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日现代建筑空间营造中的传统文化表达

2019-02-10罗丹荔

艺术与设计·理论 2019年7期
关键词:庭院空间传统

罗丹荔

(重庆师范大学美术学院,重庆 401331)

东方建筑的表达遵从传统东方文化的哲学体系——“天人合一,物我一体”,这种顺应自然、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论,与当今社会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的可持续发展观不谋而合。东方建筑注重对自然的欣赏与融合,以建筑与环境共存的形式回归建筑的本质,创造出简素、雅致的建筑空间,展现出东方文化独有的空灵清净、神秘内敛的意蕴,越来越受到世界的瞩目与人们的喜爱。中国和日本作为东方传统文化中最具代表性的两个国家,在空间意境营造和布局上深刻理解并内蕴传统文化的精髓,其传统文化与现代建筑相互交融的尝试与实践极具研究价值。

一、空间意境营造

空间意境的营造体现建筑的内在精神,使参观者与现实场景身心融合,达到情感上的共鸣,甚至精神心灵上的升华。任何一个建筑的创作过程,都不可能脱离特定的文化背景,建筑师不仅要展现空间的结构形式,而且要使建筑从外到内浸润其特定的文化意蕴。

贝聿铭先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儒学思想的影响,使其作品在西方现代主义建筑风格中浸润着东方儒雅品性,使古老东方文明在现代建筑中绽放华彩。由他设计建成的苏州博物馆新馆秉持着“中而新,苏而新”的设计理念,以求与苏州的城市肌理、空间形式、文化脉络相协调,以一种全新的方式对江南私家园林进行了借鉴和诠释。几何造型的博物馆建筑形象提取了苏州传统民居粉墙黛瓦坡顶的形式,白粉墙搭配深灰色的石材屋面和墙体边饰,清新雅致;庭院设计则借鉴提取了传统苏州园林的精髓,继承并创新形成了现代山水园林风格的景观布局。主庭院中,占据整个博物馆建筑群几乎四分之一面积的一汪碧水,将由粉墙、黛线、灰顶构成的建筑立面与丛竹、片石假山、亭桥倒映在水中,刻画出江南园林的典雅宁静。贝聿铭从北宋著名书画家米芾的写意山水获得灵感,在庭院中运用“以壁为纸,以石为绘”这种别具一格的山石造景手法来塑造庭院的假山景观,设计师将精挑细选过的泰山片石置于庭院北侧的白色墙壁之前,墙面如同铺展的宣纸画卷,山石错落排砌,连绵起伏、气韵生动,象征重峦叠嶂的远山,使游人沉浸于宋代山水画般淡泊简远的意境。

日本建筑师兼理论家隈研吾深受日本传统建筑文化熏陶,他从“禅”文化中汲取灵感,构建建筑“意境”内蕴。“莲屋”别墅是一座深山之中依河而栖的房子。在房子与河流之间,用池水衔接过渡,似将居处延伸至河面,植满池莲花,盈盈碧水与屋畔河流辉映,直达彼岸的丛林。隈研吾尝试用错落悬挂的雪花石膏薄板,将建筑的表面处理成类似西洋棋盘格的孔洞肌理,既能采光,又能透过习习清风,整个建筑空间轻盈而灵动。在这个空间中,隈研吾表达了对自然的谦逊温和的态度,消融的建筑表面更多的将自然之境纳入室内,在庭院平台上静对池莲远山,悟宇宙盈虚,体四时变化,呈现出“虚实相生、清净空灵”的东方禅学意境的空间情怀。

二、传统空间布局

(一)入口空间

在传统空间中,“欲扬先抑”是组织空间序列的一种常见手法。让人在进入大空间之前先经历若干狭小的过渡空间,借小空间来衬托大空间的开阔疏朗,以求得游走式的空间体验与戏剧性的空间效果,入口的桥梁或坡道设计便是现代建筑中结合场地地形所采取的一种具有传统空间意蕴的含蓄婉转的表达形式。

刘家琨在关于“游走路径”与“叙事空间”方面做过不少尝试。鹿野苑石刻博物馆入口空间设计便传达出传统空间路径处理的意趣。刘家琨以东方传统手法处理建筑与自然的关系、路径与空间的关系,给馆内藏品营造了颇具东方禅意的神秘幽玄的空间氛围。园区入口即是一段石板路,引领参观者在慈竹林中穿行,工字形石板将林间小路逐渐架起形成一段狭长笔直的坡道,架起是为了保持荒地的自然状态,形成行走者与场地的间离,以带给观者脱离寻常俗世的暗喻。临近建筑入口,一段板桥飞架于莲池之上,暗喻即将进入佛家胜景。通过板桥参观者直接进入建筑的第二层,在这相对开阔高旷的两层通高的中庭上部,可俯瞰一层陈列的石刻造像与佛龛,室内的采光主要源自顶部的天窗,朦胧的顶光映射在幽暗静谧的展厅之中,使人产生进入神秘地下宫殿的奇妙感受。

安藤忠雄设计的兵库县木文化博物馆入口桥梁同样也极富戏剧性与仪式感。博物馆地处茂密的森林之中,周围自然环境赏心悦目。为保护当地森林生态,并为游人创造一种在林中漫步的优美体验,他特地设计了一座倾斜的长桥,引领人们进入到建筑内直径22米的圆形露天内庭,顶部开敞引入天光,底部有水池相映,水色天光交融,置身宛如神庙一般的空间中感受自然的灵性与宁静。安藤尝试将桥作为实现冥思静想的场所,在桥上行走的人们,在与周围自然环境的接触之中,充分聆听、感受来自于自然的声音、气息,静静感悟“天人合一”的意境。穿行过陈列厅之后重新回到自然怀抱的人们再次回首看向博物馆,会使人不自觉地审视建筑与自然、人与自然的关系,达到自我反省的目的。

(二)庭院空间

在东方传统建筑文化中,无论是中国的四合院还是日本的枯山水石庭,庭院空间都是一种比较典型的空间布局形式。建筑与庭院空间相融合,创造了内敛含蓄的东方庭院文化。尝试将传统庭院式布局传承、重构及创新,是现代建筑空间思考与探索的方向。

香山饭店基址具有优美的自然景观环境,层峦叠翠,古木碧荫,红叶掩映,为保护原有古树植被,贝聿铭结合地形,依山就势,巧妙地营造出高低错落且呈分散式布局的庭院式空间。香山饭店拥有大小不一共十一个庭院,在其庭院空间中融合了中国传统庭院的多种类型,其中最为明显的有江南园林中的小型庭院、传统民居中的三合院和四合院。“常春四合院”作为中庭,是由客房区与宴会区围合而成的一处天井式庭院共享空间。山石、水景、芭蕉、影壁、月洞门等传统元素,以及白色墙面上灰色线条勾勒的一排排菱形花格漏窗,构筑出充满宁静诗意的清新雅致的江南式中庭。有别于传统露天的四合院天井,常春四合院拥有钢架结构的玻璃采光顶,阳光投射在庭院中形成灵动斑驳的光影,人们虽置身室内也能感受自然天光的变化。这是贝聿铭在对中国式“庭院”进行了充分理解借鉴后,将传统园林的经典设计语言与现代空间的处理手法相结合,对中庭空间进行的创新性演绎。

村野藤吾是日本著名的边缘派建筑大师、后期表现派代表人物,在他的作品中,通过将日本的传统建筑内涵与西方的现代设计理念相结合,使建筑既恰当运用了现代材料技术,又将细腻浓厚的传统情怀蕴含其中。村野藤吾是一位精于现代茶室式建筑的设计大师。在继承和发扬传统茶室式建筑的过程中,他实验性地尝试运用现代技术及融入西方特色,接连设计出漂亮的、无可挑剔的茶室式建筑。他设计的京都威斯汀都酒店佳水园被认为是现代茶室式建筑的杰作,从中可以体味他对日本传统建筑以及茶道的深厚造诣和挚爱。佳水园位于京都东山半山腰附近,是京都威斯汀都酒店的一处和风别馆。各间客室利用了所处山地地势的高低落差进行了巧妙的配置,形成错落起伏的层次,与东山自然景观融为一体;佳水园的整体布局、建筑外观和空间细节在保持日本传统风格的同时,又糅合了自由灵活的现代主义建筑理念;尽管整体建筑外观非常接近传统的木构建筑,但是融入了部分现代建筑材料,如用极薄的铜板制作屋顶,取代传统的草葺屋顶或瓦屋顶,显得建筑十分轻盈;坡度平缓的铜板层叠覆盖,屋脊平顺流畅,飞檐而出的脊板宽阔,形成深远的檐下空间;建筑布局上以庭院为中心进行空间构成;园内房舍呈三面环绕形成中庭,这是一座枯山水庭院,以京都名寺醍醐三宝院庭院为蓝本打造。白砂铺地,两座草坡点缀其中,其形态从空中俯瞰,一为葫芦形,一为圆形,隐含“酒壶与酒杯”的意象,巧妙而有趣;周边山石林木萦绕,瀑布流水潺潺,营造出静谧、雅致的禅意意境。

结语

综合以上案例,建筑大师们秉持对本土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创新发展的精神理念,探索将东方传统文化审美意识与现代化设计相融合渗透,以具有鲜明东方特色的理念表现现代建筑空间。

日本现代建筑发展保留着其传统文化脉络的独特印记,这是许多日本建筑师自发自觉地对其传统文化的尊重与保护的结果。他们善于学习与发掘,从历史文化、建筑传承中找寻到自己理念的依据和设计的根基。他们在现代建筑中延续传统文化的成功实践,值得中国建筑师借鉴。

中国建筑师应当是文化自信的践行者,中国传统文化的丰厚内涵和历史积淀是我们艺术创作的源泉,在设计的过程中,我们要注重加深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精神内涵,坚定对中国传统文化生命力的信心,将东方文化的审美传统、西方理性的现代精神创造性地融合为一种新的建筑设计思想,去寻找有自身文化价值的、有民族特色的发展道路,让中国传统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得以传承与创新式发展,创造出焕发独特的东方神韵与魅力的建筑空间。■

猜你喜欢

庭院空间传统
饭后“老传统”该改了
回到庭院
空间是什么?
庭院
创享空间
同样的新年,不同的传统
庭院中的童年
老传统当传承
口耳相传的直苴赛装传统
斑鸠飞落的庭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