营造环境: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以“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为例
2019-02-10浙江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浙江杭州市求是教育集团 江 萍
什么是学习环境?学习环境是影响学习者学习的外部环境,是促进学习者主动建构知识意义、促进能力生成的外部条件。杜威曾说:“要想改变学生,必先改变环境,环境改变了,学生也就改变了。”可见,环境在教育中的重要作用。课堂是学生学习的主渠道,作为一名小学数学教师应如何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下面以人教版数学三年级下册“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的教学为例,与大家共同探讨。
一、材料:环境营造的“好载体”
学习材料是学生解决数学问题、获得数学知识、提高数学能力的基本载体,设计既有宽度又有温度,还富有厚度的学习材料,能引发学生的探究兴趣,为良好课堂学习环境的营造打下坚实的基础。
1.让材料有“宽度”
有“宽度”的材料具有一定的开放性,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思考、运用多种方式加以解决。在“长、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中,我们设计了两组开放性材料(见表1),激发学生积极地进行数学思考。
表1 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材料设计
新课展开部分我们提供了三个不同的长方形,让学生自己想办法分别求出它们的面积。在练习部分设计了请学生在方格图上画一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的练习。两组材料都是开放性的,充分激发了学生的潜能,给每个学生都创造了机会,从课堂教学效果看,学生研究热情高涨,研究成果也很丰硕。
2.让材料有“温度”
有“温度”的材料是指能充分激发学生的思维,让学生学得更投入,让课堂更加鲜活、灵动的材料。在“长、正方形面积计算”新课展开部分,教师布置了请学生尝试求出长方形面积的任务(见表1),在巡回指导时教师还给部分学生提供了第二份材料(见图1)。仔细观察材料二,我们发现:这份材料与材料一相比,多了一些提示,在三个长方形中分别标出了一行、一列以及一个小正方形,为无从下手的学生做了方法上的引领。这份材料是为有困难的学生量身定制的,没有统一发给学生每人一份,学生按需所取,这无疑也体现了分层教学的思想,让我们的数学课堂充满温度。遇到困难的学生拿到材料二后,既意外又惊喜,看了“小提示”之后,打开了思路后问题迎刃而解。由此可见,教学中适时为学生提供这样有温度的学习材料,可以让学生学得更有信心、更有兴致、更加有效。
图1
3.让材料有“厚度”
有“厚度”的材料往往可以一材多用、层层深入,通过不断变化,让学生的思维逐步走向深刻。在“长、正方形面积计算”一课的练习部分,我们设计了这样一组材料(见图2)。第一题让学生计算长方形的面积,猜一猜这可能是生活中的什么物品?揭示:一张A4纸。巩固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沟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随后添加条件:把这张纸剪成边长是1厘米的小正方形,最多可以剪几个?学生解决之后变化条件:如果把1厘米改成3厘米呢?让学生在举一反三中,进一步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最后还是围绕这张A4纸,提出:“如果从这张纸上剪下一个最大的正方形,这个正方形的面积是多少?”进一步沟通长、正方形间的关系,巩固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从这组不断变化的练习中,我们可以发现学生研究兴趣浓厚,乐此不疲。可见,有“厚度”的材料不仅提升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也让数学课堂变得更加丰富而又引人入胜。
图2
二、问题:环境营造的“催化剂”
问题是思维的起点,好的数学问题能激活学生的思维,促进学生积极主动地进行数学思考,提高数学课堂学习效率。所以,我们说问题——是良好课堂环境营造的“催化剂”。在“起点探寻处”“要点核心处”“终点困惑处”巧妙设问,适时追问,能让学习更加自然而又真实地发生。
1.问在“起点探寻处”
要把学生引向哪里,我们首先要知道学生在哪里?在课堂教学的导入部分,教师可以通过适合的问题了解学生的现实起点,准确把握起点,顺势而为,让教学更加有效。在这节课的教学中,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学生对长方形面积计算方法的了解并非一张“白纸”,至少有一半的学生已经知道了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也有学生会用摆面积单位的方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在教学中,如果“堵着”不让学生说,一定会让课堂变得索然无味。于是,在出示三个长方形请学生分别找一找“它们的面积在哪里”后,我们设计了这样的问题:你知道长方形的面积怎么求吗?一石激起千层浪,学生争先恐后地举手回答。
生1:用长乘宽就可以求出面积。
生2:用1平方厘米的面积单位一个个地摆,就可以知道面积了。
生3:把四条边量出来就可以知道面积了。
生4:沿着长、宽摆一行、一列小正方形就能知道面积了。
……
可见,教师适时、适度的问题可以营造出良好的课堂研讨氛围,让教师了解学生真实的学习起点,让教学更有针对性。
2.问在“要点核心处”
众所周知,每节课的教学都有重点,在核心要点处教师应设计出好问题,让学生围绕重点展开讨论、深入理解,有效达成教学目标。以本节课为例,我们通过前测清楚地知道了学生的真实起点,于是把重点确定为“理解并掌握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求出三个长方形的面积后,教师随即提问:第一个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大?你是怎么想的,又是怎么做的?与大家分享一下。
生:我是用画格子(面积单位)的方法来做的,每一行可以画5格,可以画这样的3行。
师:你为什么画了5格?你是以什么为标准的?
生:因为量了长是5厘米,每一个小正方形的边长为1厘米,所以画了5格。
师:你能说说这里的5、3分别表示什么意思吗?
教师通过这样一组问题,既让学生充分交流了自己的想法与做法,又巧妙地沟通了摆面积单位与面积计算公式之间的联系,营造了良好的研讨氛围。
3.问在“疑点困惑处”
课堂教学中教师要把握教学重点,也要有效突破难点,在学生感到疑难困惑时,需要教师引领点拨,这时如何设问就显得尤为重要了。“长、正方形的面积计算”一课,学生的学习难点无疑是理解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意义,也就是知道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来历。通过前测,我们发现学生知道公式来历的寥寥无几,大部分学生回答都是“教材上看来的”,有的甚至说“这是公式,没有来历”。可见,这个问题的讨论一定会引发学生的思考,会让学生有“知其然而知其所以然”的飞跃。因此,在学生交流完三个长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后,教师随即抛出这样的问题:“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你是怎么想的?”这个略带挑战性、看似不怎么好回答的问题引发了学生的探究兴趣,学生试着从摆面积单位开始顺藤摸瓜,找到相互联系,从而理解公式来历。可见,通过这样的问题,既活跃了课堂氛围,又有效突破了难点,提升了学生的思考力。
三、方式:环境营造的“助推器”
正如新课标所说:学生学习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认真听讲、积极思考、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等都是数学学习的重要方式。根据实际教学内容,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让学生动手做一做、相互说一说、认真听一听,能进一步优化课堂环境,启迪学生的智慧。
1.自主探索——动手做一做
实践证明:让学生带着任务自主探索是一种有效的学习方式。在本节课中,我们通过一个大任务设计:求出三个长方形的面积,请学生自己动手做一做,想一想办法,营造了良好的探究氛围。学生有的通过摆面积单位的方式求出面积(见图3),有的用画格子、数一数的方法得到面积,有的直接用公式计算,还有的既能通过公式计算又能画上面积单位加以证明,当然有的学生在百思不得其解后用上教师提供的“材料二”解决了问题……由此可见,让学生自主探索,亲历过程,能进一步激发学生的潜能,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
图3
2.合作交流——相互说一说
当学生遇到困难无法独立解决时,当学生有学习经验需要分享时,同伴合作、相互交流便是一种很好的学习方式。本节课中,我们设计了两次合作交流讨论。第一次是课始请学生自己想办法求出长方形的面积,如果遇到困难可以向同伴求助,一起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从课堂实际教学效果看,有的学生一筹莫展,这时的合作就显得非常有必要了,课堂研讨氛围变得浓厚起来。第二次是在学生得到长方形的面积计算公式后,教师提出“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对于这个问题,学生的理解是有差异的,相互交流为学生分享学习经验创造了机会。课堂上,我们看到已经理解到位的学生滔滔不绝地讲给还不太清楚的学生听,这样的合作是真正有意义的、有价值的,对学生的“学”能起到推波助澜的作用。
3.梳理讲解——认真听一听
当然,课堂上除了学生的自主探索、同伴的交流合作之外,还需要教师的组织引领。有效的教学活动是学生学与教师教的统一,教师是学习的组织者、引导者与合作者。针对每节课的重难点,教师适时引导、点拨是非常重要的,对于学生来讲,认真听讲也是一种重要的学习方式。本课的学习,在学生通过自主探索求出长方形的面积、交流讨论“为什么长乘宽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之后,教师适时进行梳理。通过一个小视频,将本节课的研究历程进行了简单的回顾、对长方形面积计算公式的形成过程进行了梳理,沟通了摆面积单位的方法与公式计算法之间的联系。通过长、正方形的转化,让学生自然理解并得到了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方法,有效进行了沟通。短短两分半钟的微课讲解,基于学生的年龄特点与认知实际,收到了非常好的教学效果,学生听得认真、学得投入,营造了良好的课堂氛围。可见,学习方式有多种,认真听讲也是学生习得知识、提升能力必不可少的方式之一。
设计有结构的学习材料,提出有质量的数学问题,选择适合的学习方式,营造良好的课堂学习环境,让数学学习真正发生,需要我们广大数学教师不断思考,努力前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