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移动输液系统在门急诊输液室的应用研究进展

2019-02-09

实用临床护理学杂志(电子版) 2019年27期
关键词:输液门诊无线

陆 月

(广西百色市人民医院门急诊输液室,广西 百色 533000)

静脉输液治疗是一项涉及多层面、多学科的抢救生命、治疗疾病、赢得患者信任的有创操作,是护理工作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1-2]。门急诊输液室是接待门急诊患者输液的场所,患者具有病情急、复杂,所用药物种类繁多,患者姓名中同音或同名,护士与患者解接触时间短、护士工作量大等特点,门急诊输液存在诸多安全隐患[3-4]。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迅速发展,网络下移动终端技术不断进步,网络化、移动化的现代医疗设备已开始运用于各大医院。移动输液系统是近年来应用于临床的一种新型输液服务模式,可使门急诊输液室患者的输液更方便、快捷、准确,同时能提高患者满意度和护理质量[5]。本文旨在对移动输液系统在门急诊输液室基本概念、技术组成和功能,以及临床应用效果进行综述,以期对门急诊输液临床护理实践提供参考。

1 移动输液系统基本概念

移动输液系统是运用无线呼叫器(门诊输液呼叫系统和门诊输液排队叫号系统)、二维条码、掌上电脑(PDA,包括系统设置、呼叫查看和输液处理)等硬件设备与系统连接,快速对输液患者身份识别、药物信息确认、患者和药物匹配、移动实时呼叫等实现输液系统的数字化管理[6-7]。移动输液系统的运用能改善门诊输液秩序,确保门诊患者的输液安全,减轻门诊输液室护士的工作压力和提高工作效率,有效解决门诊输液过程中存在的缺陷和安全隐患,是当前最先进的输液管理系统。

2 移动输液系统主要技术及功能

移动输液系统由无线网络、自动识别、移动计算和无线呼叫等关键技术组成。

2.1 无线网络

无线网络是利用无线电磁波在空中传输数据和信号,是无线通信技术与计算机网络相结合的产物,作为有线网络的延伸扩展,突破了有线网络的空间局限性[8]。移动输液系统是将医院原有局域网LAN与数据中心配置应用服务器相连,在LAN上配置Moto WIPS,在主机房配置Moto WS5100无线交换机与核心交换机连接,门诊输液大厅配置相应数量的AP,在相应楼层配置ES3000供电交换机,在医护人员处配置MC50应用前端(EDA)设备,所有设备连接形成EDA→AP→核心交换机→无线交换机→应用服务器的信息传输路线,为门诊输液提供安全、系统的管理服务[9]。

2.2 自动识别

自动识别技术是一种非键盘数据输入技术,主要通过可编程逻辑控制器、计算机系统或其它微处理设备进行[10]。其包含生物统计识别、声音图像识别、磁条磁卡技术、无线射频识别、条形码技术等方法。移动输液系统中的自动识别使用的大多为条形码技术,系统中患者的身份、药物等信息由药师用条码打印机打印成具唯一关联标识的二维条码输液标签,门急诊输液室护士在接收药物、摆药、配药、静脉穿刺、续药和输液结束等多个环节均可采用PDA或条码扫描枪扫描条码核对患者及药物相关信息,能完全做到信息匹配无误,确保正确识别患者身份及用药安全。美国医学信息协会研究指出,将条形码技术应用于医疗工作,患者身份识别方面的错误可以减少54~87%[11]。身份核对条码化能规避输液过程中医师不规范的医嘱、相似或相同读音的患者姓名、输液高峰时间、患者沟通障碍等造成的安全隐患,减少输液护理不良事件的发生,保证医疗安全[12]。

2.3 移动计算

移动计算是随着分布式计算、数据库、互联网、移动通信等技术的发展而兴起的一个涵盖范围广、多学科交叉的融合无线通信和信息传递的新兴技术,是在无限环境下采集、传输计算机或其它信息智能终端设备的数据,实现资源共享,即个人手机、掌上电脑、笔记本电脑等移动工具在不固定场所接入无线或有线网络[13-14]。

2.4 无线呼叫技术

无线呼叫是将接收天线接收下来的无线电高频信号转换为相应的高频电流,并通过接收电路还原出原发送的基带信号(调制信号),包括门诊输液呼叫系统和门诊输液排队叫号系统[15]。移动输液系统配置数个RFID读卡器在门诊输液大厅,连接无线呼叫控制主机,在输液座椅或输液房上安装RFID无线呼叫单元,通过机连接形成呼叫信号→RFID呼叫按钮→RFID读卡器→无线呼叫控制主机→核心交换机→应用服务器→核心交换机→AP→EDA的呼叫信号传输路线[16]。

3 移动输液系统的应用效果

3.1 减少患者输液时间

传统门急诊输液流程从患者就诊→医生开处方→患者或家属药房领药→门急诊输液室护士接待患者→人工核对患者姓名、性别、病历、处方、药物名称、剂量、用法等相关信息→手写或打印输液标签,患者核对→护士配药,患者自行到留观病床或座位等候→护士大声喊叫患者行静脉穿刺→输液过程中患者或家属按铃或通知护士续液→输液结束等一系列流程,需要耗费较长时间。杨雪平等[17]将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该院门急诊收治的420例输液治疗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采用上述的传统输液系统进行管理,观察组通过医院内部无线网络、PDA、患者二维码或就诊卡、呼叫系统等移动输液系统进行管理,结果观察组平均输液时间(31.5±9.3h)少于对照组(48.6±12.5h),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5.905,P<0.05),表明现代化的移动输液系统能使护士在最短时间能完成核对等相关护理工作,缩短患者平均输液时间。

3.2 节约护理时间

史金娅等[18]研究报道,门急诊传统输液管理护士平均接药时间(4.90±1.30)min、平均配药时间(3.10±0.8)min、平均注射时间(4.80±1.90)min;移动输液系统管理护士平均接药时间(2.30±0.90)min、平均配药时间(1.70±0.5)min、平均注射时间(2.8±1.0)min,移动输液系统管理时输液护理用时显著少于传统输液管理,究其原因为实施移动输液管理后,从患者递交医嘱开始,通过条码扫描就可准确显示其各项信息,并由系统快速安排患者输液座位,护理人员第一时间获取患者用药信息后即可立即配药、注射等所有护理流程流水化作业,实现了更加简单快捷的输液护理服务。

3.3 降低输液差错的发生

护理过程是一个复杂的且需要医护患相互配合的过程,期间难免有错误的发生,而错误往往来源于不良的工作环境、规章流程和系统设计等[19]。潘雪芳[20]选取2015年1月至6月门诊输液室收治的静脉输液治疗患者250例为对照组,给予常规输液流程,2015年7月至12月的250例患者为观察组,使用门诊移动输液系统,统计出对照组发生输液错误3例(1.2%)、输液核对错误7例(2.8%)、呼叫不到35例(14.0%)、护患纠纷15例(6.0%);观察组呼叫不到1例(0.4%)、护患纠纷3例(1.1%),观察组输液差错发生率低于对照组(P<0.05),表明利用数字化技术的输液系统能降低输液差错的发生。

3.4 提高门诊输液患者满意度

患者满意度是卫生行政管理部门用于监督管理医院的有效手段及医院用于衡量医疗服务质量和治疗效果的重要尺度,亦是常用于测评患者对医疗服务机构忠诚度的工具[21]。何雪[22]采用自制的护理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对门急诊使用移动输液系统的输液患儿及其家长800例进行满意度调查,问卷表包含健康教育、护士业务水平、护理工作、护士服务态度和输液环境等5方面,赋予1~5分评分,分数越高护理满意度越高,结果分数分别为(4.12±0.41)、(4.36±0.31)、(4.31±0.53)、(4.38±0.33)、(4.31±0.65)分,均高于传统输液流程患者对护理工作满意度(4.08±0.47)、(3.70±0.50)、(3.83±0.55)、(3.75±0.53)、(3.46±0.5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移动输液系统是医院信息化发展的必然产物,目前在部分医院门急诊输液室得到应用,在应用过程中发现存在多个环节的诸多问题,如:无法对输液座位进行管理,不利于统计占位情况;无信息化记录手段,无法进行信息追踪;无法统计护士工作量等。彭云柯等[23]研究报道,遵循关键关节信息可追溯、多环节信息核对及流程监控可视化原则,设计升级医院原有门诊移动输液管理系统,最终实现了门诊输液可追溯、可控的精细化管理,改善了医院的输液环境,提高护士的工作效率,确保医疗安全和护理质量。移动输液系统具有全部电子化处方,使用双联条码扫描核对防止人为错误及用药等差错,规范输液流程避免患者排队及长时间等待,穿刺及座位呼叫系统等优点,未来在全国各级各医院普及应用是必然趋势。因此,在要求移动输液系统开发者不断更新技术和丰富相关功能的同时,也要求门急诊输液室护理人员要不断充实自己移动输液系统相关技术知识和护理专科知识,不能过度依赖系统而疏于对患者的病情观察、健康教育等护理工作。

猜你喜欢

输液门诊无线
门诊支付之变
《无线互联科技》征稿词(2021)
无线追踪3
基于ARM的无线WiFi插排的设计
一种PP型无线供电系统的分析
六合丹防治输液性静脉炎的Meta分析
输液时短细管中为什么没有药液流出
汉字小门诊系列(四)
汉字小门诊系列(九)
汉字小门诊系列(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