伤口护理门诊中标准化换药流程的建立及应用效果评价
2019-02-09王颖竹陆伟芳
王颖竹,汤 云,陆伟芳
(苏州科技城医院,江苏 苏州 215000)
伤口护理门诊是以接待慢性伤口患者,施行针对性处理的科室,包含术后切口感染、肺癌术后换药/拆线、癌性伤口疼痛及出血、免疫性感染/耐药菌感染、基础病迁延等工作,若因换药工作不到位,则必将会增加伤口感染风险,难以达到预期效果。对此,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内收治的80例慢性伤口患者,探讨伤口护理门诊中标准化换药流程的建立及应用效果。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取我院2017年6月~2019年6月期间内收治的80例慢性伤口患者,其中男性患者42例、女性患者38例;最小年龄为19岁,最大年龄为74岁,平均数为(48.18±34.65)岁;最小伤口为3.5×2.5×1.5 cm,最大伤口为6.0×4.5×1.0 cm;伤口部位:23例为前胸、45例为后背、12例为其他部位;均为慢性伤口,即吃素时间为1~3个月。
1.2 方法
(1)构建告知机制。依据患者和家属文化程度,详细告知护理期间可能存在的风险,特别为伤口处理中存在的不良事件,以此在提高患者知晓度的同时,签订同意书;若要对伤口予以清创处理,因风险较高需提前告知患者;敷料价格、种类应满足公正公开的原则,预先告知患者伤口应使用的敷料,减少矛盾;规范伤口护理门诊各项机制,例如室内消毒、分区域伤口处理、换药收费和无菌品管理、垃圾处理等[1]。
(2)伤口评估。依据伤口初诊评估表、伤口跟踪记录表相关内容,对患者慢性伤口予以划分。即第一部分:包括初诊时间、伤口持续时间和患者基本信息,用以明确患者基本状况;第二部分:即为全身评估,涉及原发病和营养状况、检查报告和心理状况、药物名称等,用以评估制约伤口愈合诱因,施以有效干预;第三部分:局部伤口评估,涉及伤口颜色、气味和渗出量、伤口面积和深度、水肿范围等,用以评估伤口和周围皮肤组织间的问题及愈合状况[2]。
(3)敷料选择。若为表浅伤口,未渗液或渗液量较少,可使用透明薄膜敷料;若伤口存在黄色腐肉、黑色痂壳等现象应清创的,可借助水凝胶敷料的使用,预防感染;若为大范围渗液、伤口劈裂和窦道等现象,应使用亲水性纤维敷料;若为重度感染伤口,可使用银离子敷料,能够在改善愈合环境的前提下,促进伤口愈合;若创面较深、渗液量多,则可使用海绵敷料或泡沫敷料[3]。
1.3 观察指标
比较实施前后患者满意度、治愈率。其中在满意度测评中,包含非常满意、满意、基本满意、不满意、极不满意等标准,总满意率为(很满意+满意)/测评例数×100.00%;治愈率评价标准为:伤口处上皮组织可完全覆盖,借助3%过氧化氢的使用,局部未见氧化反应,即为愈合。
1.4 统计学处理
取统计软件SPSS 20.0,对本文研究数据加以汇总处理。即表示x±s计量资料,组间数据用t检验;n/%表示计数资料,组间数据用x2检验。P<0.05时,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
2 结 果
80例患者中,慢性伤口治愈率为97.50%(78/80);同时,标准化换药流程实施后满意率为(99.64±0.65)%,较高于实施前(94.59±0.79)%,各数据间比较有意义(P<0.05)。
3 讨 论
对于慢性伤口而言,愈合是相对复杂过程,且在自身差异性、躯体差异性等诸多因素干扰下,导致伤口多面临难愈合和再次感染的现象。即在伤口处理过程中,应做好和患者、家属间的交流,以针对性服务为前提,预防护理风险。例如:标准化换药流程,是以规范换药流程、伤口风险和风险管理为前提,合理使用伤口敷料,不仅可促进伤口愈合,还可杜绝换药风险,增强门诊换药质量[4]。
总而言之,针对伤口护理门诊的慢性伤口患者,标准化换药流程的建立可显著太高患者满意度和治愈率,减少护理风险,应加大推广力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