业、公众等三者关系和联系,促进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力度,真正体现人民的主人翁地位,让人民为自己能够拥有美好的生存空间添砖加瓦,即这种公共选择理论可以帮助于人类美化生态环境。

二、公共选择理论对公众参与、政府决策的启示

(一)公共选择理论中的政府决策偏离

关于公共选择理论,其核心内容则是研究处于政治市场的人们是如何投票,以及如何进行决策,研究集体决策的前因后果,即做出这种选择的依据是什么。实际上,公共选择理论的关键点在于将“经济人”作为假设,将其完全应用于政府活动的机制之中,它在很大程度上探索了不同选举机制的运作方式,有力地指出:“如果国家干预无法提高经济效率,或者无法改善人们分配不均的现象时,政府的职能就会出现“失灵”的现象。同时,公共选择理论指出:“政府必须推出行之有效的政策,确保短期利益与长期利益始终一致,最大限度地保证代继均衡,但是实际的政府决策总是产生一定的偏离现象,特别是政策提案往往会产生分岐现象,这些都迫切需要一个更好的管理机制进行引导,以便让政府决策满足公众的利益和需求。正因为如此,我们必须重视公众参与在政府决策中的作用,只有虚心接受社会群众的参与意见,才能有针对性地提升政府决策的质量。

(二)公众参与对优化公共决策的作用

公众参与有助于优化公共决策,由于它可以实现社会利益的最大化,让公民充分地进行政治决策活动,体现人民群众的主人翁地位。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是不可低估的,当公众参与达到一定程度时,就会使市场决策机制变生变化,达到优化政治决策的目的。从某种程度上讲,“政府失灵”现象会对社会产生许多不良影响,这一切都需要“公共参与”进行弥补,因为“经济人”以不同的形态存在于不同的行业中,政治市场也不例外,比如传统决策人员往往借助社会利益实现自身利益的最大化,由此导致政府决策的极大偏离,而要想从根本解决这些问题就要考虑广大人民群众的喜好,也只有把这些因素融入政府决策之中,才能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三、公共选择视域下的生态环境治理途径

(一)充分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

1.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率

从上面研究可以发现,公共选择理论认为,“政府失灵”现象之所以会出现,主要原因在于政府制度设计的不科学,严重影响人们生态环境治理的质量。在我国,当前生态文明建设存在 “政出多门”现象,由于不同部门、不同地方政府的决策和行为都会或多或少地受到“经济人”本性的影响,尽管有许多部门进行监督,但是严重者也会导致政策的落空。为此,要想真正提高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效率,必须健全政治体制,让各个部门之间、中央和地方之间都清楚地意识到自己的职责和权限,尽量做到“各司其职、各尽其责、互不干涉、相互协调”,这也是提高生态文明建设效率的根本。

2.提高政府生态责任意识

治理生态环境,需要提高政府的生态责任意识,这是因为政府的决策关系到整个生态文明建设目标的真正实现。作为一个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才是国家的真正主人,国家的一切权力来自人民,国家机构的一切工作也要为民服务,只有满足了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才能实现国家权力的社会价值。政府始终代表着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所以政府的生态责任意识至关重要,国家必须在原有政府职能的基础上增加生态职能,不断强调政府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主导作用,并将其生态建设方案落实到位,及时、有效地解决平民百姓反馈的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这也是新时期政府职能顺应时代发展的具体表现。

(二)提高企业的生态环境意识

1.突出国有企业的生态环境带动地位

对于国有企业而言,它不但具有经济效益,而且具有政治效益,其生態环境意识与国家整体生态环境治理息息相关。从某种程度上讲,国家经济主导着我国的经济发展方向,并且有力地控制着国家的经济命脉,涉及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行业,尤其是石油石化行业、煤炭行业、航运行业、通信行业等对国家经济的推动作用不可低估。在新的形势下,国有企业在生态环境建设中具有较强的带动作用,应切实履行自身应尽的生态义务,要与时俱进,不断增强自己的创新能力,这样也自然而然地提高了资源利用率,进而有助于循环经济、低碳经济、绿色经济的大幅度提升。

2.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参与生态建设

经济发展中,非公有制经济也能够取得较大的经济效益,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也是不可小视的,但是非公有制经济的生态责任意识不够重视,不利于生态文明建设的全方位开展。非公有经济受到自身条件种种限制,在外在监督和制约力量不够的情况下,会进行高污染、高能耗、高浪费的生产经营,这会给生态经济的发展带来不利影响。当前对非公有制经济进行合理引导和有效监督,让他们不断意识到生态环境保护的重要性,承担自身在其中应尽的责任和义务具有重大意义,并且出台合理政策鼓励非公有经济的生态建设与发展。

(三)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

一般来讲,公众是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参与力量,公众作为真正的“经济人”必须拥有一定的“生态理性”,即个体经济利益的最大化依然是出发点,但以环境保护理念为中心,以不破坏大自然为前提,主要是采取了“成本——收益分析”的科学方法,使之在一定程度上认识到了“节约资源、保护环境”的重要性,严格做到“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获取的最大收益就是为人类带来了财富,也保持了美好的生态空间,即良好的生态环境可以促进公众自身利益的充分满足。

政府出台鼓励政策,促进每个公民承担起自己作为“经济人”保护环境的责任,提高公众的生态文明建设参与度,只有每一个公民个体积极地参与其中,才能为环境保护贡献一份力量,建设我们美好的家园,这也是公共选择视域下生态环境环境治理的必然。

四、结语

总之,作为城市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领导力量,政府要做好决策工作,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全面考虑环保方案实施后的一切影响因素,鼓励群众参与,不断提高公众的参与度,同时企业和公众也要积极响应政府的号召,共同促进优良生态环境的建设。当然,政府还需要为公众提供能够优化制度的决策参与机会,把自己对市场的干预度把握好,为市场供给创造更多的机会,给予公众一个可以充分参与公共决策活动的空间,提升政府解决生态环境问题的效率,这样才能实现更加持久、有效的生态文明建设。

参考文献:

[1]徐聪.公共选择理论与城市生态环境治理[J].合作经济与科技,2008,(8).

[2]赵婉彤.公共选择理论与公众参与在生态文明建设中的作用[J].华章,2012,(5).

[3]刘芳.生态文明建设主体因素分析——基于公共选择视角[N].红河学院学报,2015,(2).

[4]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部.全国环境统计公报,[EB/OL]. http://

zls.mep.gov.cn/hjtj/qghjtjgb/201311/t20131104_262805.htm.

[5]裴淑娥.左戌革.公民参与环境意识与生态文明建设现状及途径研究[J].前沿,2010,17(271).

[6]陈梅,钱新.公众参与流域水污染控制的机制研究[J].环境科学与管理,2010,(2).

[7]贺翊枯.环境影响评价中公众参与的实证分析[J].上海环境科学,2010,(2).

[8]刘磊,周大杰.公众参与环境影响评价的模式与方法探讨[J].上海环境科学,2009,(5).

猜你喜欢

公共参与治理生态环境
“模拟政协”:思想政治核心素养培育新路径
中国民粹主义三个动向
浅析网络舆情治理
自然资源资产离任审计评价体系研究
如何强化我国生态环境监察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