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术室优质护理对急诊手术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
2019-02-10樊越
樊 越
(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江苏 扬州 225000)
急诊手术患者多病情危急、发展快,需进行紧急手术以控制病情,此时患者易产生应激性反应,如紧张、恐惧等,生命体征会产生波动如心率加快、血压升高、呼吸急促等,若处理不当还会影响手术疗效[1]。因此,需进行积极有效的护理干预以改善手术疗效,缓解患者负性情绪。有研究证明[2],优质护理遵循“以患者为中心”的护理原则,可对手术过程进行完整有效的护理。本文就急诊手术患者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后生理、心理的变化展开讨论,特汇报在此。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纳入90例2017年02月~2018年11月本院急诊手术患者开展研究,按随机排列法选出45例列为对照组,剩余45例列为研究组。两组男女比例分别为26:19、27:18;年龄分别为18~63岁、19~64岁,均值分别为(38.9±4.6)岁、(39.8±4.7)岁。两组基础资料(P>0.05),具有比较意义。
1.2 方法
对照组施行常规护理,包括术前心理护理、健康宣教,术中加强巡视,术后病情观察等,研究组在此前提下施行手术室优质护理,如:(1)组成优质护理小组,根据手术室规则及患者具体情况制定个性化护理方案,规范统一后实行;小组成员对手术室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并不定期抽查。(2)术前心理护理:护理人员在手术开始前与患者进行沟通,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针对患者的内心想法给予疏导和安抚。(3)术中舒适护理:护理人员提前调节好手术室的温湿度;加强术区以外的保暖;在不影响液体疗效的前提下可将液体以保温毯加温至37℃,同时保证恒温;可适当播放轻松舒缓的音乐以放松患者的心情。(4)术后护理:清理干净患者身上血迹;指导患者早期下床活动;与患者及家属沟通,跟踪恢复进程。
1.3 观察指标
(1)比较两组心理状况:采用SAS(焦虑量表)、SDS(抑郁量表)评估患者的心理情况[3],分值越低越好。(2)比较两组生理情况:以心率、呼吸作为评价标准。
1.4 统计学处理
本次研究中数据计算采用SPSS 19.0软件,以“x2”、“t”对检验结果进行表法,“%”表示为计数资料、“±s”表示为计量资料。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对比两组心理状况
护理前,对照组与研究组SAS评分、SD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与研究组SAS评分分别为(34.23±4.56)分、(26.58±3.47)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SDS评分分别为(36.35±4.11)分、(29.54±3.71)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2 对比两组生理情况
护理前,对照组与研究组心率、呼吸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护理后,对照组与研究组心率分别为(92.65±6.56)次/分、(82.23±7.85)次/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呼吸分别为(19.35±2.01)次/分、(16.54±1.71)次/分,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 讨 论
随着医学对疾病的逐步深入研究,医护人员逐渐开始重视多患者心理及社会方面的干预。手术属于创伤性治疗方式,会给患者心理带来一定的压力,从而产生应激性的生理变化,导致手术效果受到影响。为了将患者的应激性反应最大限度地缩小化,手术室应用优质护理以改善手术效果,缓解患者心里紧张、不安等情绪。杨婵萍[4]等认为护理质量与治疗效果密切相关,采用优质护理可减少患者负性情绪,促进术后康复。
本文研究中将部分患者实施手术室优质护理,结果显示护理后患者SAS、SDS评分均有所降低,提示患者的不良情绪有所改善;呼吸频率以及心率有所下降,更接近于正常范围,提示患者优质护理可改善生理状态。首先成立优质护理小组对护理人员的工作进行监督,保证了护理质量,以提高手术疗效;护理人员在术前与患者沟通,缓解患者紧张、恐惧等心理活动;通过有效的沟通可增加患者对医护人员的信任,提高其依从性,为后期的恢复及治疗奠定基础;术中注重舒适护理,增加患者的舒适度,可使患者的身心得到放松;轻松舒缓的音乐可促进患者放松,降低血压和心率;液体加温可避免术中低体温,减少对患者的伤害,促进预后;术后跟进康复进程可及时发现问题,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避免并发症的发生,有利于后期康复。
因此,对急诊手术患者实施有效的手术室优质护理可改善患者焦虑、抑郁状态,降低心率、呼吸使其数值更接近于正常范围,降低急诊手术对患者生理、心理的影响,值得推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