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智慧教育体系构建的思考与实践
2019-02-10刘正华
摘 要:没有教育信息化就没有教育现代化。作为全国“智慧教育示范区”,长沙就是要以“人人通”为抓手,推进一个“融合创新、交互共享”的中小学智慧教育体系建设。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简称“人人通”,是一个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网络学习的基础平台,打通学校、家长和学生的交流沟通载体,促进学习方式变革。通过智慧教育体系建设,就是要形成与当地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促进教育服务供给方式变革。主要内容包括:基于标准的智慧教育环境建设、基于“人人通”平台的数字资源开发、新型人才培养模式研究、基于“人人通”的智慧教育治理、基于融合创新的教育教学能力提成工程。在推进过程中要加强平台建设、要出台标准体系、要注重项目推动。实践中要求推进人工智能的广泛应用、构建智慧教育云平台中心、打造可持续发展生态圈、以公共服务推动学校个性发展。
关键词:人人通;智慧教育体系;思考与实践
一、 顺应教育现代化发展与要求
(一) 顺应信息技术发展要求
近年来,随着新一代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国家出台《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将教育信息化作为教育系统性变革的内生变量,支撑引领教育现代化发展,标志我国教育信息化正从1.0向2.0转段升级。教育信息化2.0不仅改变了教学环境、教学内容、教学工具,而且从更深的层面上改变了教育生态系统,推动教育理念更新、模式变革、体系重构,致力于实现人的现代化,实现更加开放、更加公平、更加优质的教育。我们面临着从教学环境、内容、方法到教育模式、理念、文化的重构,只有构建教育新体系、打造教育新生态才能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在变革中实现创新发展。
(二) 推进教育现代化发展需要
没有信息化就没有现代化,没有教育信息化也就没有教育现代化。党的十九大报告明确指出要“深化教育改革,加快教育现代化,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教育信息化是国家信息化战略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地位,已成为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要求。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构建智慧教育体系,是深化教育综合改革,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推进教育管理的科学化、精细化,实现教育现代化发展不可或缺的支撑和推动力。
二、 紧跟研究前沿与趋势
智慧,是人类完善自我的永恒追求,也是教育的永恒追求。从苏格拉底、柏拉图到布鲁纳、皮亚杰等人都十分重视智慧教育。目前,许多国家尤其是发达国家都积极进行教育改革,其核心也是对智慧教育的探索。2008年,时任IBM首席执行官彭明盛首次提倡“智慧地球”(Smart Earth)概念。智慧地球的理念拓展到教育界,IBM强调智慧教育的发展途径包括:学生的技术沉浸;个性化、多元化的学习途径;服务型经济的知识技能;网络文化和资源的全球融合。
随着教育信息化发展进程的加快,智慧教育的研究受到越来越多学者的重视,已成为当下教育领域的研究热点。学者祝智庭指出,智能化技术促发了教育系统的“形变”,而智慧教育则将引发教育系统的“质变”。在中国知网中以“智慧教育”“智慧教学”“智慧学习”“智慧环境”为主题词进行检索,共搜索到249篇文章,与教育技术主题相关的智慧教育方向的CSSCI期刊论文143篇。祝智庭在其文章《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中提出“智慧教育是经济全球化、技术变革和知识爆炸的产物,也是教育信息化发展的必然阶段。智慧教育是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新诉求”。刘保民认为,在教育理论与实践中存在着两种层次的智慧教育:即狭义的智慧教育和广义的智慧教育。狭义的智慧教育基于传统教育学和心理学理论;广义的智慧教育基于对完整人性的理解和人的全面发展的认识。金江军认为相对传统教育信息化而言,智慧教育具有集成化、自由化、体验化的特点;陈晓娟综合归纳为“四性四化”,即开放性、共享性、交互性、协作性和数字化、网络化、多媒化、智能化;钟晓流认为智慧教育系统由智慧教育环境、智慧教育资源、智慧教育管理、智慧教育服务四大模块组成。
通过文献的梳理与分析,发现当前中小学智慧教育研究存在一些不足或有待进一步研究的问题:第一、重理论轻实践,很多研究只注重推介国内外智慧教育理论、特点和模型;第二、许多研究比较宏观,没有专门针对中小学构建智慧教育体系;第三、国内外还没有开发出值得推广的基于“人人通”构建中小学智慧教育体系的管理平台;第四、各地实证研究还没有全面推开,一些研究项目还处在实践探索中,真正可供借鉴的实践研究成果不多。因此,基于“人人通”构建普通中小学智慧教育体系的研究既有理论意义,又有实践价值。
三、 把握基本概念与目标
概念一,人人通:网络学习空间简称“人人通”,它是指信息技术条件下开展网络学习的基础平台,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教育管理者、教师、学生乃至家长等多个主体之间进行交流、分享、沟通、表达、传承等活动的载体。通过人人拥有的实名制网络学习空间进行自主学习协作研讨,开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形成基于网络空间的教与学、教与教、学与学全面互动,促进教学方式、学习方式和评价方式的变革。
概念二,智慧教育:以人工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在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上建立起来的对教学、科研、管理、技术服务、生活服务等校园信息的收集、处理、整合、存储、传输和应用,使数字资源得到充分优化利用的一种虚拟教育环境。其技术特点是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和多媒體化,基本特征是开放、共享、交互、协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
基本目标:通过智慧教育体系建设,要形成与当地教育现代化发展目标相适应的智慧教育支持服务体系,全面发展智慧教育,完善智慧教育技术环境,促进教学方式、管理模式以及教育服务供给方式的变革,构建融合创新、交互共享的智慧教育体系。具体包括四个方面:一是优化基础环境,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基础支撑能力;二是丰富数字资源,不断提升数字教育资源开发与服务供给能力;三是推进智慧教学,促进利用网络学习空间开展自主性学习、学生综合评价、教学综合分析等;四是推进智慧管理,不断提升教育信息化服务教育与管理的能力。
四、 明确主要工作内容
内容一,基于标准的智慧教育环境构建研究与实践。研制《长沙市中小学智慧校园建设标准(试行)》,推进长沙市智慧校园建设,以智慧化应用带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教育全过程的深度融合。推进全市教育资源共享应用、集约建设、统筹管理,建立绿色、安全、稳定、可管可控的网络环境和省、市、县、校联动的信息化综合管控体系。
内容二,基于“人人通”为平台的数字教育资源开发。积极探索教育资源服务供给新模式,建立可持续发展的资源共建共享与保障机制,促进名师资源、名校资源等优质教育资源城乡共享。大力培育数字教育资源服务市场,建成一批体现长沙特色的精品数字化课程资源,将数字教育资源的选择权交给广大师生。
内容三,基于智慧教育环境下的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深入探索信息技术条件下的新型教学模式,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从“重硬件”到“重应用”、从关注“物的建设”到“人的感受”的转变,推进教育教学从关注全体向关注个性的转变,促进基于信息技术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强化教育信息化对教学改革的服务与支撑,促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实践深度融合,养成师生数字化教与学的习惯,实施开放融合、互联互通、以人为本、因材施教的新型教学组织方式。
内容四,推动基于“人人通”为基础的智慧教育治理。推进平台整合与数据共享,科学布局长沙教育业务管理信息系统,形成规范统一、互联互通、安全可控的教育数据开放体系,建立完善教育公共信息资源开放目录。深度挖掘教育数据价值,确保数据的精准性、科学性、实时性和生成性,推进基于大数据的教育治理方式变革,促进教育治理现代化。
内容五,基于融合创新的教育教学能力提升策略研究与实践。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的融合创新,提升教师信息技术应用能力。提高教师信息技术能力素养和课堂应用水平,增强教师在信息化环境下创新教育教学的能力,常态开展信息化教学,为推进教育方式的变革提供持续发展的动力。推进基于过程的教育质量评价,利用人工智能等新一代信息技术,构建全面、精准的数据采集环境,开展教学全过程的学情分析、学习诊断、跟踪监测,精准评估综合教育质量,服务教育改革与发展。
五、 突出工作重点与要求
工作重点:(1)制定长沙市智慧校园建设标准,完成市直属普通中小学校智慧校园创建工作,有利于构建智慧教育2.0生态圈;(2)建设长沙智慧教育大数据共享平台,完成教育数据共享架构、规范接口体系建设,有利于建设长沙教育大数据库,从而构建智慧教育决策体系、治理体系;(3)开展线上线下混合学习实践共同体项目建设,推进教育教学方式的变革和教育创新发展,全面提升教育教学质量;(4)建设并完善长沙市中小学在线学习平台,组织专家按照新课程标准和长沙使用教材版本开发丰富的本土优质课程资源,有利于构建师生突破时空限制、随时随地随需的泛在学习环境;(5)建设“网络联校”,建设覆盖全市所有农村教学点网络联校,实现专递课堂全覆盖,有利于推进城乡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同时探索形成基于专题课堂的有效课堂教学模式。
工作要求:(1)推进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广泛应用,不断增强师生的信息素养,提升学生的创新素质和创新能力,培养创新型人才;(2)以“人人通”空间为载体,构建长沙智慧教育云平台统一的用户中心、数据中心、应用中心、决策中心,降低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运行、应用成本,减少重复浪费,逐步形成合力,消除信息孤岛;(3)基于统一的智慧教育标准体系,开放端口,按规接入,围绕学生成长打通教育、教學、管理、应用、服务各个环节,调动全社会力量为教育局、学校、教师、学生、家长提供实用、实惠的教育信息化服务体系,打造可持续发展的生态圈;(4)基于“人人通”平台,融合创新市级管理应用,以刚性服务普及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在学校的使用,以公共服务推动学校个性化服务,进一步强化“人人通”在学校的应用,实现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与创新。
作者简介:刘正华,湖南省长沙市,湖南长沙市教育科学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