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深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的三个维度

2019-02-09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阎 树 群

(陕西师范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 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以下简称“新思想”)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同时对新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涵做出权威概括,这标志着新思想已经走向成熟。从学理的角度对新思想展开研究,日益成为学术界新的理论增长点。如何在现有着重研究新思想基本原理的基础上加强新思想发展史和习近平原著的研究,既是理论武装的现实需要和学术发展的必由之路,也是坚持和发展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客观要求。

一、 新思想研究的现有向度

从学理角度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既是党的十九大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也是学术研究和学科发展的必然趋势,可以说,研究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1世纪马克思主义已日渐形成为一门显学。实际上,党的十八大以来,学术界对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和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学习研究就已经开始了,特别是2016年2月党中央决定在全党开展“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学党章党规、学系列讲话,做合格党员),把学习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作为党内教育的重要内容,学习的热潮带动着研究的开展。党的十九大之后,伴随着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全党和全国指导地位的确立,学习、研究、宣传、贯彻这一新思想的热潮在更大范围兴起并不断向纵深发展。《人民日报》理论版、《求是》杂志“深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专栏、《光明日报》“学习贯彻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特刊,刊发了大量具有较高学术理论水准的关于新思想的阐释文章;经中央批准,成立于中央党校、教育部、中国社会科学院、国防大学、北京市、上海市、广东省、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和中国人民大学的10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研究中心(院),为深入研究和科学阐释新思想提供了重要平台。这些研究中心(院)的相关研究成果集中发表于中央各大媒体,在推动学术界深化研究方面起到了很好的引领和带动作用。在党中央的大力倡导之下,很多重要学术期刊尤其是国家社科基金资助期刊普遍设立专栏,成为学习研究宣传新思想的重要载体。

从已经发表的相关论文看,以《中国社会科学》为例,十九大之前该刊就在2017年第4期开设“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专题研究”栏目,发表尚庆飞、严书翰、朱光磊、张文显的文章,分别从哲学、科学社会主义、政府管理、法学等学科,对十八大以来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进行了深度解读,尤其是严书翰的文章,提出贯穿于党中央治国理政思想体系中的主线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体现在基本原则与中国特色、历史结论与人民选择、中国奇迹与思想主线、中国道路与中国贡献等4个维度,既抓住主要之点,又凸显思想主线,对于从总体上把握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的思想理论贡献有重要启迪。十九大之后,该刊在2018年第1期发表了韩庆祥、张异宾、蔡昉、王利明、谢春涛等学者的5篇文章,分别从哲学、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法学、党史等学科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多角度的深度阐释,立论新颖,论证扎实,功力深厚。尤其是韩庆祥的文章,围绕新时代对新思想进行了系统解读;谢春涛的文章从新时代、新思想、新目标、新布局等方面全方位地阐述了十九大报告的重大贡献;张异宾的文章从哲学认识论和方法论高度,论述了新思想的原创性和深远历史影响,以阐述的思想深度见长。

如果说学术界已有相关成果侧重从哲学、政治经济学、科学社会主义、党史、法学、政府管理等学科或特定角度对新思想的某些方面进行研究的话,那么从整体上对新思想进行阐释并产生重要社会影响的著作当数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年版。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2)《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18年版。。这两本书的优点是忠实原著,思路清晰,表述准确,既有很强的政治导向性,又较好地体现了学理性。《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初版于2014年,2016年作为在全党开展的“两学一做”学习教育的重要辅助读物予以再版,在学习研究宣传新思想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

为贯彻党中央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进教材、进课堂、进头脑的要求,十九大之后中央决定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重点教材进行全面修订,尤其是《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作了较大修订,凸显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丰富内容。《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的整体结构作了较大变动,集中体现了学术界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特别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方面的研究成果。全书框架由“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和“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块构成,展示了中国共产党人在革命、建设、改革的不同历史时期形成并不断发展着的重大理论成果。

综观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多方面的可喜成果,为进一步系统深入研究新思想奠定了良好基础。从深化研究的角度来审视,现有研究成果还存在着明显不足,主要是停留在单向度研究即侧重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所涉及的基本原理:一是着眼于既成理论的研究,缺乏对理论形成和发展过程的梳理即从思想史的角度来研究的成果,在理论和历史的辩证统一中进行研究有待拓展。二是对已经概括出的有关基本原理从学科的角度来研究,缺乏追根溯源地对习近平著作的研究,在基本原理和领袖原著的相互融合中进行研究有待深化。三是多数成果偏重理论宣传,学术研究的味道不足,在政治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结合中进行研究有待提高。在这个意义上,学术界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只能说呈现出良好的开端,要真正取得指导事业发展和推动学科进展的科学研究成果,还有很大空间,尚需学术界同仁缪力同心加以推进。

二、 新思想研究的三个维度

在笔者看来,要深化对新思想的研究,需要在现有研究的基础上从基本原理、思想发展史和习近平原著3个维度对新思想展开全面系统的研究。全面系统是深化研究的前提和基础,在一定意义上也体现着研究的深化。从《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提炼的基本观点和十九大概括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入手进行研究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但如果将研究停留在基本原理的范围内,而不联系思想发展史和习近平原著进行全方位的研究,就很难做到对新思想的深入研究。新思想的基本原理、发展历史和领袖原著,三者相互联系彼此渗透,基本原理来自对原著的抽象概括,思想史是理论的纵向发展并通过各个时期的著作体现出来,它们共同构成对新思想深入研究的3个重要支点。只有3个维度相互结合,同向发力,从史论结合、原理原著的统一中对新思想展开全方位的研究,才能推动学习研究宣传新思想不断走向全面准确和系统深入。

首先,三个维度的结合有助于将新思想基本原理的学习研究做深做实。坚持研究基本理论和研究思想史以及原著相结合,是学好原理必须坚持的基本途径和方法。由于原理是从原著中抽象概括出来的,因而不研究原著,理论就没有根基;不联系习近平关于某一思想提出的特定条件和具体论述,就难以理解这一原理的精髓要义和现实针对性。因此,结合原著学习研究原理,是学深悟透基本原理的源头活水,党中央提出的“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要求的根据就在于此。同样,学习研究基本原理,不仅要掌握现成理论,而且要追溯理论的来龙去脉,了解其形成发展过程及其未来走向,即从思想史的角度去把握,这样追根溯源式的研究,不仅使理论获得厚重的历史感,而且可以预测理论的发展方向,这样我们所把握的就是活的理论而不是死的理论,就不是空中楼阁而是有着坚实的历史和现实根据的科学思想。党中央在十五届六中全会要求全党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基本原理和基本观点”的同时,要“深入进行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的教育”[1]2 001,其实质就是要坚持和弘扬马克思主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一般而言,最初的学习研究都是从对既成理论的阐发和接受开始的,但是随着学习研究的深入,势必要扩展到思想史和原著的学习研究,整体而言,要形成“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主义思想发展史”“习近平著作研究”方面的成果;随着研究的深化细化,会进一步推出分领域、分阶段的思想史,以及研究习近平某个时段著作或某一著作的理论成果。

其次,三个维度的结合有助于推进马克思主义学科建设。坚持学习基本原理、掌握思想发展历史以及攻读经典著作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学术研究和学科建设的基本要求。无论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和科学社会主义,在学习研究中都有这3个方面的要求,也都开设相应的课程。就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专业来讲,无论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其学习研究也都要从这3个方面着力,否则就难以全面准确地掌握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也不利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研究学科建设。现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在十九大已经做出权威性概括,阐发新思想基本原理的著作也有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为配合即将在全党开展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由中央宣传部组织编写的《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学习纲要》也即将出版,为学习研究新思想的基本原理提供重要辅助教材,我们需要在此基础上继续加大对新思想基本原理的整体性学术探索和重点问题的深度透彻阐释。但是,关于新思想形成发展史以及新思想有关原著的研究著作目前还是空白,亟需理论工作者加以研究和弥补。

再次,三个维度的结合有助于促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党的十九大提出用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的战略任务,对于广大党员干部来说,就必须读原著、学原文、悟原理,这既是党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也是学习贯彻好新思想的基本要求。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多次强调,党的各级领导干部特别是高级干部要原原本本学习和研读经典著作,努力把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看家本领。学好新思想,阅读辅助材料是必要的,但是要学到真经就必须读原著。一般而言,原著比原理要难读一些。由于原著都是在特定条件下针对具体问题而讲的,特别是习近平的著作,具有极其丰厚的文化含量,常常引经据典,既包含源远流长的历史知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涵,又有中国古代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要读懂弄通并非轻而易举,因此需要理论工作者结合党员干部的实际,编写“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原著选读”方面的著作,以更好帮助他们学习习近平的原著;同时,通过阅读习近平各个时期的重要著作,了解和掌握新思想的基本线索和发展脉络。对于高校来说,也要适应“三进”的需要,编写适合大学生、研究生阅读的新思想原著选读及其思想发展史方面的著作,更好发挥学术界在推进党的理论武装工作中的重要作用。

总之,按照论从史出、依托原著的研究思路,从基本原理、发展历史、领袖原著3个方面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进行研究,就能够全方位展示新思想的总体图景。贯穿在对新思想全方位研究中的一条主线就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原理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理论成果,其形成和发展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客观进程的主观反映,其原著就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开创马克思主义新境界,推动道路创新、理论创新、制度创新、文化创新的生动记录。紧紧围绕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展开研究,就能够准确把握新思想的历史地位、理论脉络、主要贡献和精髓要义。

三、 新思想研究维度的巩固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基本原理作为既有研究维度虽然已取得丰硕成果,但仍需要继续巩固和不断深化研究。这方面的研究应以新思想涉及的基本问题为研究对象,以十九大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基本内容,着眼于科学理论体系的构建,着重于对重大理论问题准确透彻的阐发,着力于对疑难问题的客观分析并做出理性科学的回答。

(一) 关于新思想科学体系的构建

理论体系的构建既要考虑全面系统,又要突出主要贡献,这就要求立足新思想的实际,同时借鉴以往党中央在构建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科学体系方面的历史经验,做出新时代的新概括。党的十九大报告第三部分以“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基本方略”为题,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用“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做出权威概括,这为学术界构建新思想的科学体系提供了基本依据和研究指南。如何按照逻辑和历史相统一的原则对这些内容进行整合以构建科学理论体系,是学术界面临的一项重大任务。

《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虽然出版于十九大之前,但在构建新思想的科学体系方面做出了重要探索。读本2016年版和2014年版相比,一是扩展了理论内容,增加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反映了新思想的新发展,把原来的12个专题扩充为16个专题;二是把第一个专题由原来的“关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调整为“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体现了作者在对新思想以什么为统领问题的认识上的变化过程。[2]读本2016年版大体分为三部分:一是总目标——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及其实现途径即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二是总布局:“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以及统筹协调推进总布局必须坚持的五大发展理念;三是保障和条件:全面推进国防和军队建设、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以及贯穿在新思想中的科学思维方法。这个体系在清晰的逻辑框架下囊括了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的主要内容。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是在党的十九大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确立为党的指导思想、对这一思想做出权威概括之后编写出版的。该书在对新思想做出整体阐释的基础上,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统领,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目标,以十九大概括的“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为核心内容和主要依据,对新思想涉及的具体内容作了详尽阐述,将新思想的思维方法和工作方法概括为“八个坚持”,最后以如何将新思想武装全党的战略任务落到实处收尾。该书内容新颖而丰富,对问题的分析阐述比较细致,但列举内容过多,体系的意味不够明显,逻辑结构不很清晰。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按照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在阐述毛泽东思想及其历史地位、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社会主义改造理论、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初步探索的理论成果(共4章)的基础上,对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共3章)分别从整体上进行阐释,最后依据党的十九大精神,以7章的篇幅呈现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丰富内涵、精神实质和指导意义,包括新思想的历史地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任务、“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强军思想、外交思想和关于党的建设重要思想,将“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的其他内容贯穿到相关章节之中加以论述。

笔者认为,构建新思想的科学体系,应该以十九大对新思想的概括为蓝本,以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主题,以“八个明确”为主干内容,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战略目标,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立论依据,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为依托,以国防和军队建设思想为保证,以中国特色大国外交为条件,以党的建设为引领,可以从9个方面对新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出新的概括。(1)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历史地位和指导意义,包括十九大新修改的党章中对新思想的科学定位,新思想在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地位,新思想的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新思想对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指导意义及其世界意义等。(2)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目标,包括中国梦的科学内涵,基本实现途径以及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分两步走”的战略步骤等。(3)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的历史方位,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的辩证统一等。(4)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体布局,包括“五位一体”总体布局,以及贯穿在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之中的新发展理念等。(5)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战略布局,包括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及其辩证关系,“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与“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的辩证关系,坚定“四个自信”对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重大意义等。(6)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包括新时代强军目标,富国和强军相统一等。(7)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战略,包括坚持和平发展道路,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8)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保证,包括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最本质特征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最大优势是党的领导,统揽伟大斗争、伟大工程、伟大事业、伟大梦想,新时代党的建设总要求等。(9) 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包括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和方法论。这样概括的优点主要有:

首先,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主题词冠于每一问题的概括之首,可以凸显新思想的时代特点及其基本问题,即从不同方面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其次,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专列一个问题,下设新时代及其主要矛盾,新时代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等,凸显其在新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中,把这部分内容放到新思想的第一个专题“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及其历史地位”中讲述,这样安排虽然有一定道理,但对其重要性体现不足。《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虽然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标示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作为一讲,但是没有把它提到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总依据的高度加以把握,就新时代谈新时代,没有像十九大报告那样把它同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联系起来加以阐述,而是在另一讲论述社会主要矛盾的变化时谈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过去讲正确认识我国正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这是改革开放40年来我们制定正确方针政策因而取得实践成功的立足点。新时代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揭示了我国社会所处新的历史方位、新的特征和新的矛盾,这同样是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总依据,只有立足基本国情及其变化我们才能制定出在新时代具有新作为的正确方针政策。

再次,将“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科学方法论”作为整个思想体系的总结,这吸收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把习近平关于思想方法和工作方法的重要论述作为独立专题加以阐述的优长之处,体现了学习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仅要掌握一系列原创性理论,而且要掌握贯穿于其中的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3],强调学习和运用新时代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于改造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提升自身素养和推动事业发展,具有极为重要的方法论意义。

(二) 关于新思想的科学定位

关于新思想的历史地位的阐述,涉及对新思想的总体把握以及各个方面基本原理的精准分析,因此,无论是《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绪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还是《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十讲》第一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党和国家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都把它置于首要的地位。这既是重大理论问题,也是重大政治问题,必须根据党的文献和习近平的有关重要论述,增强论证和阐述的科学性,做到政治性和学术性的有机统一。十九大党章对新思想做出这样的科学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是对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的继承和发展,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全党全国人民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的行动指南,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4]3这一最具权威性的表述,理应成为我们研究新思想历史地位的根本遵循。

把新思想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中的历史地位概括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这就昭示着新思想是中国共产党人在新时代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创新的产物。我们学习和实践马克思主义理论,就是要在学习和实践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基础上,着重学习和实践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一些学者从定性的角度来探讨新思想的历史地位,做出了它“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的论断;还有学者明确提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看法。作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的重点教材《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2018),其篇章结构按照“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三大块安排,结合该书在阐述新思想历史地位时使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新飞跃”的论断,也蕴含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三次飞跃的意思。笔者认为,在党中央作出“三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判断之前,概论的这种安排和探讨,以及学术界的有关观点,都不失为具有重要意义的学术研究的范畴。但要从理论上说清楚这个问题目前难度很大,值得深入研究。

在党的文献中,曾作出过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历史性飞跃”的理论判断。党的十五大报告在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进行总结概括时指出:“马克思列宁主义同中国实际相结合有两次历史性飞跃,产生了两大理论成果。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被实践证明了的关于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正确的理论原则和经验总结,它的主要创立者是毛泽东,我们党把它称为毛泽东思想。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为邓小平理论。这两大理论成果都是党和人民实践经验和集体智慧的结晶。”[5]9在十五大把邓小平理论作为党的指导思想写进党章之后,我们党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相继产生了一系列重大理论成果并确立为全党的指导思想。但是在党的文献中没有再使用诸如“历史性飞跃”的提法。

学术界关于新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历史性飞跃”的论断,是在十八大以来党的理论创新成果不断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中做出的,既同理论本身的成熟程度有关,也同权威媒体理论宣传的口径有关。据考证,《人民日报》2015年2月25日在头版显著位置发表本报评论员《引领民族复兴的战略布局》一文首次使用了“新飞跃”的提法并在全国产生重大影响。文章在评价“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时,认为“‘四个全面’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相得益彰,是我们党治国理政方略与时俱进的新创造、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6]。当十九大把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理论创新成果概括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之后,学术界把“新飞跃”的表述从定位“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推移到定位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也就顺理成章了。

另据考证,习近平在阐述新思想时没有使用过诸如“飞跃”的提法,但他在梳理中华民族、中国社会发展的历程时则多次用“三次历史性飞跃”来概括,并进而把它提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践成果的高度,学术界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上的“三次历史性飞跃”的判断就是在此基础上引申出来的。2016年7月1日,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用三次“伟大飞跃”来概括中国共产党为中华民族做出的伟大贡献,即“彻底结束了旧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彻底结束了旧中国一盘散沙的局面,彻底废除了列强强加给中国的不平等条约和帝国主义在中国的一切特权,实现了中国从几千年封建专制政治向人民民主的伟大飞跃”;“完成了中华民族有史以来最为广泛而深刻的社会变革,为当代中国一切发展进步奠定了根本政治前提和制度基础,为中国发展富强、中国人民生活富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现了中华民族由不断衰落到根本扭转命运、持续走向繁荣富强的伟大飞跃”;“开辟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形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确立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使中国赶上了时代,实现了中国人民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强起来的伟大飞跃”。[7]3-4在2017年“7·26”讲话中,习近平用“三个意味着”阐发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的发展阶段的重大意义时,第一条就是“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实现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历史性飞跃”[8]。在党的十九大报告中,习近平再次肯定了“伟大飞跃”的提法并继续使用了“三个意味着”的句式,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意味着近代以来久经磨难的中华民族迎来了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9]10。同“7·26”讲话相比较,十九大报告关于这一论断的表述,一是把“历史性飞跃”改为“伟大飞跃”,其表达的实质性意义没有变化;二是把“实现了”改为“迎来了”,这是一个值得注意的重要变动。2018年5月4日,在纪念马克思诞辰20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更加明确地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角度阐述了中华民族的三次“伟大飞跃”:第1次,“中国共产党诞生后,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革命和建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东亚病夫到站起来的伟大飞跃”;第2次,“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改革开放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实现了中华民族从站起来到富起来的伟大飞跃”;第3次,“在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新时代中国具体实际结合起来”“中华民族迎来了从富起来到强起来的伟大飞跃”。[10]13-14

尽管在习近平的几次相关论述中,关于“飞跃”的具体内涵有所变化,由最初分别阐述3次飞跃,到用一句话概括十八大以来的飞跃但其中包含着3次飞跃,再到对3次飞跃分别阐发,但都是结合党的历史来论述,阐明在党的领导下中华民族和中国社会已经实现和正在实现的巨大变化即伟大飞跃。理论和实践总是相伴而生并在互动中一同向前发展的。学术界根据习近平的上述重要论述,做出同中华民族、中国社会从站起来、富起来到强起来的3次飞跃相适应,我们党的思想理论也发生3次飞跃的论断,也是有根据的。不过有一点不能忽视,就是习近平在阐述第3次飞跃的状态时把“实现了”(完成时)改为“迎来了”(进行时),从而使表述更加严谨科学。因为按照十九大确定的奋斗目标,到2050年我们建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美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那时才完全实现了“强起来”,现在是“开始强”“正在强”,即习近平所说的“迎来了”强起来的时代。与此相适应,我们在阐述理论的3次飞跃时,在用语上也要加以区别,即前两次理论飞跃已经实现,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我们迎来了理论上的第3次飞跃,或者说第3次飞跃正在实现。这样阐述就同习近平重要讲话的精神一致了。

新思想的科学体系和历史地位是关系到科学把握新思想基本原理的两个全局性问题。新思想所包含的每一个基本原理都需要学术界加以深入研究,论证其对党的已有指导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以及它们之间共性和个性的辩证关系,阐明其在新思想科学体系中的理论地位,揭示基本原理之间的逻辑关系,特别是对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转化这一重大理论突破更要着力研究,把新时代和新时期乃至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关系讲清楚,把十九大对社会主要矛盾的判断与十一届六中全会关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主要矛盾的判断的关系讲清楚,把“以人民为中心”与“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系讲清楚,这些都是理论难度很大但又必须研究透彻、阐述清楚的重大问题。

四、 新思想研究维度的补足

在继续巩固新思想基本原理研究势头并不断深化研究的同时,特别需要加强新思想发展史和习近平原著的研究,以弥补学术界在新思想研究中的不足。从理论和历史的关系看,一切思想都是历史演进的必然结果,论从史出决定了科学研究必须史论结合;从理论的产生和载体来看,理论来源于实践,又体现在著作之中。因此,我们研究领袖思想史,就必须以领袖的生平和实践为基础,以其论著为依托。

(一) 新思想发展史梳理

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发展史研究以新思想的形成和发展为研究对象,包括新思想的萌芽、初步形成、基本形成、成熟发展过程。无论是思想通史研究,还是阶段史研究,都应以习近平各个时期的著作和有关文献为依据,立足于当时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主观条件、思想渊源等,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形成和发展过程进行梳理概括,揭示这一思想产生和发展的历史必然性、主要理论贡献、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进程的推进作用和对实践的指导意义。作为思想史的梳理,最主要的就是要确立各个时期划分的标志,既要考虑历史发展的节点、本人的工作实践和职务的变化,又要遵循思想本身发展的逻辑,做到逻辑和历史相一致。梁家河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时期,但目前尚未发现更无公开出版的习近平本人当时的文献资料,往后的发展如正定时期、福建时期、浙江时期等,都留有大量文献资料且已公开出版,据此可以比较准确地梳理概括其思想发展的轨迹。

2018年9月14日至10月7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发表本报记者采写的《新思想从实践中产生》系列报道13篇,分为《总书记发出深化改革动员令》(深圳篇)、《习近平叮嘱我们护好绿水青山》(浙江安吉篇)、《习近平帮我们挖“穷根”》(福建宁德篇)、《总书记为长江生态画“红线”》(重庆篇)、《习主席是“一带一路”伟大筑梦者》(“一带一路”篇)、《习近平带着我们“马上就办”》(福建福州篇)、《总书记要我们对标焦裕禄》(河南兰考篇)、《习近平带领人民军队从古田再出发》(福建古田篇)、《总书记心里装着咱老乡》(海南三亚篇)、《习近平一直惦记着俺们村》(河北正定篇)、《总书记带领我们“精准脱贫”》(湖南十八洞村篇)、《总书记始终关心“闽宁协作”》(宁夏闽宁镇篇)、《习近平致力倡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人类命运共同体篇)。这些报道通过记者实地走访,从贫困山村到繁华城市,从黄土高原到山水江南,从国内到国外,努力探寻新思想形成和发展的实践轨迹。其选取生动感人的典型事例,在实践中展现新思想,既有习近平曾经在地方工作的实践,也有他担任总书记后到地方调研的足迹,可以作为研究新思想发展史的有益补充。

关于新思想的萌芽。主要是梁家河插队时期和河北正定县委工作时期。1969年1月,年仅15岁的习近平到陕西省延川县梁家河插队,由此开始了他的革命生涯。7年知青岁月是习近平人生经历的第一站,也是他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确立时期。习近平说过:“陕西是根,延安是魂,延川是第二故乡”,(3)见《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视察重要讲话摘录》,《当代陕西》2015年第3期。他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就是在延川县梁家河插队时确立的,但目前研究中难度最大的是早期的思想转变缺乏文献资料的支撑。中央党校通过实地采访而形成的《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陕西人民出版社组织编写的纪实文学《梁家河》,都是根据当事人的回忆,展现当年习近平在实践中形成的矢志不渝的信念、真挚为民的情怀、务实担当的品格、带头实干的作风,从中我们可以学习青年习近平的精神。但是,思想研究需要文献作根据。据一位当年采访过习近平并写过《取火记》宣传习近平在村上建沼气池先进事迹的曹谷溪回忆,习近平“在上大学前就通读了三遍《资本论》,写了厚厚十八本读书笔记”[11]313。如果能设法找到这些书籍和笔记本,其读书批注和读书笔记就是青年习近平思想轨迹的真实记录,这就可以为研究青年习近平的思想提供十分重要和宝贵的文献资料。现在研究这段思想史,最可靠的材料就是习近平撰写并发表的几篇回忆文章:2002年由海潮摄影艺术出版社出版的《福建博士风采》第1卷中习近平所作《自述》,2002年发表的《我是黄土地的儿子》(首发于当年《全国新书目》第12期,《西部大开发》2012年第9期转载),2004年接受延安电视台采访时的访谈,以及习近平在不同场合提及梁家河岁月时的所感所悟。从中我们可以看出,经受这几年的农村实践锻炼和艰苦生活磨练,习近平过了“思想关”,从一个不谙世事的少年变成为信念坚定的青年。正如他所回忆的:“15岁来到黄土地时,我迷惘、彷徨;22岁离开黄土地时,我已经有着坚定的人生目标,充满自信。”他还说:“作为一个人民公仆,陕北高原是我的根,因为这里培养出了我不变的信念:要为人民做实事!”[12]总之,7年知青经历使习近平了解了中国国情,密切了同农民群众的联系,懂得了坚持实事求是的重要,完成了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转变,成为后来新思想形成的源头活水。在任职正定县委领导的3年间是习近平正式走上领导岗位的开始,他保持和发扬在延安插队时形成的优良作风,深入调研,实事求是,敢于担当,锐意改革,广揽英才,心系人民,端正党风,谋划发展,为新思想的形成奠定了更加坚实的基础。这些都体现在他发表的一系列讲话和文章中,已结集《知之深爱之切》一书并公开出版。

关于新思想的初步形成。包括习近平在福建、浙江、上海以及党的十七大后担任中央政治局常委这一时段。在福建的17年间,习近平先后初步形成改革开放、经济建设、生态环境和文化遗产保护等思想,形成脱贫致富、反腐倡廉思想和一系列改革、开放、发展思想。在浙江的5年间和上海的不到1年间,制定和实施促进浙江又好又快发展的“八八战略”,力推以上海为“龙头”的长三角一体化,全方位探索地方党建实践,提出一系列行之有效的党建理论。在担任十七届中央政治局常委的5年间,习近平就全国党的组织建设、作风建设以及干部教育问题发表了较为系统的指导意见。在这近28年的历程中,习近平经历了从地市一把手到省市一把手、从地方到中央的多层级、多岗位的实践锻炼,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各个领域和党的建设的诸多方面都有了自己深切而独到的认识,标志着新思想的初步形成。

关于新思想的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以后到十九大之前,习近平先后提出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五大发展理念等,标志着新思想基本形成。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新时代呼唤新思想,新思想引领新时代。作为新时代新思想的最初探索和重大成果,中国梦是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首次提出、也是他最早系统论述的第一个重大战略思想,并贯穿到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始终。2012年11月,习近平在参观《复兴之路》展览时首次提出中国梦;2013年3月,刚刚在十二届全国人大一次会议上当选为国家主席的习近平在讲话中第一次对中国梦作出系统阐述。此后,习近平在不同场合从不同角度对中国梦作出多次阐发和论述。因此,《人民日报》发表重要文章在概括习近平的理论贡献时指出:“习近平同志围绕什么是中国梦、怎样实现中国梦这个重大问题,提出了一系列富有创见的新思想新观点”[13]。这样概括的确符合习近平的思想实际。关于什么是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就是中华民族近代以来最伟大的梦想。”中国梦的本质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关于怎样实现中国梦,习近平指出,其基本途径是“必须坚持中国道路,必须弘扬中国精神,必须凝聚中国力量”。但是,理论的发展并没有就此止步,习近平在提出并继续阐述中国梦的基础上,又提出了“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这是新思想的进一步拓展和深化。统筹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就必须抓主要矛盾,把“四个全面”作为主要领域和重要突破口。从党的十八大强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到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部署“全面深化改革”,再到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要求“全面依法治国”、2014年10月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总结大会上习近平提出“全面从严治党”,“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清晰展现。2014年12月,习近平在江苏考察调研时把“四个全面”并提;2015年2月,习近平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四中全会精神、全面推进依法治国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发表讲话,首次把“四个全面”确定为党和国家的战略布局。同年2月25日至3月1日,《人民日报》在头版连续发表5篇本报评论员文章阐述“四个全面”战略布局,首篇是总论,其余4篇是分论,把“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定位为“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践相结合的新飞跃”。2015年习近平在庆祝“五一”国际劳动节的讲话中指出:“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从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全局出发,提出并形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战略布局,确立了新形势下党和国家各项工作的战略目标和战略举措,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了理论指导和实践指南。”[14]无论是《人民日报》本报评论员文章的“新飞跃”,还是习近平所说的“理论指导和行动指南”,都表明“四个全面”战略布局是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理论创新的标志性成果。2015年10月,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习近平又提出坚持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这一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问题,进一步深化了对“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认识。2016年在庆祝建党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中,习近平在回顾党的光辉历史和伟大贡献的基础上,围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这一主题提出“八个坚持”,包含着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和党的建设等形成的一系列新认识,如中国梦、“四个自信”“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四个伟大”、新发展理念、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国防和军队建设、实现祖国完全统一等,呈现了新思想的基本框架。

关于新思想的成熟。党的十九大的历史性贡献就是把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提出的一系列治国理政新理念新思想新战略称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并作为指导思想写进党章,实现了党在指导思想上的又一次与时俱进,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党的十九大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科学体系做出权威概括和系统阐述,标志着新思想已经走向成熟。十九大把新思想的主要理论贡献概括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基本问题;将其主要内容概括为“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即从目标任务、价值导向、总体方略、根本路径、法治保障、军队建设、外交战略、政治保证等8个方面概括了十八大以来党的重大理论创新成果,从14个方面概括了在新的实践中形成且必须长期坚持的新理念新战略等基本方略,并把这些基本方略和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一起写进党章。“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在本质上是完全一致的,体现了理论和实践的有机结合和高度统一,构成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完整内容。“八个明确”和“十四个坚持”之间的区别在于:前者侧重理论,后者侧重实践;前者是指导思想层面的表述,后者是行动纲领层面的要求;前者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后者回答了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十九大之后,习近平就贯彻十九大精神、打好“三大攻坚战”、中国特色大国外交等方面发表重要讲话,进一步发展了新思想。

(二) 习近平著作研究

习近平的著作是学习新思想的最好教材,也是研究新思想的最重要依据。对习近平在不同时期撰写和公开出版的著作进行研究,阐释这些著作的形成背景、主要内容、理论贡献和实践意义等,就能为深入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基本原理和思想发展史提供强有力的文献支撑。

据不完全统计,目前已经正式出版的习近平个人著作约有40本(不含单行本)。这些著作是习近平在改革开放新时期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担任不同层面的领导期间进行理论和实践探索的结晶。我们可以从不同角度对这些著作进行分类:第一,按本人的职务来划分,有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前的著作和担任总书记之后的著作;担任总书记之前的著作,有担任县级领导时期形成的著作,也有担任地、省等不同岗位领导时期的著作。第二,按出版的时间来说,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前的著作绝大多数都是为指导工作实践而在当时出版的,只有个别著作是在习近平任总书记之后出版的,如正定时期的讲话文章集《知之深爱之切》就是在习近平担任总书记之后,经中央批准,由河北人民出版社出版的。第三,从出版形式看,有专题摘编,也有完整的讲话和文章的汇集。第四,从发行方式看,习近平的绝大多数著作都是公开发行的,只有少数著作内部发行,如《习近平党校十九讲》由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出版,供党校学员和教职工学习研究。第五,从发行范围看,习近平的著作主要在全国范围内发行,他担任总书记之后的著作首先是为了用新思想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指导实践、推动工作而出版发行的;但为了满足国外政要、专家学者和普通民众了解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认知当代中国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理念,有的著作也同时以多语种面向国外发行,如《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一卷、第二卷)和《“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重要讲话》等。

关于系列“论述摘编”的研究。包括《习近平关于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论述摘编》(2013)、《习近平关于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论述摘编》(2015)、《习近平关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论述摘编》(2016)、《习近平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论述摘编》(2014)、《习近平关于全面依法治国论述摘编》(2015)、《习近平关于全面从严治党论述摘编》(2016)、《习近平关于科技创新论述摘编》(2016)、《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论述摘编》(201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论述摘编》(201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论述摘编》(201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社会建设论述摘编》(2017)、《习近平关于社会主义生态文明建设论述摘编》(2017)、《习近平关于总体国家安全观论述摘编》(2018)等。这些论述摘编囊括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主要方面,每一论述摘编又分为若干具有内在联系的专题,每一专题下又选取习近平关于这个问题的经典论述,既体现了思想要点的系统性,理论阐述又简明扼要,是学习研究新思想科学体系和主要内容的重要文献。有的专题摘编是在不同时间节点配合党和国家工作大局而编辑出版的,如有关中国梦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的论述摘编,为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四中全会、五中全会、六中全会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推动作用;《习近平关于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论述摘编》(2014)为在全党扎实深入开展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提供了有力思想武器和科学指南;《习近平扶贫论述摘编》(2018)则是配合当前决胜脱贫攻坚、共享全面小康而编辑出版的。结合党在不同时段的重点工作和实践活动,就能更好地领悟这些论述摘编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和深刻意蕴。

关于重要文集的研究。《摆脱贫困》(1992)是习近平担任福建宁德地委书记时出版的第一本个人著作。全书围绕宁德如何脱贫致富、推动经济建设这一主题,全面探讨了贫困地区改革开放、加快发展的诸多问题,所提观点对于全国范围内的脱贫攻坚乃至国际社会消除贫困仍具有重要启发和借鉴意义,这也是外文出版社2017年将该书翻译对外发行的重要原因。《干在实处走在前列》(2006)收入习近平主政浙江期间所作的报告、文章等,全面反映了习近平十六大后对推进浙江新发展的战略思考和实践探索。《做焦裕禄式的县委书记》(2015)收入十八大以来习近平在县委书记研修班、会见优秀县委书记时的6篇重要讲话,这是我们党历史上领导人关于县域治理和县委书记队伍建设的第一本专题著作集。这本书和习近平担任正定县委书记时的讲话文章汇集《知之深爱之切》(2015),是研究习近平县域治理思想的重要文献。《习近平党校十九讲》(2014)收入十七大之后习近平兼任中央党校校长期间在中央党校开学典礼上的18篇讲话,以及十八大之后在庆祝中央党校建校80周年大会暨2013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上的讲话;《习近平总书记重要讲话文章选编》(2016)收入习近平重要文稿38篇,为配合“两学一做”学习教育而编辑出版,供县处级以上党员领导干部使用。这两本著作,是研究习近平党建重要思想的权威文献。《论坚持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2018)收入习近平十八大以来有关重要文稿85篇,是研究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外交思想的重要文献。

关于习近平最具代表性著作的研究。《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2014年初版、2018年再版)、第2卷(2017)是目前习近平著述中最具代表性的著作。在更具权威性的领袖“选集”或“文选”出版之前,围绕治国理政这一全局性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出版系列文集,这种出版方式在领袖著作出版史上是空前的,为我们从整体上学习研究新思想提供了最权威的读本。为此中央办公厅转发了中央宣传部、中央组织部关于认真组织学习《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的通知,要求各地区各部门结合实际认真贯彻落实,足见本书在习近平著作中居于极其重要的地位。可以想见,随着党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的持续推进和新思想的不断发展,本书还将推出新的系列,为全党特别是理论工作者跟进新思想的研究提供重要文献。《习近平谈治国理政》第1卷和第2卷前后相继、一脉相承,构成有机统一的整体。第一,承载着新时代新思想的发展历程。这两部著作分别收入习近平十八大以来两个时段的文稿79篇和99篇,生动记录了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不断丰富并走向成熟的发展脉络,成为完整展现新思想形成发展的时代背景、实践基础、思想历程的鸿篇巨制。第二,凸显了新时代党的全部理论和实践的主题。党的十九大明确把新思想的主要理论贡献概括为系统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什么样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怎样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在两部著作的编排上已经显现出来。第1卷第一专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第2卷第一专题是“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集中回答了新时代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基本问题,其他专题都是围绕这一基本问题展开的,都是对这一问题的不同方面的科学回答。第三,系统反映了新思想的丰富内涵。十九大概括的新思想的“八个明确”“十四个坚持”,在第1卷的18个专题和第二卷的17个专题中都有所体现,是深入研究新思想科学体系基本原理的丰富内涵、精神实质的权威文献。

关于习近平学术著作的研究。在已经出版的习近平著作中,唯一一本体系化探讨性著作就是他在担任福建省长期间由人民出版社出版的《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2001),本书可以看作是习近平的学术著作。他在清华大学申请博士学位的学术论文《中国农村市场化研究》(2002)探讨的也是农村市场化问题。他还主编出版过《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1999)一书。可见,在习近平的视野中,他在不同工作岗位上进行全方位的理论和实践探索的同时,还把思想的触角伸向“三农”领域,提出自己的独到见解和创新观点。正像习近平自己所回顾总结的:“从政近20年后,我在职读博士研究生就是在清华大学读的,学的是马克思主义与思想政治教育专业。我结合实践,对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农村摆脱贫困、福建山海联动发展、现代农业理论与实践、福建省发达地区率先基本实现农业现代化、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和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发展与完善、农村市场化建设与中国加入WTO等进行系列研究,著书并发表文章。”[15]这是习近平基于中国国情而确定的研究方向。“三农”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基本问题,研究这一问题是研究其他一切问题的前提和基础,不了解农村,就读不懂中国。中国的改革从农村开始,农村最早引入市场机制,农民率先进入市场。因此,不了解农村市场,也就难以理解中国的市场经济;现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还是习近平说的“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中国农村市场化建设研究》共14章31万字,采用理论和实践、定性研究和实证分析相结合的方法,运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并借鉴西方经济学科的相关理论,全面地、历史地、辩证地分析阐述了我国农村市场化的一系列基本问题,使农村市场化研究在理论上趋于系统化和科学化,在实践上具有强烈的针对性和指导性。著名农学专家韩俊在为此书撰写的书评中把习近平称为“先生”,想必也是把作者当作学者、把此书看作学术著作吧。

总之,从理论贡献和学术探索相结合的角度研究习近平的原著,不仅是研究新思想基本原理及其发展史的基础和基本功,也是实现政治导向和学理支撑有机统一的必然要求和基本途径。

党的十九大在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指导地位的同时,要求全党对新思想“必须长期坚持并不断发展”。这是以科学态度对待科学理论的典范。从党的十八大到十九大,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已经形成了完整系统、逻辑严密的科学体系,但是新思想的成熟并不意味着真理的终结,而是为中国共产党认识真理开辟了新的道路。在决胜全面小康社会并进而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新征程中,中国共产党人还将面临新的实践和新的挑战,将会形成新的经验和新的认识,还会推出体现新理论新发展的新著作。这就要求学术界在基本原理、思想发展史和习近平原著的结合中对十九大之前新思想从形成到成熟的过程进行全面深入研究的同时,密切关注并三位一体地研究十九大之后新思想的新发展,从学理角度作出新提炼新概括,从而为发展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作出应有的学术贡献。

猜你喜欢

马克思主义特色理论
坚持理论创新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特色种植促增收
神秘的混沌理论
理论创新 引领百年
相关于挠理论的Baer模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