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数据挖掘的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方剂组方规律分析

2019-02-10

中国民族民间医药 2019年24期
关键词:骨伤科乳香方剂

1.西南民族大学药学院,四川 成都 610041;2.四川新绿色药业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四川 成都 610031;3.西南民族大学民族医药研究院,四川 成都 610041

骨伤科是彝医药的优势病种之一,彝医临床多采用抗痛、逐瘀、化生药材进行内服、外敷方法治疗,积累了极其丰富的彝医方剂[1-5]。例如著名“云南白药”,即是由曲焕章基于彝汉民族民间医药实践经验独创研制而成。然而,对于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用药规律方面的研究未见报道。

彝医方剂是彝医临床治病的有效载体,是传承与发扬彝医药的核心与关键。笔者采用“中医药传承辅助平台”[6]对来自云、贵、川彝区的彝医药古籍和现代彝医药方剂著作共14部文献中所载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方剂进行筛选,运用数据挖掘的方法进行分析,以期总结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为治疗骨伤科疾病的临床应用及新药开发提供依据,为进一步深入传承与发展彝医药研究提供数据。

1 资料与方法

1.1 资料来源 收集《双柏彝族医药书》[7]、《此木都齐》[3]、《启谷署》[8]、《医病好药书》[9]、《聂苏诺期》[10]、《医病书》[3]、《药名书》[3]、《老五斗彝族医药》[3]、《洼垤彝族医药书》[3]、《哀牢本草》[11]等彝医药古籍及《彝药志》[12]、《彝族验方》[13]、《楚雄彝州本草》[14]、《中国彝族民间医药验方研究》[15]等现代彝医验方典籍共14部文献中有关治疗骨伤科疾病方剂。

1.2 方法 研究经过校对与筛选,结果收集方剂165首,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并通过运用软件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借助数据分析模块进行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经典验方方剂的组方规律分析[6,16-17]。

1.2.1 规范药物名称 根据《彝族医药学》[3]、《彝药学》[18]、《中国民族药辞典》[19]及《中药大辞典》[20],将所筛选方剂中涉及的彝药名予以规范。比如:奶浆草(土生地)[括号内为标准药材名];菊叶三七、血三七、见肿消、拉莫格尔(菊三七);钮子七(红三七);弓腰劳(草血竭)等。另外,由于所选验方古籍《启谷署》为彝文汉译本,有些翻译译音一致,如牛夕,实为牛膝;苧麻根,苎麻根;珠砂,实为朱砂;刺通皮,实为刺桐皮,等等。

1.2.2 录入方剂数据 将筛选出符合要求的方剂及涉及的药材,录入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的内容包括:①中药管理;②方剂主治管理;③方剂管理。

1.2.3 分析方剂数据 利用中医传承辅助平台V2.5软件中的“数据分析”模块中“方剂分析”功能对所选彝医药典籍中有关治疗骨伤科疾病方剂分别采用频次分析、聚类分析、复杂系统熵聚类方法,对治疗用药、常用配伍、核心组合、新方组合进行分析。

2 结果

2.1 用药频次 系统提取出的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165首经方所包含的286种药物,经过“频次统计”,得到37味使用频次4次以上的药物,将其按频次由高到低的顺序排列,见表1。

表1 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方剂中使用频次≥3统计表

2.2 基于关联规则分析的用药规律分析 在方剂分析中,将“支持度个数”(指药物组合在所选处方中出现的频次)设置为3,置信度为0.7。此条件下分析得到65条药物模式,包含彝药37味。其中,有47条2味药的药对组合模式。见表2。

表2 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常用药对组合模式

2.2.2 规则分析 应用关联规则的数据挖掘方法,挖掘方剂内部彝药间的规律性,置信度为1.0时,共得出3对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核心药组,分别为:川红花-当归,乳香-没药,苏木-当归;当置信度为0.75时筛选出18对,分别为川红花-没药,川红花-乳香,川红花-苏木,川芎-川红花,土鳖虫-没药,自然铜-没药,桂枝-没药,土鳖虫-乳香,自然铜-乳香,桂枝-乳香,川芎-当归,桂枝-当归,川芎-苏木,自然铜-续断,飞龙掌血-叶下花,五爪金龙-菊三七,生三七-飞龙掌血,仙鹤草-苎麻根。

2.3 基于熵方法的用药规律分析

2.3.1 基于改进的互信息法的药物间关联度分析 根据方剂数量,结合经验判断和不同参数提取出数据进行预读,将相关度设置为8,惩罚度设置为4,聚类分析得到286味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常用中药两两之间的关联度,得到40个关联系数在0.03以上的药对有40对。

2.3.2 基于复杂熵聚类的核心组合分析 基于改进互信息法的分析结果,根据相关度和惩罚度的约束条件,基于复杂熵聚类方法,得到了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44个3~5味药的核心组合。见表3。

表3 基于复杂熵聚类的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3味药的核心组合

2.4 基于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新处方分析 在上述核心组合提取的基础上,通过无监督的熵层次聚类算法,进一步聚类得到13个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新方组合。见表4。

表4 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骨伤科疾病新方组合

采用网络可视化方式,对表8的基于熵层次聚类的治疗骨伤科疾病新方组合进行网络可视化展示。如图1所示。

3 结论与讨论

骨伤科疾病,症结多在伤,因伤而血瘀,因瘀而痛,因伤而血亏,“精血同源”,因血亏而精亏,因精亏而髓不生,因髓亏而骨不长。故彝医临床将干预疗法和根治疗法相结合,多补益肝肺肾为主,补血活血,散瘀止痛,消肿接骨,标本兼治。彝医临床对于骨折的治疗,更着重于补肺益肾、强筋壮骨。肺朝百脉,肾中精气需于百脉而输布周身,肾主骨,骨之生,依存于肾,按照“彝族五行”推算,金(肺)生水(肾),而后水(肾) 生木(肝),肺气胜则肾气足,肾气足则筋骨壮。

通过中医传承辅助平台,借助关联规则和聚类算法分析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组方规律。经过关联算法分析,提炼出彝医药典籍中治疗骨伤科疾病常用的药物有五爪金龙、白酒、生三七、叶下花、飞龙掌血、当归、菊三七、小绿及、黑骨藤、没药、乳香等,这些药物多具有散瘀止痛,消肿接骨,补养肝肾益肺的功效。五爪金龙,味辛温;入肝、肾路;接筋续骨,活血消肿,祛风除湿,是彝医治疗跌打损伤、骨折之要药。白酒是指粮食酒,彝医临床多用药酒治疗骨伤科疾病,酒可增强药物活血行气的功效。生三七,味苦,微甜;性微热;入肝、胃、心、肺。生三七指未经过炮制过的三七,常研粉外用或白酒送服,止血活血,消肿逐瘀定痛,补养气血。叶下花,味苦,性热;归肝肾路;活血通脉,除湿止痛,补养肝肾。飞龙掌血,味辛、温;归肝肾;活血通络,祛风除湿,接骨续筋。菊三七味甜,微苦,温,有小毒;归肝、胃路;祛风除湿,散瘀消肿,止痛止血。小绿及,微苦、甜,性寒;归肝、肺、胃路;收敛止血。黑骨藤,味苦,微涩,性热;有小毒,归心、胃路;活血散瘀,祛风除湿,消肿止痛。《本草纲目》中记载“乳香活血,没药散血,皆能止痛消肿,生肌,故二药每每相兼”。当归作为补血行血的要药与有着“活血化瘀”圣剂之名的生三七共用,二药相伍补血而不伤血,活血而不滞血,“无所不宜”。

彝药五爪金龙、飞龙掌血、黑骨藤、生三七、重楼、金铁锁、生草乌和天南星等,均是彝医临床解毒疗伤之要药。但由于本研究所用彝医典籍来自云贵川三省彝区,文献中所收载的处方来自民间,药方来源分散且多用单方,不同地区的药材名和彝药名差异较大,所以用药规律不够集中,药材使用频次高的品种并不是很多。

基于中医传承辅助平台,经过聚类算法分析,得到的常用药对,以及从24个核心组合进一步演化出13个治疗骨伤科的新方组合。新处方的多样性蕴含着彝医药治疗骨伤科的规律。这些结果可为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当然这些核心组合和新处方的疗效尚需通过规范、科学的药效学和临床评价。本研究应用数据挖掘方法总结了彝医治疗骨伤科疾病的用药规律和学术思想,为治疗骨伤科疾病的新药开发提供参考依据,对传承、挖掘与创新与发展彝医药具有重要意义。

猜你喜欢

骨伤科乳香方剂
乳香“至粘难研”传统炮制对策比较研究
蒙医药清瘟杀黏类方剂组方的知识发现研究
基于信任模型的中医药方剂相似度计算方法
花开杏林 果结仁心——访江苏省中医院骨伤科主任医师沈计荣
中药方剂,新冠肺炎患者的福音
乳香,阿拉伯人抗疫的“白色黄金”
乳香如何跃升“国民香料”
中医骨伤科痛证分类
何谓中医“七方”
骨伤科临床应用益气化瘀法治疗的疗效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