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3D打印面模在头颈颌面皮瓣移植术后加压包扎中的应用▲

2019-02-10曾京宇罗立兵李育广

微创医学 2019年6期
关键词:绷带纱布皮瓣

曾京宇 罗立兵 周 磊 李育广 章 斯

(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九〇八医院头颈颌面外科,江西省鹰潭市 335000)

颌面部肿瘤切除后往往需要进行大面积皮片移植修复,术后的包扎固定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因为颌面部表面的形状不规则,若加压不均匀,容易导致部分皮瓣缺血坏死[1-2]。传统的加压包扎方法易引起上下淋巴回流受阻而产生水肿,影响术区血运,且绷带包扎滑脱易引起周围器官损伤,比如耳廓、眼睛等[3-4]。3D打印面模更符合人体工程原理,压力均匀,促使皮瓣与深部组织的贴合及血管再生,增加皮瓣成活率,是一种新型、有效的头颈颌面皮瓣移植术后的包扎方法。本研究旨在分析3D打印面模在头颈颌面皮瓣移植术后加压包扎中的应用效果。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7月至2018年8月我院收治的颌面部良/恶性肿瘤患者78例,均于肿瘤切除后行皮瓣移植术,其中皮瓣移植术后采用颅颌弹性绷带进行包扎的39例为对照组,同期用3D打印面模进行包扎的39例为研究组。对照组男21例,女18例;年龄21~78(52.18±2.16)岁;疾病类型:颜面部基底细胞癌26例,皮肤鳞状细胞癌8例,巨大血管瘤5例;皮瓣移植方式:耳后皮肤转移皮瓣修复8例,腹部游离皮片转移修复13例,带蒂转移皮瓣修复18例。研究组男23例,女16例;年龄22~78(52.20±2.19)岁;疾病类型:颜面部基底细胞癌28例,皮肤鳞状细胞癌7例,巨大血管瘤4例;皮瓣移植方式:耳后皮肤转移皮瓣修复7例,腹部游离皮片转移修复13例,带蒂转移皮瓣修复19例。两组患者的一般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1.2.1 对照组 采用颅颌弹性绷带进行包扎,先将需要压迫的部位用纱布包扎好,使用胶带固定。使用1.2 mm厚、6 cm宽的白色松紧带制作颅颌弹性绷带,先沿颏下经耳部至颅顶点绕头部1周,测试所需弹性绷带的长度,加以适当的伸展力,使弹性压力增加,调整其松紧适度后,适当留长几厘米,以做重叠连接用。使用钉书器固定,将连接处固定在颏及颏下部,上部在颅顶最高点固定,确保弹性力量,防止其移位、滑动。可将纱布垫在耳后、耳前或耳上,用胶布固定,切勿直接压迫耳根。

1.2.2 研究组 用3D打印面模进行包扎。(1)术前准备:患者端坐,用医用胶贴固定两侧耳鬓部头发,采用国产DX-02三维扫描仪读取患者面部三维图像,扫描范围从发迹至甲状软骨上方,两侧至耳廓后端。根据手术部位,用Freeform绘图软件设计成不同模块,以颌面部为例,制作切割成模块(图1),以面部为底面,整体向上形成2 mm厚度,4个边角设计时注意均匀上翘15°,中心部位打5 mm孔洞,以增加透气性,用美国3D Systems ProJet三维打印机(0.016 mm高精度),配以液态3D打印材料(VisiJet M3 Crystal),打印成型,打孔处佩戴弹力粘贴带(3 cm×30 cm)(图2)。(2)手术时自制大块碘仿纱布:取手术用的无菌长纱布3~5块,将其用消毒生理盐水浸湿拧干,然后将碘仿粉倒在纱布上用手搓揉,使碘仿粉黏附于纱布上,再挤入适量红霉素眼膏,使纱布条湿润、不易干燥,且容易自创面上揭下,同时具有抗感染功效。(3)手术结束时挤压创面,挤出创口内血液后覆盖碘仿纱布,一般在其上垫3层左右的纱布,防止渗出后感染,贴平固定后,佩戴3D打印面具(图2),使压力大致维持在1.33~3.33 kPa,以利于皮瓣存活并抑制术后瘢痕增生。(4)换药次数根据术后渗出情况拟定,前期可每日更换含红霉素的碘仿纱布,后期3~5 d更换一次;创面愈合后加用两层纱布,根据患者耐受情况及对瘢痕要求,制订佩戴时间。

图1 3D打印设计的模型图

图2 模型佩戴图

1.3 观察指标 对比两组患者佩戴耐受时间、创面愈合时间。记录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如局部缺血坏死、局部反应(水泡)、粘连伴渗出、瘢痕痉挛、对周边组织的损伤(耳廓、前额部皮肤等)、手术后松动情况等。

1.4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 21.0统计学软件对数据进行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n)或百分率(%)表示,组间比较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用均数±标准差(x±s)表示,组间比较用t检验。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佩戴耐受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研究组患者佩戴耐受时间长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1。

表1两组患者佩戴耐受时间、创面愈合时间比较 (x±s)

组别n佩戴耐受时间(h)创面愈合时间(d)研究组398.01±1.3410.78±2.09对照组392.45±0.6515.01±3.26t值 23.3146.822P值 <0.001<0.001

2.2 并发症情况 研究组患者术后局部缺血坏死、局部反应、粘连伴渗出、瘢痕痉挛、对周边组织的损伤、手术后松动发生率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见表2。

表2 两组患者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 [n(%)]

3 讨 论

颌面部肿瘤切除后往往需要进行大面积皮片移植修复,术后皮片收缩程度大、色泽黑,而且不耐摩擦,容易缺血磨破,术后须给予包扎固定,若处理不当,易引起不完全愈合(即部分坏死)或植皮失败[5-6]。颌面部包扎的最大难点在于表面不是一个平面,易因加压不均匀,造成周围组织、器官损伤。采用颅颌弹性绷带包扎是传统的包扎固定方法,易受到张口进食和运动影响而出现滑脱,难以形成长期有效包扎,加上其为柔性材料,无法有效控制压力点,易损伤周围器官及皮肤,患者难以忍受长期佩戴[7]。

3D打印技术属于非传统加工工艺,特别适合生物医学中多曲面、非对称性等产品的快速制造和个性化定制,其产品3D打印面模具有受压均匀、不易滑动、不损伤周围器官及组织、透气性好、换药快速简单、佩戴舒适等优点[8-9]。本研究结果显示,研究组佩戴耐受时间长于对照组,创面愈合时间短于对照组,术后局部缺血坏死、局部反应、粘连伴渗出、瘢痕痉挛、对周边组织的损伤、手术后松动发生率较对照组低(均P<0.05),提示使用3D打印面模的效果与安全性优于颅颌弹性绷带。与颅颌弹性绷带相比,3D打印面模具有以下几点优势:(1)符合人体工程学原理,可使皮瓣平坦均匀地与深部创面贴合,防止移位,促进血管再生,从而建立新的血液循环;(2)压力可调节、相对平稳,可减少手术创面的渗血、渗液,从而促进皮瓣与深部创面愈合;(3)使用快速简单,患者佩戴舒适,贴合性强,减少对周围器官及组织的损伤,延长佩戴耐受时间;(4)颅颌弹性绷带在患者进食后易松脱,需重新包扎,而3D打印面模不会影响患者呼吸、张口进食等;(5)3D打印可自行设计成镂空状,通气性更佳,更利于皮瓣成活,同时长期持续性压迫可使术后瘢痕增生减少。

综上所述,在头颈颌面皮瓣移植术后加压包扎中使用3D打印面模可有效缩短创面愈合时间,延长患者佩戴耐受时间,减少并发症发生,安全性更高。

猜你喜欢

绷带纱布皮瓣
手部皮肤软组织缺损修复的皮瓣选择
三种皮瓣移植修复足跟区损伤或足跟部肿瘤切除术后皮肤缺损的疗效对比
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足踝部软组织缺损
髂腹股沟接力皮瓣修复股前外侧皮瓣供区
透明的绷带
America's Top Young Scientist
不“怕”火的纱布
不漏水的纱布
腰部绑带好处多
对雪人的诽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