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患儿的围手术期护理
2019-02-09乔杉
乔 杉
(天津市第一中心医院,天津 300192)
人工耳蜗作为一种人造器官,可以代替重度或极重度感音性耳聋患者病损的内耳,将声音信号转化为编码的电信号,刺激听觉神经,进而通过听神经将声音传入大脑,进而使患者产生听觉。人工耳蜗植入术是目前公认的对于双侧极重度感音神经性听力损失患者的有效治疗方法。语前聋儿具有年龄小、自控力差、沟通障碍显著等特点,对于此类患儿的人工耳蜗植入术,围手术期护理具有较大困难,我科完成一例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现报告如下:
1 一般资料
患者女性,1岁2月19天,主诉出生后听力筛查通过,对声音反应差4月余,于2016年12月19日以“双耳极重度感音聋”收入我科,专科查体示:双侧耳廓无畸形,双侧外耳道耵聍,双侧鼓膜未窥及。化验及辅助检查示:ABR双耳100dBnH1刺激下未引出典型ABR波形。ASSR双耳1000HZ、105dB可引出。40Hz-500结果:双耳100dBnH1刺激下未引出典型AERP波形。40Hz-1000结果双耳100dBnH1刺激下未引出典型AERP波。颞骨CT示双侧颈静脉球位高,双侧外耳道内软组织密度影。颅底MR水成像未见异常。遗传耳聋基因检测示GJB2 235delC纯合突变。视觉强化行为测听示双耳无反应,声阻抗示双耳B型图,完善常规检查及化验后于2016年12月23日在全麻下行双侧人工耳蜗植入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患儿于术后5天出院。
2 围手术期护理
2.1 心理护理
护士从患儿入院起就与患儿建立起特殊的护患关系,护士应掌握简单的手语,以便用肢体语言与患儿达到有效沟通,针对患儿的性格特点和心理状况给予疏导、安慰和鼓励,使患儿消除紧张焦虑等不安情绪从而获得患儿及家属对护士的信任。
2.2 术前准备
入院后协助患儿完善术前各项检查及化验,术前一日对患儿双侧手术部位的皮肤进行备皮,防止毛发对手术伤口造成感染。术前予抗生素药敏试验,如术中可能输血,做好交叉配血试验,嘱患儿及家属在术前6小时内禁食水及保证患儿有足够的睡眠。
2.3 术后护理
2.3.1 全麻术后护理
患儿麻醉清醒后可取半卧位或家属平抱6h,避免头部过度活动,压迫人工耳蜗植入处,吸氧,观察生命体征和有无病理征出现,保持呼吸顺畅,发现异常情况及时处理。
2.3.2 密切观察
观察双侧耳部伤口有无红肿、淤血、皮下气肿,观察耳部敷料包扎是否完整,有无松动及渗血、渗液。如有松动、污染应及时通知医生予以更换。观察有无脑膜刺激征,如头疼、颈肌强直,眩晕、恶心、呕吐、耳鸣等异常症状,如出现眩晕等症状应嘱卧床休息、加床档,防止坠床。
2.3.3 药物治疗的护理
遵医嘱予抗生素等药物治疗,注意观察药物的效果及反应并做好记录。
2.3.4 防止电极片脱出
防止电极脱出是手术成功的关键。因为患儿一般自控能力较差,术后疼痛、眩晕等因素容易导致患儿哭闹、头部剧烈活动或对切口撕抓,导致电极脱落或移位,最终导致手术失败。因此,患儿在手术当日应保持绝对卧床休息,勿进行剧烈的头部运动和大幅度的咀嚼,术后应采取积极的方法减轻患儿疼痛,细致周到的生活护理,满足患儿的要求,创造患儿喜欢的环境、气氛、活动等转移患儿注意力很重要。及时观察患儿是否存在电极移位的现象。
2.3.5 排异反应
虽然电子耳蜗的材料不断更新,机体对体外装置及体内部件的排异反应已经很少,但仍不容轻视。术后密切观察体温及局部变化,注意与感染鉴别,并排除其他病因,确定为排异反应时,应给予相应的处理。
2.3.6 皮肤过敏反应的护理
不论是什么类型的材料都有可能引起患儿皮肤过敏,特别是夜间患儿及家属熟睡,护士巡回次数减少,患儿因瘙痒会不自主的抓挠,导致皮肤破损甚至感染,为防止此类严重的并发症,应保证患儿的指甲不宜过长,必要时戴手套予以保护。
2.3.7 发热
患儿术后第二天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39.6℃,轻微咳嗽、流清涕。急查指血血常规+C反应蛋白,结果示白细胞7.83*109/L、中性粒细胞比例62.20%、C反应蛋白66.07mg/L,遵医嘱,予美林、泰诺林降温;罗氏芬抗感染;肺力咳合剂止咳;蓝芩口服液抗病毒治疗后体温降至正常。嘱患儿注意保暖,预防再次感冒。
2.4 出院指导
患儿术后伤口愈合良好,局部无充血肿胀,伤口敷料干燥无溢液,无面瘫,口角无歪斜,眼睑闭合紧,耳后电极平整、无外突。患儿家属术后恢复满意,未见术后并发症,通知出院。告知患儿家属术后第七天门诊复查拆线,术后一月开机。一月后患儿来我院门诊开机调试人工耳蜗,效果好,协助医生为患儿制定科学完整的听力和言语康复训练。特别要鼓励患儿及家属坚持长期的语言康复训练,加强生活中自我训练,多与患儿进行交流,让患儿看口型学发音,从不同角度给患儿声音刺激,以口语交流为首选,如条件允许可去语言康复中心接受专业训练。同时告知患儿家属人工耳蜗的使用和保养,应避免灰尘进入外部装置,避免潮湿、淋雨,远离高压电、电磁场,禁做MRI,少做CT,减少静电,限制剧烈运动,防止剧烈撞击,以及及时更换电池,定期门诊检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