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空间教学的“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改革

2019-02-10聂志腾

科教导刊 2019年35期
关键词:教学改革

聂志腾

摘 要 针对当前“中国新闻史”课程教学中出现的教材内容陈旧、教学方法单一缺乏吸引力的状况,借助“世界大学城”这一教学平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和图文并茂、声像俱佳的展现方式,增加课程内容的吸引力,同时也可以在教学方法上进行革新,突破课程当前面临的困境,真正发挥课程应有的作用。

关键词 中国新闻史 空间教学 教学改革

中图分类号:G424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z.2019.12.045

On Teaching Reform of Chinese Journalistic History Based

on Cyberspace Teaching

NIE Zhiteng

(School of Literature and Journalism, Xiangnan University, Chenzhou, Hunan 423000)

Abstract In view of the fact that the teaching materials appearing in the course of the current "Chinese Journalistic History" are outdated and the teaching methods are unattractive, the "World University City" teaching platform can make full use of the vast amount of information resources and images and sounds. The excellent way of presentation increases the appeal of the course content. At the same time, it can also innovate in teaching methods, break through the predicament currently faced by the course, and truly play the role of the course.

Keywords Chinese journalism history; space teaching; teaching reform

1 當前中国新闻史教学面临的困境与空间教学的必要性

从1920年上海圣约翰大学报学系开设“新闻学历史与原理”课程算起,“中国新闻史”在我国新闻学教育中已有近百年的开设历史。在2005年中国人民大学发起的“首届新闻传播学院院长国际论坛”上 ,与会学者一致认为新闻传播教学的核心任务是培养具有神圣的职业良知、宽广的国际视野、深厚的文化修养、科学的思维方法和精湛的专业技能的新闻传播工作者。“中国新闻史”课程的重要性显而易见。然而与新闻学教育界对课程的认识形成鲜明对照的是学生对该课程的“横眉冷对”与望而生厌。究其原因有二:一是学生觉得中国新闻史课程教材内容繁复而陈旧;二是传统教学方法注重对史实的讲解,缺少现实关注;注重一定叙述框架的搭建,忽视了历史事件与人物的细节的呈现,无法感受历史的真实。

受教材本身容量的限制,在传统教学条件下这一状况堪称无解,然而在当前高校校园高速网络普及的背景下,借助“世界大学城”这一教学平台,充分利用网络海量的信息资源复现历史的原貌,在教材提供的框架基础上,增加对历史人物和细节的介绍,使教学内容变得鲜活起来,增加课程的吸引力;同时在“世界大学城”这一教学平台的支持下,教师可以轻松的改变传统的“满堂灌”教学模式,切实确立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通过教师引导,问题导向等手段,把课程的教学重点从史实的介绍转向史实现实意义的挖掘,增加现实关照,使课程变得“有用”起来。

2 基于世界大学城“中国新闻史”课程的空间教学

基于世界大学城的空间教学,简单地可以将其理解为借助世界大学城这一网络平台来组织教学,其教学的组织不仅仅限于课堂的教学实施,也包括课前的教学准备和课后的教学拓展。

2.1 课前的教学准备

中国新闻史课程涉及到新闻人物、新闻事件、新闻现象、新闻法规等众多庞杂的知识点,将漫长的新闻传播事业发展情况浓缩于一书之中,其直接的结果就是教材“大部头”化,且受教材容量的限制,其重心只能放在框架的搭建上,缺少鲜活的新闻史料。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觉得枯燥乏味,课程本身的教学目标也难以实现。因而课前教学准备的重点即是教师根据课程教学的需要,借助《瀚堂近代报刊数据库》、《晚清与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瀚堂典藏古籍数据库》、《大成故纸堆数据库》等网络数据库和相关线下资料全力搜集文字、图片、音视频等各种形式的新闻史料,并以知识点为中心建构相应的知识模块。以《申报》的创办与早期的经营情况这一部分内容为例,教师在课前可在《晚晴和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大成故纸堆》等上搜索《申报》的相关内容、图片等,甚至可以下载数期《申报》报刊,以知识点为中心构建相关模板,供学生阅看,感受历史上大名鼎鼎的《申报》上的竹枝词、广告、新闻、评论、以及《瀛寰画报》等相关内容,调到学生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对相关知识点的理解和记忆也更加深刻。

根据课程特点,教师可将教学资源分为课程学习、课程资源、课程测试三大板块。其中课程学习板块可包括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的PPT;课程资源则包括各知识点的相关新闻史料、文献资料,为课程知识点的学习提供鲜活的“细节”,学生可以触摸、感受历史的真实;而课程测验则可以对学生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掌握情况进行检测,使得学生在课程的预习中可以做到有的放矢,有针对性的学习。在此阶段要求学生在“世界大学城”平台完成课程知识性内容的掌握,并在空间群组中就课程内容进行讨论,为课堂教学中的讨论做好准备、打下基础。例如,在学生自学完《申报》的创办和早期经营情况相关知识点后,可以让学生就课程中的相关问题进行讨论,问题不设限,诸如“美查兄弟创办《申报》的原因,《申报》打败《上海新闻》的原因等,可以很好的激发和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2.2 课堂的教学实施与课后的教学拓展

中国新闻史课程的学习,不仅是为了让学生掌握新闻史实,更重要的是对新闻史实的理解和批判性掌握,提高学生对历史的思考和判断能力。因此,中国新闻史的教学,史实的掌握是基础。在课程的课堂教学中,对史实性知识的讲解,教师应注重相应知识点的历时性梳理。例如对清末的新闻法制建设,在学生提前对清末的新闻法制建设情况作了知识性的掌握后,教师讲解的重点是介绍和梳理我国历朝历代的新闻法制建设情况,并引导学生对清末的新闻法制建设情况进行合理的历史性评价。引导学生对新闻史实的批判性理解和反思才是重点。对中共早期党报的发展情况,在引导学生把握住中共早期党报发展情况的基础上,积极引导学生对中共早期党报的发展情况和当下党报面临的困境进行思考,以期更好的理解当下党报的发展现状。

课后的教学拓展,是课堂教学的延伸,其主要的任务是,在课堂引导学生对新闻史实进行讨论、反思的基础上,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兴趣,根据教师的指导阅读相关文献,进行研究性学习。例如在课堂教学中,有学生对民国时期的画报很感兴趣,通过浏览《晚清与民国期刊全文数据库》,该学生最终把目光瞄准了先后由黎锦晖、吴瀚云、陈伯吹主编上海中华书局出版的《小朋友》,积极探索民国时期幼儿刊物的风貌,并跟当下的一些幼儿刊物进行了比较,撰写了质量较高的课程论文,对学生的学术研究能力起到很好的锻炼效果。

3 基于世界大学城“中国新闻史”空间教学应注意之问题

基于世界大学城“中国新闻史”空间教学应注意的问题,主要有如下两个:

一是课程考核的改革。基于世界大学城的空间教学可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全纪录,因此,课程考核的内容可将课程传统的期末闭卷考试转变为包括“出勤、课程知识点自学、空间讨论发言情况等综合性考查,;同时将传统的结果性期末考核改为过程性考核,即学生的课程考核成绩由学生每次的课程知识点的测试成绩、空间讨论、课堂发言情况等折合总成绩,此种考核方式能更真实的反映学生学习的真实情况。

二是教师与学生角色身份的转变。在基于世界大学城“中国新闻史”空间教学中,教师的角色由传统的知识讲授者转变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教师课程教学的很大一部分精力应放在相关历史史料的搜集和对学生讨论的引导上,而不是传统的宣读教案;而对于学生而言,在基于世界大学城的空间教学中,其角色由被动的听课者转变为主动的知识探索者,在兴趣的指引和教师的指导下,主动获取相关的知识与学问,是学习的真正主体,因而要求学生有较高的学习自律性。

4 结语

总之,借助“世界大学城”这一平台,一方面对学生而言,依托网络平台的超大容量和相关数据库上丰富的历史史料,让学生“触摸”历史、“感受”历史,而不是简单的回顾历史事件的框架,能大大增加课程的趣味性与吸引力,提高学生课程的学习兴趣与积极性;另一方面对教师而言,借助“世界大学城”,有效打破了中国新闻史课程传统以讲授为主的教学模式,能够真正将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落到实处,教学过程不再是“我讲你听”,而是变成了面对共同的新闻史料,师生共同讨论探讨,激发思想的火花,教师更多的扮演学习引导者的角色。当然这种转变也给课程的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既要积极搜集课程中相关的新闻史料,同时也需要对课程内容真正吃透,才能能够游刃有余的掌握课堂,引导学生讨论与解答学生的疑问。

[基金项目]湘南学院2016年校级教改课题“基于空间教学的《中国新闻传播史》 课程教学改革研究”(湘南学院校发〔2016〕18号)成果;2015年度湖南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应用型本科院校新闻专业教学改革研究”(项目编号:XJK015CGD05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 丁淦林.中国新闻史教学需要适时革新[J].新闻大学,2004(3).

[2] 艾红红.网络环境下中国新闻史教学改革刍议[J].山东教育学院学报,2008(5).

[3] 陈娜.跨越新闻史教研的三重门——谈中国新闻史教研的发展路径[J].国际新闻界,2008(4).

[4] 劉敏.社会文化视野下的中国新闻史教学探讨[J].科教导刊,2013(07).

[5] 陈兮.论“中国新闻史”教学的四种关系[J].中国成人教育,2009(14).

猜你喜欢

教学改革
完全学分制下选课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金工实习教育对工科院校创客教育影响分析
新形势下小学语文教学方法研究
译林版英语教材的人文特点研究
当前农村学校实施“新教育实验”的研究
构建和改进现代化学校美育工作体系研究
中职学校“生本课堂”的调查研究与实践
高校三维动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
基于人才培养的技工学校德育实效性研究
现代信息技术在高职数学教学改革中的应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