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导入充满智慧让哲学富有灵性
2019-02-10许立艳
许立艳
摘 要:本文在建构主义的指导下,利用心理学的“首因效应”,从哲学导入要源于生活,创新内容;体验生活,知行合一;高于生活,寻找意义三个维度的相关案例,着重探讨哲学课导入的可操作路径。
关键词:首因效应;导入;建构主义;生活;参与
一、 引言
心理学的“首因效应”强调最初接触到的信息对人们后续的行为活动和评价会产生影响。每节课的导入就是“首因”,新课程基于建构主义的理念,认为学生是通过“情景、协作、会话和意义建构”这四大要素,在现有经验基础上完成学习任务的过程,获得并内化知识的多于学习者已有的阅历关系密切。因此,老师必须加强对建构主义的研究,巧用首因效应,精心设计导入。为此,笔者结合自身的教学实际,对导入策略做了一些尝试。
二、 源于生活、创新内容
建构主义倡导要以学习者为中心的学习,以学生所处的阶段,所处的时空为学习新知识的诱发点,啟发学生的参与感和获得感。
(一) 热点导入,诱发思维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当今学生思维普遍活跃,尤其是对自己身边的社会热点问题比较感兴趣。
案例1:《价值判断和价值选择》导入——最美杭州人
材料:视频新闻
内容梗概:一辆7路公交车满载乘客,在上班高峰期的繁忙马路上,车内突然燃烧起火,7名附近医院的医生积极参与灭火救援。一名军人冒着浓烟大火,进出8趟救出多人,包括一名幼童,最后军人自己呼吸道灼伤。
展示问题:问题(1)如果你也在场,你会出手相救吗?学生的各种小心思都冒出来了。这也凸显了价值判断和选择会因人而异。问题(2)你觉得该不该出手相救?这就涉及价值判断和选择有无标准了。随后的知识也会水到渠成落到实处,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也在导入的对比中自然生成。
案例2:《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辩证关系》导入——上海自贸区以点带面
材料:上海自贸区新闻视频
材料:2013年中国第一个自贸区——上海自由贸易试验区正式成立,之后,广东、福建等东部沿海以及湖北、辽宁等中西部也陆续成立自贸区。至此,我国掀起了自贸区建设“小高潮”。6年来,我国自贸区制度创新遵循“先行先试”和“复制推广”两个步骤。现在已经形成了覆盖东西南北中的自贸区制度新局面。
展示问题:问题(1)建设自贸区为什么要先行先试呢?问题(2)为什么自贸区的经验可以复制推广呢?作为我们的这个邻居自贸区,学生还是很感兴趣的,通过视频和材料的铺垫,降低了设问的思考难度,切合了学生的实际,解剖了课本难点知识。
(二) 故事导入,创新思维
某些热门小说,既能激发学生对课堂的关注,也为学习哲学开辟了精美的辩证情景。
案例3:《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导入——走进江湖
温瑞安的小说《惊艳一枪》片段“胜局,第三十七回”。“譬如屈原他的理想追求全然崩败,并以身殉职,但他留下了不朽的诗篇和情操,这样看来他是胜利了。譬如司马迁,他的仗义执言,反而使他蒙受奇耻大辱,却也促使他发奋著书,写成了《史记》,名垂青史。反过来说,像吴王夫差,他征战成功的结果,使他掉以轻心,终于被越国勾践击垮,这是成功带来的失败。或像隋炀帝,他成功地夺了权,夺取了天下,对他而言,是空前的成功,但他却使自己成为天下世代无人不鄙薄痛恨的无道暴君。失败的再也彻底不过。赵画四决战蔡水择的取胜,正换来他付出生命的惨败。”
温巨侠带领我们进行了辩证的思考,没有败根本就没有胜,所有的胜败都在一个“局”中,矛盾双方相互依赖共处一个统一体中,同时矛盾双方在一定条件下又相互转化。学生在小说的描述中找寻矛盾的双方,进而能深入理解两个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三、 体验生活,知行合一
建构主义尊重学生的首创精神,更倡导不但要“知”,更要“行”。
(一) 课前查一查,行在知先
苏霍姆林斯基曾说:“如果老师不想办法使学生产生情绪高昂和智力振奋的内心状态,就急于传授知识,那么这种知识只能使人产生冷漠的态度。”
案例4:《价值的创造与实现》导入——社会调查
课前让学生做了一个社会调查。调查一位自己的亲人或熟悉的人在事业或人生中成功或失败的经历。遇到困难他是怎样克服的?并充分利用收集的证言证物做成幻灯片,导入展示学生的作品。
来自学生的实践作品的展示,使学生兴趣盎然、思维活跃。所学知识被多侧面、全方位的运用,使教学回归生活,做到了理论和生活的统一。
(二) 课中动一动,行知并进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新一轮课程改革提出一个重要理念:课堂是动态生成的,是学生自主探究的创造性活动。
案例5:《意识的本质》导入——画外星人比赛
(1)学生在黑板上画出自认为的外星人的样子。并一起来分解这些画面。学生很快就愉快地发现,大家画的外星人,经过解构,多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多个物体或人个体的不同部位的嫁接或夸张、变异。
(2)师生探讨“其他物种能像我们人类一样作画吗?”学生回答,“不能”。这时学生会提出不同意见,“不是吧,猴子很聪明啊,我在动物园看它画画过的,小蜘蛛也能织出密密匝匝的网呢”。很快就有学生反驳,“我觉得它们和人不一样,没有我们人类的这种嫁接创造能力,估计动物的行为是遗传本能”。教师:“刚才大家画的外星人,组合构图都很眼熟,这些画面从哪里来的?是大家大脑里生出来的吗?”学生马上就会反驳,“离不开生活实际,也离不开我这颗智慧的大脑进行创意加工”。教师紧接着提问,“大家创作的外星人看起来有很多一样的地方啊?”对照外星人图画,学生七嘴八舌地说,“怎么像××,×××(学生名字和科幻电影海报中的经典人物名字)”。“看来大家的创意还是不够呀?画出的外星人仍然是人的样貌啊。为什么会这样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