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对产妇产程和分娩结果的影响研究
2019-02-09谭晓璐
谭晓璐
(柳州二空医院产科,广西 柳州 545005)
分娩是一个正常的生理过程,在此过程中常伴有剧烈疼痛,对分娩顺利进行产生不同程度上的影响。同时,分娩中,部分产妇伴有负面情绪,如紧张、焦虑、不安、恐惧等,增加心肌氧耗,血压升高,致使胎儿与母体内环境紊乱,不利于胎儿顺利娩出[1]。为此,本文笔者选择2017年2月~2018年9月内收诊的144例产妇且分成2组进行分组研究,现在总结研究情况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选择我院于2017年2月~2018年9月内接收的144例产妇作为这次研究的对象,采用双盲法将其平均分成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72例。所有产妇临床资料完整,单胎妊娠,无产妇合并症、并发症,对研究知情且愿意参与研究,签署有同意书,排除不愿参与本次研究者,排除合并有严重心肝肾功能障碍、精神障碍、无法正常交流的产妇。对照组,最小22岁,最大34岁,平均年龄(28.1±2.17)岁,孕周38~41周,平均孕周(39.8±0.25)周,51例初产妇,21例经产妇。研究组,最小19岁,最大35岁,平均年龄(28.3±1.96)岁,孕周38~42周,平均孕周(39.5±0.31)周,其中54例初产妇,18例经产妇。两组产妇年龄、孕周及产次等基础资料比较并无明显差异,P>0.05,可分组研究。
1.2 方法
对照组分娩中,进行常规分娩指导与干预,未进行分娩镇痛。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具体操作如下:针对椎管内麻醉,低头抱膝侧卧位是最佳体位,硬膜外穿刺腰椎2~3节,穿刺成功后,回抽血液或者脑脊液,固定导管,注射3 ml利多卡因,持续观察产妇5 min,确定状态良好后,再注射3~5 ml利多卡因,麻醉阻滞平面控制在T10下,连接电子泵与硬膜外,按照6~10 ml/h的速度持续注射0.1%罗哌卡因+0.002%芬太尼,直至宫口全开后停止给药,分娩结束后,拔出导管。
1.3 观察指标
观察比较两组产妇总产程、自然分娩率与新生儿Apgar评分。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 20.00软件处理数据,t值检验计量资料,x²值检验计数资料,检验值P<0.05表明差异具备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研究组总产程时间为(8.13±1.45)h,对照组为(9.86±1.67)h,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637,P=0.000)。
研究组72例产妇中61例自然分娩,自然分娩率为84.72%(61/72),对照组72例产妇中49例产妇自然分娩,自然分娩率为68.05%(49/72),2组数据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²=7.702,P=0.005)。
研究组新生儿Apgar评分为(8.45±2.01)分,对照组为(7.21±1.73)分,数据显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3.967,P=0.000)。
3 讨 论
分娩(delivery)是指胎儿脱离母体,成为独立个体的这一时期与过程。临床上,一般将分娩分成三个产程,即第一产程(也称宫口扩张期)、第二产程(也称胎儿娩出期)和第三产程(也称胎盘娩出期)。其中,自然分娩与剖宫产是分娩的两种常见方式[2]。分娩中,由于牵拉子宫及宫颈,扩张、挤压产道,会引起剧烈疼痛。部分产妇担心疼痛,选择剖宫产,导致剖宫产率逐年升高。分娩时疼痛,产妇肾上腺素分泌量明显增加,影响子宫平滑肌收缩功能,若是胎盘无足够供血量,则可能引起胎儿宫内窘迫,严重威胁产妇及胎儿生命健康。对此,缓解分娩疼痛,减轻产妇痛苦,对自然分娩具有积极意义,保障母婴安全。椎管内麻醉是一种常用分娩镇痛方法,是指向产妇脊椎管注射麻醉镇痛药,阻滞神经传导,缓解产妇分娩疼痛。椎管内麻醉中,麻醉药注射剂量少,对产妇宫缩无影响[3]。本文观察比较发现,研究组总产程时间比对照组短,自然分娩率高于对照组,新生儿Apgar评分也比对照组高(P<0.05)。其中,本次研究中选择麻醉药为罗哌卡因与芬太尼。罗哌卡因属于长效局部麻醉药,脂溶性低,对产妇心脏、中枢神经无影响,维持正常循环,停药后,产妇迅速恢复。芬太尼,具有镇痛效果佳、起效快等特点。总之,椎管内麻醉分娩镇痛在产妇分娩中具有积极作用,不仅可缩短产程,而且可提高自然分娩率,改善分娩结果,值得推广借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