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以及南北地域影响下的风格差异
2019-02-10张向辉
张向辉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艺术学院,西安 710043)
一
“写意”所蕴含的是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要素,其中既有天人合一的自然观,也有人对世界的观照所形成的审美观,是区别于西方文化属性的一个重要语言特征。当代“写意”和传统写意绘画有着精神上的内在关联同时也存在着差别,传统写意更重视物象意趣的表达,带有赏玩、闲适和意趣的态度,由于封建社会严格的伦理秩序,文人的表达中就潜藏了一种纠结和矛盾的心理特征。而当代“写意”的精神带有比较强烈的表现力,所表现出的是情感的力量和认知能力,这种表现和西方的表现主义相比更多的是对日常生活的关注,是不断追求的心象表达,强调主体对客体的观照和二者的高度融合。西方绘画中的“意”的表现更多的是一种呐喊与宣泄的激烈情感,强调主客二分,缺乏中国“写意”中的“委婉”与“含蓄”之美。
在人类文明的发展史上,不同国家民族与文化的融合都会形成新的文化生产力①。写意油画是伴随着油画本土化的进程而形成的一种具有鲜明特色的民族艺术形式,自油画引入中国以来,林风眠、刘海粟、吴大羽、关良、卫天霖、庞薰琹等人就开始了西方绘画材料和中国传统文化精神相结合的探索。“写意”这一概念最早是被徐悲鸿明确引入油画中的②,最终历经几代人的实践和努力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风格的艺术风貌,“写意油画”这一指称也日趋明确。范迪安在《走向西部——从40年代的油画看中国美术内在的现代性》一文中将20世纪40年代大批画家走向西部看成是当时中国油画画坛最重要的现象,并且认为走向西部为研究油画语言的“中国表达”提供了新的条件,是一次主体意识非常鲜明的中西融合③。最后他将这种改变总结为是中国美术的“内在的现代性”。
如果说中国油画本土化的探索是内在的现代性,无疑,20世纪50年代向苏联的全面学习是“写意油画”发展中一剂重要的催化剂,是“外在的现代性”。中国油画以苏联为师绝不是简单的建立在一种政治正确性上的选择,当然这个是主因,依笔者看来苏联油画大刀阔斧式的表现手法是中国油画向苏联学习的另外一大成因。苏联油画以直接画法为主,这种技法与中国写意绘画有着诸多的共通之处,都具有笔随意走的特点,用笔大胆,概括而洗练,只不过苏联油画对造型要求比较严谨,且更重视透视和细节的描绘。
随着美术界关于油画民族化讨论的逐步加深,越来越多的人投身于“写意油画”这一课题的探索中,董希文、苏天赐、吴冠中和朱乃正也都是“写意油画”的自觉践行者且在创作中取得了卓越的成就。
近年来在戴士和、范迪安、段正渠、孙建平、张冬峰、杨参军、贾涤非、王克举、闫平、王琨、丁一林等人的推动下,中国写意油画学派和北京当代中国写意油画研究院等实体相继成立,使得写意油画在中国的发展更具有可持续性。这种个人探索与频繁的团体活动相结合的模式促进了写意油画的迅速发展并得到社会的高度认可。
二
在当今南北美术艺术风格的差异一直也是人们热衷讨论的一个话题,无论对于这个问题持任何态度,“一方水土,一方文化”,差异的存在也是必然的。纵观中国文化史,由于南北地形和气候的不同,人们的生产方式与生活习惯等也有截然的不同,加之文明发展的不均衡性,故古时就有大量有关南、北差异的划分。而至明代,董其昌更是将绘画分为“南北宗”,“南北宗”论提出之后,后代亦受其影响出现了更多的南、北二分。
一方面,就自然环境而论,南方多峦头;北方多高山大川。南方多水,雨水充沛,气候温和,又多近海,得水陆交通之便,宜成为经济中心;北方天气相对较为干燥,比较重视权利、权威,故宜成为政治中心。另一方面,西方油画在被我国接受与吸纳的过程中,逐渐与中国文化互通、融合,随着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与发展更多地体现出中国文化的审美取向。由于地域文化的积累,生活感观的差异,以此为基础结合艺术家的个性特征必然会形成不同的心理态度和审美价值观,南北写意油画从风格面貌上来讲也日益呈现出显著的差异。
在早期的油画传播中,“写意油画”还没有从本土化的探索中形成相对清晰和独立的理论体系及外在形态,但是从第一代典型代表如徐悲鸿、刘海粟、林风眠、吴大羽、常玉等人的作品中已经有了相对清晰的写意精神。而此时的油画正处于传入中国进行本土化实践的初期,这种南北差异的面貌也不是显得那么明确,但是随着油画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人们逐步领悟到油画的精髓,技法也更加自如,至21世纪,写意油画已经完全表现出一种全新的文化和艺术价值取向,成为与中国民族文化相适应、相融合且具有鲜明中国风格的油画艺术,其存在的另外一个突出的表现就是地域文化色彩的增强。
南方水资源丰富,山川秀美,自然与人文景观高度统一,加之南方经济普遍较好,所以南方整体呈现出情感细腻、气度闲适与温和之象,也就是说整体倾向于秀美。吴冠中是南派写意油画典型的代表人物,他的作品表现出了他对江南风景的热爱。吴冠中笔下的小桥、流水、农家,无不清新典雅,充满了抒情的诗意之美,他在油画的西方表现中成功地注入了中国意蕴,作品颇具中国水墨的韵味。这一切缘于他在江南水乡的成长经历,从小生活在如诗如画的江南美景之中。鲁迅《故乡》系列作品也影响了吴冠中对江南的深刻体悟。1978年他所创作的作品《鲁迅故乡》可以明确看到鲁迅的文学作品对他的强烈影响,鲁迅先生《故乡》里的白墙、黛瓦、池塘、流水、马头墙在吴冠中笔下得以完美的再现,温润秀雅,这其中也饱含着吴冠中对江南草木的热爱和细腻的情感。南方的自然环境和文学丰富了吴冠中的人生,也给他的创作以无限的灵感。这也是对中国“天人合一”思想的潜在追求。
中国的西北和东北是油画风景写生与创作的天堂,这些地方地形地貌丰富,人文历史悠久。西北多是雄浑苍茫的高原,东北多是连绵不断的高山,那里既出生了许多优秀的画家也给许多外来画家提供了丰富的养分。北方人性情豪爽、奔放,构成了他们艺术风格上的质朴、浑厚。白羽平也是北派油画中最为活跃的艺术人物之一,他的许多风景创作均取材于他的家乡山西,他画中的西北高原宏远辽阔,无论是一缕阳光还是一棵树、一场雪都能感受到他对故乡的眷恋。崔国强也是北方写意油画家中的佼佼者,崔国强的作品多以大西北的黄土高原为对象,用笔自然潇洒,整体的黄色调,既有黄土的苍凉也有诗意一样的书写。洪凌的作品则恣意豪放,苍劲雄浑。
此外,由于南方空气洁净度较好,一年到头苍翠叠绿;北方的空气洁净度相比南方较差,且四季分明,冬日有雪。所以南派写意油画的色彩纯度相对于北方较高,总体是秀气而空灵;北方写意油画整体色彩饱和度较低,多是灰色调,因此而显得苍茫。南派写意油画更注重色彩的优美性,色彩纯度较高;北派写意油画则色彩运用比较豪放大胆,崇尚的是壮美和激情。
当然,南北派比较有代表性的写意油画家不胜枚举,南北方地域差异和文化积淀对油画家们所产生的潜在影响以及表现出来的画面风格的差异性的客观存在,既体现了艺术家对世俗生活的超越,也体现了艺术家精神情感的诗意追求。
三
21世纪以来,全球经济格局的变化给文化格局带来了深刻的影响。随着我国综合实力的不断提升和国际影响力的日益提高,越来越多的油画家们意识到中国油画必须坚定地走与中国精神相结合的道路。
中国写意油画的发展更多涉及的是文化自信的问题,正如王蒙在《王蒙谈文化自信》中所说的:“我们的文化自信,包括了对自己文化更新转化、对外来文化吸收消化的能力,包括了适应全球化大势、进行最佳选择与为我所用、不忘初心又谋求发展的能力。”④
2015年10月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共中央关于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艺的意见》中谈到:“从传统文化中提炼符合当今时代需要的理念、道德规范、价值追求,赋予新意、创新形式,进行艺术转化和提升,创作更多具有中华文化底色、鲜明中国精神的文艺作品”。也就为写意油画更进一步的探索找到了出路:一、要深扎根传统文化,具备深厚的文化知识,因为没有丰厚的文化底蕴就会缺乏真正的感受力,看到的永远是表面,问题也只能停留在浅层次的分析。在具备相当的文化基础以后再进行吸收和转化,写意油画的探索才更有意义,也才能走得更远。二、写意油画的探索重在精神性,内在精神体现的是民族文化精神的精髓。在这样一个资讯发达艺术纷呈的时代写意油画该如何构建自己的语言体系,坚守自己的文化阵地,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因为这不仅是一种情怀、一种责任、一种担当,更是一种文化的高度自觉。■
注释:
① 尚辉.寻求东方文化品格的中国油画——中国油画艺术展的历史叙述[J].美术观察,2012(9):62.
② 参见徐悲鸿:《法国艺术近况》,原载《上海时报》,1926年3月5日。1926年2月初,徐悲鸿在接受记者关于法国艺术的访谈时将西方绘画简单地划分为“写实派”和“写意派”,并以他的导师达昂为例,是从“写实派”入手,先熟练掌握技术然后逐步转向“写意派”。
③ 范迪安.走向西部——从40年代的油画看中国美术内在的现代性[M]//赵力,余丁,编著.中国油画文献.长沙:湖南美术出版社,2002.12:809.
④ 王蒙.旧邦维新的文化自信[N].人民日报,2017-8-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