乳香“至粘难研”传统炮制对策比较研究
2022-11-21于大猛
于大猛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临床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 100700)
乳香炮制研究的重点是分析比较不同炮制方法对乳香化学成分及药理作用的影响,筛选合理的炮制方法。乳香的主要成分为挥发油、树脂以及树胶等。在炮制过程中,这些化学成分的保留与去除并没有定论。以挥发油为例[1],是否去除乳香中的挥发油,一直是其炮制研究争论的焦点。去除的依据是为了消除其对胃肠道刺激所致的恶心呕吐等不适应症状,保留的依据是已有药理实验证明,挥发油有镇痛、抗肿瘤等作用。而以乳香酸为例,夏磊等[2]发现随着炮制温度的变化引起各种乳香酸成分的改变升降并不一致,导致炮制方法的筛选陷入困境。
因此,应改变这种仅依据乳香化学成分的变化,筛选其炮制方法的研究思路。通过复习文献发现,乳香古代多入丸散,需研成细粉。由于乳香质黏,用乳钵研磨乳香会粘在一起,很难研成细粉。正如宋·苏颂《本草图经》载:“至粘难研”[3]。古人对乳香炮制的目的主要是解决其至粘难研的问题,并有众多的炮制方法。对这些不同炮制方法进行优选。再分析研究用优选出的炮制方法所制乳香的化学成分,是乳香研究的新思路。
本文对乳香传统的风干法、研法、水飞、炒法、焙法、熨法、煮法、煎膏法、米蒸法等进行文献分析并付诸实践,进行优选。是乳香化学成分与药理作用研究的基础工作。兹将研究结果报道如下。
1 常温法
常温法的优点是不用加热,简单便捷,具体有三种方法。
1.1 风干法
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载:“乳香最难研,先置壁罅中日许,入钵乃不粘。”文中将乳香放在墙壁的缝隙中1天即能研细是不可能的。
风干法仅能使乳香中的挥发油减少,并不能使其树脂与树胶减少。该法显然是形而上学,并没有实际意义。亦有医家明知风干法无效,但是在崇古思想影响下,在传统火焙去油后,增加了风干的工序。如明·罗周彦《医宗粹言》卷四载:“制乳香没药法:先将乳、没为粗末,以箬炙之,去油,冷定,用纸包,内壁缝中良久,研如粉”。文中纳壁缝中良久的工序显然是多余的。
1.2 研法
将乳香与他药同研,是古人研细的重要方法,如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乳香”载:“或和众药同研,皆易于成细末矣”[5]。所用的药物有以下几种。
第一种是指甲。如宋·庞元英《文昌杂录》卷一载:“研乳香,取指甲三两片置钵中,尤易末尔。”笔者取人指甲少许,注意指甲要切的碎些,否则在研磨的过程中会飞出乳钵。由于指甲较硬,与乳香同研,确实能减少乳香的黏性,但是,其效果不如灯心草。
第二种是灯心草。明·李时珍《本草纲目》“熏陆香乳香”载:“或言以灯心同研则易细。”该药是与乳香同研最常用的药物。后世医书多有收载,如清·汪昂《本草备要》“乳香”载:“或用灯心同研则易细”[6]。灯心草的特点是体轻质软易断。笔者取乳香与灯心草若干置乳钵中,由于灯心草质轻,不易与乳香研在一起,故先用研杵将灯心草与乳香同捣。乳香成小颗粒,灯心草亦断成小段。将二者同研,混入灯心草的乳香的黏性大减,而灯心草亦逐渐呈粉状。当时正值冬季大雪,中药房温度较低,二者很容易研成细粉。在家中温度较高的情况下,研细的效果不佳。
第三种是糯米。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薰陆香乳香”载:“或言以糯米数粒同研”。后世《本草汇言》《本草乘雅半偈》《本草纲目易知录》等,均收载此法。笔者取乳香若干,加入少许糯米,糯米质硬,研时能减少乳香的黏性,但是效果不如灯心草。
第四种是与同方药物同捣。乳香与其他非脂类药物同研,会大大减少其黏性。所以在古籍中常可见其配伍。如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乳香”载:“治急慢惊风。乳香半两,甘遂半两同研细”[7]。文中以乳香配甘遂。东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六“治卒耳聋诸病方”载:“磁石,菖蒲,通草,薰陆香,杏仁,蓖麻,松脂,捣,筛为末,分等”[8]。文中将乳香与诸药同捣,并不需要特别处理。这已然组成了一个方剂,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炮制方法。
1.3 水飞法
水飞法为乳香研细的常用方法,其目的既可去除乳香中的石头、树枝、杂草等杂质,亦可使乳香的黏性减轻。
具体方法,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薰陆香乳香”载:“时珍曰:或言乳香入丸药,以少酒研如泥,以水飞过,晒干用。”文中用少量黄酒先将乳香研细,再用水飞。笔者取乳香若干,用黄酒少许研细,很快乳香研成乳白稍带黄色的浓液。加入适量水,继续研,将大部分呈悬浊液的液体倒置一小盆中。继续研细后,再加水,反复操作。直至乳钵中所余药渣难以研细为止。将得到的乳香悬浊液静置沉淀,待7天后,盆中底部出现部分沉淀,很细。但是液体仍很混浊,与水飞朱砂的清透完全不同,这与乳香质轻,沉淀缓慢有关,另外也提示,乳香中还存在着部分能溶于水的成分。笔者曾在夏天操作,由于沉淀时间过长,出现了发霉长毛的情况。因此,水飞并不是一种优选的方法。
2 加热法
古人发现升高温度可以使乳香中的“油”析出,从而使其脆性增加,黏性减轻。具体方法如下。
2.1 炒法
古人有炒制乳香的经验。如宋·唐慎微《证类本草》“乳香”载:“入丸散微炒杀毒,得不粘。”可见,炒法不仅能使乳香的黏性降低,还能杀乳香之毒。据山东省建联中药店姜保生老药师传授的经验,笔者取生乳香,大小分档,用小火炒至乳香表面微溶,用喷入5%的食醋,再稍炒即出锅。这也是传统的炮制方法。既可减轻乳香的胃肠道反应,亦可增强其活血化瘀的作用,但多用于水煎剂。笔者取醋炙乳香用乳钵研,其黏性仍较大。炒法的缺点,正如清·郑奋扬著,曹炳章注《增订伪药条辨》“乳香”载:“炒之则油仍不净,且增火气。”轻炒后的乳香油脂仍较多,黏性仍较强,难以研成细粉。
由于微炒法研细的效果并不明显,有医家认为,应该加大炒的时间与火候,提出“炒干”或“炒枯去油”,如清·黄元御《玉楸药解》“乳香”载:“炒干研用。”笔者取生乳香用小火炒至乳香表面微溶时稍有黏性,再炒则黏性增大,锅底由于粘上油脂,色油亮。随着乳香中油脂析出的增多,乳香本身的黏性亦逐渐减少,直至没有黏性。这种状态就是古人所谓的“去油”,油脂减少黏性消失即为“炒枯”的状态。用乳钵很容易研成细粉。已经“炒枯”的乳香如果继续炒,就会出现焦糊的情况,古人称为“焦枯”,如清·戴葆元《本草纲目易知录》“乳香”载:“葆按:今药肆中制者,和没药入铁锅,熬焦枯去油,名乳没子”[9]。笔者取乳香、没药各少许小火同炒,由于没药加热并没有多少黏性,火候仍以乳香为准。将乳香炒至表面有焦斑的程度,已完全没有黏性。用乳钵研很容易研细。
古人还有将乳香与灯心草同炒的经验,如清·王维德《外科全生集》卷三载:“乳香,每斤用灯心四两同炒,炒至圆脆可为粉为度,扇去灯心磨粉用。”笔者取乳香大小分档,将灯心草剪成2 cm长的小段,二者用小火同炒。炒至乳香表面微溶,粘有少许灯心草。放冷后,灯心草大部分均可从乳香上剥离,但是有少量灯心草会粘在乳香表面,剥离非常困难。将乳香用乳钵研,能研成细粉,效果很好。可能与灯心草能吸收乳香中的油脂有关。
2.2 焙法
焙法的温度较炒法低,有利于乳香油脂的渗出,亦为乳香研细的常用方法。中药的焙法多用瓦片或砂锅,如明·倪朱谟《本草汇言》卷八“熏陆、乳香”载:“用乳香、没药各三钱,俱瓦上焙出油。”乳香的焙法,更多的是使用植物的叶片,因为植物叶片能够吸收乳香中的油性成分,使其容易碾成粉。古人对植物叶片的选择有多种,分述如下。
第一种是香蒲叶。如明·刘文泰《本草品汇精要》“乳香”载:“制:凡使,置蒻上,以灰火烘焙镕化,候冷,研细用”[10]。文中“蒻”指蒲席,即嫩的香蒲做的软席。《说文》载:“蒻,蒲子可以为平席。”
第二种是箬叶。如明·郑宁《药性要略大全》“乳香”载:“用箬叶微炒出油入药”[11]。明·方谷《本草纂要》卷四“乳香”载:“如入散药,须以箬上火炙去油另研。”文中“箬叶”有两种解释,一种是笋壳,一种是箬竹的叶。常用的棕子叶多为箬竹叶。笔者取湿箬竹叶一张,置炭灰火上,乳香先用研杵捣碎,平铺于箬叶上。随着温度的升高,乳香逐渐变软,用小铲慢慢翻动,使受热均匀。乳香的油脂会渗出,附在箬叶表面,色油亮。乳香的黏性会逐渐减轻。乳香的颜色亦逐渐变深,呈黄棕色时停止加热。这时乳香仍是软的,置冷后用乳钵容易研成细粉。
第三种是荷叶。如明·王肯堂《证治准绳》载:“用荷叶于炭火上炙,令半熔,就地上碗盖另研。”文中将乳香置在荷叶上,再用炭火炙,用碗盖代替乳钵,操作方法与前述方法相同。
古人还有将焙法与研法配合的经验。如明·陈嘉谟《本草蒙筌》“乳香”载:“凡欲用之,不可不择。箬盛烘燥,灯草同擂。”明·皇甫嵩《本草发明》卷四乳香:“凡用,箬叶上烘燥,同灯草擂细,罗,合散丸”。文中“擂”的含义是研磨,如《玉篇》载:“研物也”。所用方法为先在箬叶上炙干,再与灯心草同研,研细的效果更佳。
2.3 熨法
相较于温和的焙法,熨法的火力要大得多。如宋·陈衍《宝庆本草折衷》“乳香”载:“又以竹箨摊乳香,更以箨盖之,熨斗贮烈火,熨上,箨或焦,则换箨,再盖再熨,候乳香烊透,去上箨,置风劲处令冷,刮取乳香。”文中“箨”字,《类篇》载:“竹皮也。”竹箨即笋壳。文中所述用熨斗熨烫,是在传统焙的基础上又加压,使乳香与笋壳接触地更加紧密。笔者没有找到笋壳,用箬叶代替,用湿箬叶平铺在木板上,上铺捣碎的乳香,再覆箬叶。用铁熨斗轻轻熨烫,很快就听到箬叶受热水份蒸发出的“滋滋”声,乳香受热后变软,并很快被压扁。由于乳香粘在箬叶上,难以趁热剥离。所以原书所谓的频繁更换笋叶的方法是要等乳香晾凉后,才能更换。这种方法由于火力较猛,且工作效率低,并不是一种优选的方法。
2.4 煮法
乳香水煮后会形成悬浊液,清·郑奋扬著,曹炳章注《增订伪药条辨》“乳香”载:“乳香去油,以水煎烊,去底脚皮滓,投入冷水内,乳香则凝结成颗粒如黄豆,沉于水底。油得如脂,则浮于水面,去之。以此制法,为最地道”[12]。笔者取乳香若干,加水少许,同入烧杯内,用酒精灯加热。待乳香溶化后,倒入冷水中。乳香悬浊液由于浓度较高,会沉于水下并与水分层。但是,并没有凝结成黄豆样的颗粒。将上层的清水倒出,剩下的仍是乳香的悬浊液,故曹氏书中所述方法存疑。
宋·王怀隐《太平圣惠方》卷二十四载:“治大风癞。顽麻风。紫点白癜。宜服此方,乳香(五两黄明者炒令软冷捣) 白胶香(五两光明好者) 松脂(五两上好者) 龙脑(三两)。上件药,将上三味同捣。入于银锅或石锅中。以水一斗五升煮药二十沸。专看火候勿使溢出。即泻入冷水中滤取药,又依前以水一斗五升又炼。一依前法,如此三十遍。泻入冷水中,滤出曝干,细研如粉。入龙脑同研令匀”[13]。笔者取乳香少许加水,煮成悬浊液,用双层无纺布过滤,仅有少量杂质不能滤过,多次操作均如此。可见,反复煮与过滤的目的可能只是为去掉杂质。得到的悬浊液仍需静置沉淀。
由于上述煮法操作过程令人费解,笔者参考了《浙江省中药炮制规范》中乳香的炮制方法:“乳香50斤,水150斤。先将水煮沸,加入乳香煮3~4小时,趁热过滤,再加沸水煮1小时过滤,将滤液合并,浓缩液合并,浓缩至黏稠状,青烟消失,倒出压成3分厚,放冷切0.5寸方块即可”[14]。从文中可见,水煮的目的在形成悬浊液后便于过滤去杂质,得到的悬浊液并不需要沉淀,而是进一步浓缩至黏稠状。相前于煎膏的方法。
可见,上述水煮的方法减轻了水飞的劳动强度,但是水煮时间过久,恐损药效,并非优选方法。
2.5 煎膏法
乳香作为外用膏药的“掺药”,必须要用细粉。但是,如果是煎膏,则不必研细。如晋·葛洪《肘后备急方》卷五“地黄膏”载:“地黄汁一升,松脂二两,薰陆香一两,羊肾脂及牛酥。各如鸡子大,先于地黄汁煎松脂及香,令消。即纳羊脂酥,并更用蜡半鸡子大,一时相和。缓火煎,水尽膏成。”文中乳香、松脂溶解入地黄煎汁中,与羊脂、白蜡混合,煎膏。这种方法是将乳香直接溶解到药膏中,省去研细的过程,巧妙地解决乳香至粘难研的问题。
2.6 米蒸法
古人还有将乳香与小米同蒸的经验。如宋·赵佶《圣济总录》“乳香膏方”载:“乳香三两,没药二两,二味剉如皂子大,用生绢袋盛,内黄米内蒸如胶,候冷别研”[15]。笔者取乳香9 g,没药6 g,装无纺布袋中。取小盆盛用浸泡过的小米,将药袋埋于小米中,置笼屉上蒸。圆气后10 min取出。发现乳香没药均已变软,没药没有变化,继续蒸20 min取出,乳香均已熔化,没药变软。取出,将乳香、没药晾干,用乳钵研,二者混合能研成细粉。
2.7 温研法
古人有将乳钵加热再研乳香的经验。如明·李时珍《本草纲目》“薰陆香乳香”载:“或言以乳钵坐热水中乳之,皆易细。”笔者取乳钵坐于热水盆中,待乳钵摸之热时,加乳香若干研。乳香受热后变软,研的过程中容易粘到乳钵中,其研细的效果还不如常温者。这种方法显然是错误的。
3 讨论
综上所述,针对乳香“至粘难研”的难题,古人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通过实践发现,常温法:风干法不可行,水飞法沉淀缓慢且有部分成分溶解于水中并不适合乳香,比较指甲、灯心草、糯米三者与乳香同研的效果以灯心草为优。加热法:煮法与温研法均不可取,微炒法研细效果不明显而炒枯法过于损失药效,熨法温度过高,煎膏法效佳但应用受限,米蒸法操作繁琐且部分油脂渗入米中其疗效待考,以植物叶焙法为优。综合而言,《本草蒙筌》记载的“箬盛烘燥,灯草同擂”为最优法。
笔者认为,在研究的过程有以下3点值得注意。
第一是乳香烘制法评价标准问题。乳香现代炮制方法中与“箬盛烘燥”最贴近的是烘制法。学者对烘制的温度、时间、乳香堆放的厚度、乳香直径等均进行了深入的探讨。这些探讨无疑是有益的,但是评价标准并未以解决乳香至粘难研为目标。多简单地检测挥发油的含量变化[16]。亦有增加将乳香成品的浸出物[17]或增加以成品对兔眼充血、水肿影响[18]为评价指标者。值得注意的是,蒋世银等[19]在研究中涉及到了乳香的结块与疏松程度。实际上,这才是古人所注意的关键。乳香炮制研究的重点亦应转移至此。
第二是乳香的炮制原理研究。据2020版《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下简称《药典》)记载乳香生药的检测标准是挥发油的含量[20],其中索马里乳香含挥发油不得少于6.0%(mL·g-1),埃塞俄比亚乳香含挥发油不得少于2.0%(mL·g-1)。现代学者对挥发油是否是乳香的药效成分是有争议的。张振凌[21]曾归纳其观点有三,一是认为,挥发油是毒性成分,能刺激胃肠道,应予去除。二是认为,挥发油是镇痛成分,应尽量保留。三是认为,挥发油既是有毒成分又是有效成分,炮制可以减毒。这些观点大相径庭,让人莫衷一是。高玲等[22]研究还发现,九分散中乳香、没药挥发油均有利于药物透过皮肤活性表皮层。但是,笔者在阅读传统炮制文献的过程中,并没有发现古人刻意保留对乳香香味的记载,所以,挥发油含量可能并不是乳香药效的检测标准。因此,可以转变思路,从减低乳香黏性的角度出发,探讨其炮制机理。
第三是低温粉碎之疑。现代药业乳香粉碎工艺,多先将其冷冻后再粉碎。梁慧等[23]研究的乳香超微粉,亦是在乳香原粉的基础上混合适量淀粉,在-20℃下低温冷冻一段时间,再投入超微粉碎机粉碎。笔者在实践中亦发现,冬季药房温度很低的情况下,乳香在研磨时黏性会明显降低,比较容易碾细。故在临方炮制时,可以将乳香与乳钵同时放入冰箱冷藏甚至冷冻,趁冷研磨,简单快捷。但是,这种低温粉碎的方法,在古代文献中并没有相关记载,其与传统粉碎方法应进一步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