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颅内椎动脉狭窄的临床研究

2019-02-10冯楠楠

微创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椎动脉动力学血流

冯楠楠 陶 林

(黑龙江省佳木斯市中心医院神经内一科,佳木斯市 154002)

椎动脉阻塞性病变可引发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具有较高的致残和致死风险[1]。伴随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及人口老龄化的出现,椎动脉狭窄的发病率逐渐上升。颅内椎动脉狭窄(intracranial vertebral artery stenosis,IVAS)是常见的椎动脉狭窄类型,患者往往表现为脑缺血的临床症状和体征。国内外大量研究显示[2-3],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IVAS具有良好的应用前景。与传统药物治疗相比,血管内支架置入术安全性高、复发率低。为探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在IVAS患者中的应用价值及对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本文收集并分析了不同方法治疗IVAS的患者资料。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收集2016年8月至2017年8月在我院诊治的80例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IVAS患者资料,纳入观察组;另选2015年2月至2015年12月诊治的50例传统药物治疗的IVAS患者作为对照,纳入对照组。纳入标准:符合《中国脑血管病防治指南》[4]中IVAS诊断标准;经头颅磁共振检查证实;有眩晕、感觉障碍、肢体偏瘫等临床症状;血管管径狭窄率>70%;知情并同意本研究。排除标准:有手术禁忌证;合并其他部位狭窄;颅内肿瘤;重要脏器器质性病变;过敏体质。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见表1。

表1 两组患者一般资料比较

1.2 治疗方法 (1)对照组给予传统药物治疗:口服氯吡格雷(75 mg/d)和阿司匹林(100 mg/d),采用改善脑循环、抗血小板聚集、脑保护等综合治疗方案。(2)观察组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按照常规流程实施术前、术中及术后处理。术前口服他汀类及阿司匹林、氯吡格雷等药物,术前2 h泵注尼莫地平注射液。术中实施局部麻醉,并采用改良技术穿刺股动脉,穿刺成功后置入动脉鞘,待病变位置、狭窄情况等经脑血管造影确定后,将引导管头端通过动脉鞘送至距离病变部位10 mm左右处,利用配套球囊对病变严重者进行扩张,扩张成功后,在狭窄段沿微导丝置入支架,位置固定后,去除动脉鞘,用无菌纱布覆盖穿刺部位。术后给予常规监护,并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钙抗凝剂,预防支架内血栓,静脉泵入尼莫地平注射液预防血管痉挛。

1.3 观察指标 (1)血流动力学指标:于治疗前及治疗后1周,采用彩色多普勒血流成像和经颅彩色多普勒超声探头检测两组患者椎动脉颅内段及颅外段收缩期峰值流速(peak systolic velocity,PSV)、舒张末期流速(end-diastolic velocity,EDV),计算椎动脉颅内段搏动指数(pulsatility index,PI)和颅外段阻力指数(resistance index,RI)。(2)血管再狭窄判断标准[5]:血管狭窄程度>50%,血管狭窄程度(%)=(狭窄远端正常血管内径-狭窄部位最小内径)/狭窄远端正常血管内径×100%。

1.4 统计学方法 运用SPSS 22.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量数据采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行t检验;计数数据采用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等级资料采用秩和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椎动脉颅内段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椎动脉颅内段PSV、EDV和P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椎动脉颅内段PSV和EDV均下降,且观察组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两组PI均升高,且观察组高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椎动脉颅内段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x±s)

2.2 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指标 治疗前,两组椎动脉颅外段PSV、EDV和RI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治疗后,两组椎动脉颅外段PSV和EDV均上升,且观察组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两组RI均下降,且观察组低于对照组,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3。

表3 两组患者椎动脉颅外段血流动力学指标比较 (x±s)

2.3 血管再狭窄情况 观察组患者血管再狭窄率为22.50%(18/80),明显低于对照组的52.00%(26/5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1.959,P=0.001)。

3 讨 论

研究显示[6],动脉粥样硬化是导致椎动脉狭窄的主要原因,其中椎动脉狭窄最易累及的部位为颅内椎动脉。临床实践表明[7],传统药物治疗的椎动脉狭窄患者仍具有较高的脑卒中发生率。伴随介入技术和材料的发展,血管内支架置入术操作具有简单、微创、复发率低等明显优势,使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在IVAS的治疗中应用广泛。但临床研究较多的是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对IVAS的治疗效果,而关于其对患者血流动力学影响的研究较少。基于此,本文以不同方法治疗的IVA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探讨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过程中患者血流动力学的变化。

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动态变化可间接判断血管的通畅性,PSV、EDV、PI等是常用的表征IVAS患者血流状态的参数[8]。本研究显示,治疗后,传统药物治疗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IVAS患者,椎动脉颅内段PSV、EDV均下降,PI均上升;颅外段PSV、EDV均上升,RI均下降,且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患者的上述指标变化幅度更大(均P<0.05),即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IVAS患者椎动脉颅内段和颅外段血流动力学改善效果更显著。与梁毅仪等[9]研究结果具有一致性。分析其中的原因,椎动脉支架具有良好的顺应性,可恢复狭窄动脉管径、增加脑血流量,从而恢复血流动力学。多项研究显示[10-11],支架置入术可激活损伤血管壁的愈合过程,导致IVAS患者治疗后出现支架内再狭窄情况。但本研究中,行椎动脉支架置入术治疗的患者血管再狭窄率(22.50%)明显低于传统药物治疗的患者(52.00%)(P<0.05),主要原因是IVAS血管再狭窄情况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但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后的血液循环和整个颅内灌注情况得到充分改善,从而保证血流代偿,提高该手术安全性,降低复发率。

综上所述,椎动脉支架置入术可显著改善IVAS患者血流动力学指标,降低血管再狭窄率,具有较高的临床应用价值。

猜你喜欢

椎动脉动力学血流
对上颈椎后路手术并发椎动脉损伤防治策略的探讨
《空气动力学学报》征稿简则
小天体环的轨道动力学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手法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临床疗效观察
中医针灸联合推拿治疗椎动脉型颈椎病的效果分析
具有Markov切换的非线性随机SIQS传染病模型的动力学行为
双侧椎动脉走行异常及左椎动脉压迫星状神经节1例
中央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防控的研究进展
超微血流与彩色多普勒半定量分析在慢性肾脏病肾血流灌注中的应用
CT肺叶血流分布造影在诊断肺栓塞中的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